中国古代兵制 作者:黄水华


第一节 三国兵制

  魏、蜀、吴三国兵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制度,但也有变化和发展,主要是建立了中外军制度和实行世兵制。

  (1)中外军制度

  魏、蜀、吴三国都建立了中外军制度。由于各自情况的差异,三国的中外军制度也不完全相同。

  曹魏军队由中央军和州郡兵两部分组成。中央军按驻屯地点和担负的任务不同又分为中军和外军。中军是曹氏父子直接统辖的部队,由曹操的亲军“虎豹骑”发展而成,包括武卫营、中垒营、中坚营、骁骑营、游击营等五营。中军的任务是负责侍从皇帝、宿卫皇宫、保卫京师。中军屯驻于京城地区,由中领军统领,是魏军的核心力量。外军屯驻于边州重镇,负责随时支援边郡地方武装,由中央派出的都督分领。中外军的这种区分始于曹操执政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占领了冀、并、青诸州。为控制和巩固这一占领区,遂派兵留驻该地重要城镇。为与担负宿卫任务的军队相区别,这些留驻的军队便称作外军。外军虽驻外地,但仍由中央直接指挥。曹丕称帝后,中外军制度完全形成。

  中外军的最高统帅,是由皇帝任命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担任。曹真、司马师等人先后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兵权。曹魏后期,司马氏势力上升,司马昭、司马炎等都以大将军职掌握军权。

  蜀汉的中央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中军主要负责侍从宿卫,和曹魏的中军相似;前、后、左、右军则略同于曹魏的外军。五军统帅分别是前、后、左、右将军和护军将军。关羽为前将军,指挥荆州方面军队;张飞为右将军,指挥汉中方面的军队;马超为左将军,指挥凉州方面的军队;黄忠为后将军,指挥控制在中央的机动军队。

  蜀汉的中央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部和虎步营、虎骑营。羽林部成员都是军官出身,类似于汉的羽林郎,人数不多,长官为部督,相当于汉的羽林中郎将。步、骑两营是宿卫军的主力,每营各有五六千人,长官为虎步监、虎骑监。姜维曾任虎步监。

  蜀汉的外军,与曹魏外军性质相同,是由中央派出,镇守在重要战略方向上的军队。主将为都督,一般由将军担任,如邓芝以前将军为江州都督,廖化以后将军为永安都督。

  孙吴的中军是中央直接控制的部队,以宿卫军为主。担任宿卫的士兵,称羽林、武卫和虎骑等,大多是孙氏的故将部曲。外军屯驻在京城外各军事要点,由督率领,一般将所在地名称冠于督之前,如西陵督、江陵督、芜湖督等等。中外军的最高统治权开始掌握在孙权手中。孙权死后,军权逐渐下移至大将军之手。大将军之后常加“领中外诸军事”、“督中外诸军事”等称号,成为孙吴中外军的实际最高统帅。诸葛恪、孙峻、孙琳专权时都是如此。如诸葛恪专权时为“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孙峻杀诸葛恪后,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孙峻死后孙琳专权,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

  (2)世兵制

  三国时期兵役制度主要是世兵制。所谓世兵制,是由一部分人户专服兵役、世代为兵,是保证地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兵役制度。世兵制形成和确立于三国时期。曹操起兵之初,各军阀为防止官兵叛逃,都要求将领甚至士兵以家属为人质。士兵的家属被集中管理,严加控制,成为军户。统治者为了获得稳定的后备兵员,强迫军户世代为兵,父死子代,兄终弟及。这样,世兵制正式形成。

  世兵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军户和民户分离,军户世代为兵和士兵叛逃罪及家属。由于汉末重男轻女,造成男多女少,男子求偶困难。为了保证兵源,曹魏政权采取行政手段干涉军户的婚配,不许军户女子外嫁,只准在军户内求偶。

  蜀汉在实行征兵制的同时,对各级将领的部曲实行世兵制。诸葛亮在进军南中地区时,还收降大量少数民族人民当兵。据《华阳国志》记载,在击败孟获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正军”。还征募川西“蜀叟”人为兵,号称“叟兵”,迁入的这些少数民族逐渐成为世代为军的军户。

  孙吴的世兵制有自己的特色。与曹魏的家属不准随军不同,家属一般随军,由各统兵将领控制。孙吴政权是在江南大族和北方南迁大族的积极支持下建立的,这些大族都拥有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为了照顾这些大族的利益,孙氏父子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领兵权,于是形成了孙吴特有的世袭领兵制。统军将领对所统之兵可以世袭统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蒋叙死后,其所统之兵由其子蒋壹接领,蒋壹战死后,因为无子,便由其弟蒋休接领。又如凌操战死时,其子凌统年仅15岁,便接替其父统兵作战。这样的例子,《三国志》中记载颇多。

  (3)曹魏的军事统御机构

  东汉末期,各割据势力均以拥护汉室为号召,都接受汉的官位。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州郡联合讨伐董卓时,曹操的职位是奋武将军,其部将多称奋武将军司马或别部司马。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为奋武将军时,夏侯惇为司马,夏侯渊为别部司马。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以大将军、丞相的名义掌握实权,汉献帝成为傀儡。曹操在正规官制之外,另组一套机构,后世称为霸府。霸府既是政治权力的中心,也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曹操任大将军开府(指开设府署,设官置吏)时,置长史一人,总管府内各曹;司马一人,主管军政;从事郎中二人,参与谋议。任丞相后,府中官员进一步扩大,增设军师祭酒,左、右、前、后、中军师,左、右司马,主簿、参军等。这些幕僚之外,还有两名更重要的官员:领军和护军。他们统率曹操的亲军,平时辅佐曹操,参与军事机密和决策,战时代表曹操出外统帅、监护一个方面的军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和中护军。

  曹丕代汉建立魏国政权后,魏帝成为最高军事统帅,不再设丞相,以幕僚近臣任中书监、中书令,参与机要。军事方面,临时任命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皇帝指挥全国军队。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权,司马昭任丞相,相府遂成为魏国的军政权力中心。

  (4)蜀汉和孙吴的军事统御机构

  刘备兴起后,以左将军、汉中王名义开府,府中设有完备的幕僚机构,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即帝位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辅佐刘备总理军政。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病死白帝城,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掌握朝中实权。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将军、大司马继掌兵权。此时蜀汉的最高统御机关实际上是丞相府、大将军府。其府中幕僚,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主簿、参军、椽、史、门下督和记室,与曹魏相似。

  孙策、孙权兄弟占据江东,以讨逆将军、讨虏将军名义开府,自任统帅。府内设置与魏蜀近似,也是参照汉制。除有军师、长史和诸椽外,统兵将领有护军、领军、典军等。周瑜曾任中护军,吕蒙曾任左护军,陆逊曾任右护军。领兵出征的主帅称督或大督,如周瑜随孙权攻黄祖时,为前部大督;赤壁之战时,与程普分任左、右督。孙权称帝后,部将官职和官阶提高,如陆逊由辅国将军、右护军,改称上大将军、右都护。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