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田水利的状况急需改善。到近代,由于人们能够建造坚固的混凝土拦河大坝,可以安全地将河水水位提得很高,从泾、渭、洛等河引水入渠,不再成为问题。又由于处理沙害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掌握了一整套沉沙、排沙技术。于是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在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下,在关中首先兴建中国最早的新式农田灌溉工程泾惠、洛惠、渭惠三渠。
泾惠渠以泾水为水源。1930年开工,主要工程有三:一是在泾阳县张家山建混凝土滚水坝一座,以便将一部分泾水拦入引水渠。坝高九米多,基宽17米,顶宽四米,长68米。二是凿引水渠11230米。内有三隧洞,最长的为359米。引水渠前段1800多米为石渠,用石材砌成,有很强的抗冲刷作用。后段为土渠。引水渠末端建有淀沙池、退水冲沙闸和进水闸。三者的功能分别为:沉淀渠水中的泥沙,排放渠中过多的水和沉淀下来的泥沙,放清水入灌渠。三是在灌区修建灌溉渠道,以改造旧有的渠道为主,将其拓宽和浚深。共修灌溉干渠、支渠370公里。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32年完工,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第二期1935年完工,实灌泾阳、高陵、临潼等县农田59万亩。
洛惠渠以洛水为水源。它是在西汉龙首渠基础上修建的新渠系。施工时,还发现当年龙首渠的一部分竖井遗迹。它开工于1934年,渠首在澄城县老[氵状]〔zhuang状〕头村洛水北岸。主要工程有:拦河大坝一座,长150米,高16米多,底宽22.5米,顶宽五米,为混凝土浆砌块石结构。为了加强其抗洪能力,砌成弓面向上的弧形。凿引水隧洞五条,其中铁镰山隧洞长3070米,为了克服坍陷,洞内加以衬砌。引水渠全长20000多米,渠上也建有淀沙池、退水冲沙闸和进水闸。此外,还要在大荔、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两县整治灌溉渠道。由于洛惠渠的工程特别艰巨,再加上经费困难的影响,直到1938年李仪祉积劳成疾逝世,仍未完工。这一工程计划溉田50万亩。
在三大“惠渠”中,规模最大的是渭惠渠。这条渠道与历史上的成国渠一样,以渭水为水源,建于渭水中游的北面,1935年动工。它也是有坝取水工程,拦河坝建在眉县西面的魏家堡。为了加固坝身,除采用混凝土结构外,又在坝脚打钢板桩二道,桩深四米。坝顶长500米,高三米多,基宽八米。在北岸开渠引水,建有六孔引水闸,每孔宽1.75米,高二米。进水闸下游一公里处设有淀沙池、排洪冲沙闸和进水闸。渭惠渠计划灌溉渭北的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五县70万亩农田,需要修建的渠道很长。而且因为渭北北南流向的渭水支流很多,在渠道工程中还必须建造一大批渡槽。其中以横漆水河的渡槽规模最大,长72米。渭惠渠建筑物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其质量是当时农田水利建设中最好的。1937年,第一、二两期工程完成,溉田17万亩,接着因经费无着,工程长期停顿。
由于财力的限制,李仪祉主持“三惠”工程时,只好采用低标准的建筑方案,如低筑拦河坝,少建蓄水库等。这样,即使工程全部完成了,关中仍然会有大量水资源流失,大片农田得不到灌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除完成李氏未竞之功外,接着又按较高的标准改建三大惠渠。改建后的三大惠渠已经可灌农田500万亩,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图9)。
图9 当代泾洛渭灌区示意图
差不多与建三大惠渠同时,在关中和汉中,李仪祉还修了一批较小的冠以“惠”字的灌渠,如眉县的梅惠渠,周至的黑惠渠,户县的涝惠渠,长安的沣惠渠,沔县的汉惠渠等,加上三大惠渠,合称陕西八惠。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