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沿海都有潮灾。特别是从浙北到苏北,因为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潮水汹涌,潮灾更多更重。
苏北和浙北,都属冲积平原。12世纪,苏北海岸线尚在今盐城县治到东台县治附近,后来,由于黄河和淮水泥沙的沉积,到19世纪,仅700年,便把大片海域变为平原,海岸线东移了50到60公里。在苏南,公元4世纪,海岸线约在今嘉定县治到奉贤县治一线附近,以东便是汪洋大海。由于长江和钱塘江的泥沙堆积,到12世纪,海洋后退了,海岸线东推到川沙、南汇一带。那就是说,今日沪东大部分土地,都在这七八百年中淤积而成。浙江绍兴萧山以北一带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钱塘江泥沙的沉积和潮水对泥沙的搬迁,海岸线也在北推,平原也在扩大。这些冲积平原的海拔很低,一般只有几米,有些地方甚至低到二米上下。
冲积平原的土壤松软,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当它成陆不久,人们就较快地将它开发成高产农田。宋、元、明、清以来,松江、嘉兴等府,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即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又由于它濒临大海,具有优越的生产海盐的条件,所以苏北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海盐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钱塘江南北也是如此。
但是,从浙北到苏北一带的沿海,都有较大的涌潮,它往往又会淹没新淤成的土地。特别是杭州湾和长江口的涌潮。钱塘江口和古代长江口(崇明岛没有形成以前)都很宽大,从南端到北端,分别各在200公里上下,口内则急剧缩小,形如喇叭,江底还有沙坝隆起。这样的河口结构,在后浪推前浪时,前浪因为流路太窄,必然迅速抬高,形成高潮。所以,古代长江口上的广陵潮和钱塘江上的钱塘潮,都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闻名于世。西汉枚乘《七发·观涛》,写的便是广陵潮。钱塘潮和广陵潮都可涌高数米。江、浙一带常有台风登陆。涌潮凭借风势,可以涌高到八九米。当代测得的钱塘潮最高潮差为8.93米。
涌潮,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它来发电。但在古代,除可供人欣赏其壮观外,应该说很少有什么好处了。它为害甚大,轻则破坏农业生产和盐业基地,重则危及人民的生命,更严重的,甚至还吞没大片大片的陆地,变陆地为海洋。杭州湾北岸,在历史上便因为严重的涌潮冲击,海岸线不断内迁。例如王盘山,它在东晋时还和大陆联在一起,为东晋重要的屯兵之地。经涌潮不断冲击后,附近的平地,全部沦为海洋,王盘山虽然没有沉没,但它距陆地已有几十公里之远,孤立于杭州湾之中。
为了防止潮汐灾害,苏、沪、浙沿海人民修建起了伟大的防潮工程——海塘。它在苏北,被称为海堤;在苏、松和两浙,被称为海塘。这些工程,开始修建于秦、汉,后来不断发展,由短塘扩展为长塘,由土塘进步到石塘,终于形成一座海岸长城,它北起江苏连云港,南到浙江上虞。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