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和龙眼是我国南方原产常绿珍贵的果品,同属于无患子科植物。
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我国早在公元3世纪就栽种荔枝,据考证到西汉时才正式命名为荔枝。荔枝性喜高温多雨,历来分布于福建、广东、四川等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古代记述荔枝的著作有13部,其中尤以北宋蔡襄《荔枝谱》内容最为丰富,记载有32个品种。明代徐渤〔bo勃〕《荔枝谱》记载著名品种已达70多个,如蜜荔枝、丁香荔枝、玳瑁荔枝、葡萄荔枝等等。
荔枝被誉为果中王后,古人云:“荔枝之于果也,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历来被视为琼桨玉果。它分为长卵形,心脏形,近圆形和圆形四大类,各具独特风味。如福建莆田的陈紫荔枝,果实卵圆形,形似鸡蛋,果壳鲜紫色,味道甜中透酸,入口浆液清香沁人肺腑,幽香似兰。广东的挂绿荔枝,果肉厚,核小,肉质爽甜,果熟时红紫相间,一绿线直穿,故名“挂绿”。现分布在增城、顺德、东莞、新定、罗定10多个县市。广东另一种名“水晶球”荔枝,白花、白壳、白肉、白核,味道甘美。四川“大红袍”荔枝肉质柔嫩,汁多味甜,红壳白肉,故名大红袍。广西桂平的禾荔枝也久负盛名。荔枝树寿命很长,有的达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如福建“兰竹荔枝树”树龄有400年,“宋香古荔树”有1300多年的历史,依然苍翠繁茂,春华秋实,年产果150—300斤,其果色鲜红,脆滑无渣,香气沁人,人们盛赞“宋香品第世绝殊,奇香异味天下无”,这株千年宋香荔枝树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文物。
荔枝是珍贵的滋补果品,历来是皇家及达官贵人享用的果品。《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明皇为取悦贵妃,每年命令飞骑奔跑,从广东南海县传至京师长安,日夜兼程,以保持荔枝色艳味鲜,博得妃子一笑。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诗云:“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万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都反映唐玄宗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不惜劳民伤财的事。至今广东仍有一种荔枝名“妃子笑”。荔枝可制成干果,还可入药,有养血、止渴、健脑强身的功能。中国荔枝于公元10世纪传播到东南亚,又传播到非洲、美洲,18世纪传到日本,1873年引种到夏威夷,20世纪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落户。不过漂泊海外的荔枝,色、味、香均不如在故国土地上生长得好。
龙眼(Euphorialonganalam)龙眼又叫桂圆或桂元。古代文献把龙眼当药品记载,自汉代起被当作珍贵滋补品。龙眼果实比荔枝小,果皮褐色,果肉薄,汁液甜美。《本草纲目》中说“龙眼龙目,象形也”,因其果形浑圆,品质高贵,犹如中国人的图腾——龙的眼睛一般。古诗赞美龙眼“圆如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它与荔枝生长的自然条件一致,故分布地带相同。公元11世纪宋代苏颂《图经本草》已有说明,“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宋代苏轼将二者比喻为“异出同父祖,端如柑和橘”。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看,龙眼与荔枝树都是无患子科,形态酷似,亲缘密切,只有果实有明显区别。荔枝果呈心脏形,皮红色,表面有明显凸起小瘤,果肉厚,甜中有酸并有香味,而龙眼果形浑圆,皮褐色,表面光滑无突起,个头小,果肉薄,纯甜无香味。龙眼树也是高大常绿乔木,植株雄伟,枝叶繁茂,寿命长达百年,福建晋江有棵龙眼树,还是明朝万历年间种植,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好年成可结果2000多斤。目前中国龙眼有400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福建晋江“福眼”,仙游的“乌龙”,广东和广西的“广眼”,四川的“八月鲜”。龙眼加工制成的干品比荔枝干品更为名贵,叫桂圆,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现代药书记载:“果肉为滋养强壮剂,治健忘,神经性心悸亢进,神经衰弱的不眠症等。核去外面黑皮,研末,敷刀伤,止出血。”叶晒干可以代茶饮用。龙眼树开花期长,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材质坚硬,适宜工艺雕刻和制作家具。我国龙眼一半产于福建,一半产于广东、广西、四川、台湾。早在1000年前与荔枝同时传入印度,18世纪传入美国、巴西、东南亚国家,其品质远不如中国所产。迄今中国龙眼仍垄断世界市场,备受人们青睐。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