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女经过甜蜜的恋爱,或受命于父母,订婚之后,就到了结婚阶段。各民族对人生的这一大事,均视为“人丁兴旺,子孙绵延”的象征,成为充满喜庆、欢乐的重要活动。礼仪各有不同,千姿百态。
(1)鄂尔多斯的婚礼
成吉思汗传下来的婚礼,
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候,
让我们在辽阔的草原上,
纵情高歌。
随着鄂尔多斯高原上飘荡的这首民歌,一支盛装的马队,便簇拥着新郎奔向女家。
此刻,新娘家紧闭蒙古包门,一派拒婚架势。这时,迎亲队伍中走出一位善于辞令的伴郎,向女家及伴娘陈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和你家姑娘订为夫妻,今日是黄道吉日,我们特来迎娶。伴娘这时唱道:
什么象征着洁白无瑕?
什么标志着幸福荣华?
这样的礼物是什么?
你可把它带到姑娘家?
伴郎回唱:
清晨纯洁白净的鲜奶,
正午酿得更加甘甜,
晚上变成醇香的酥油,
这珍贵的礼品全都带来。
伴郎对答如流,伴娘才会开门请他们进蒙古包。新郎向佛像叩首,再向岳父母敬献哈达、烧酒等礼物。梳妆完毕的新娘,在送亲的祝酒歌中,乘马围着生养她的蒙古包绕行三圈,并向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依依惜别。然后随迎亲和送亲队伍驰往男家。
一路上,男女双方追逐逗乐、跃马向前,都想抢先到男家。为让新娘领先,送亲者常用马鞭将新郎的帽子挑于地上,令新郎下马去捡。但男方也有绝招儿,在离家不远处设席招待女方,送亲者和新娘只得下马喝酒,而新郎则一马当先到了家。
到了婆家,新娘与新郎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下马,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以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也包含着人们对新人避邪消灾、兴旺发达的祝愿。走进包内,新人向佛像和新郎父母跪拜,接着新娘与各亲友一一相见,互献哈达、礼品;新郎也向新娘的亲戚施礼。在婚宴上,新郎手执酒壶,新娘捧杯逐一敬酒。人们畅饮,高歌,翩翩起舞……有时婚宴可达数日之久。
(2)训新娘
赫哲族迎亲的人数必须是奇数,迎来新娘即成双数。拜天地的时辰要在黎明,他们认为黎明正是蓬勃兴旺的象征。拜过天地,新人进入洞房拜祖宗三代,然后,亲族中的长者要向新娘训话,叫她好好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勤勤恳恳过日子,不要偷懒讨闲。训罢,新娘再次跪拜祖先,恭听长者向祖先祷告:新媳妇娶来了,祖先要好好管教,保佑全家生活幸福……随后新娘拜灶神,长者又训道:一辈子不能离开这儿,柴火不好烧,不能发脾气,每天要给老人烧热炕头……婚宴上,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巴,表示从今后,丈夫领着,妻子跟着,夫唱妇随过日子。
(3)异常风趣的东乡婚礼
东乡族的迎亲队伍往往在上午到达女家。他们随身带来新娘要穿的一套新装、一顶盖头、一把木梳和一把篦子及几斤核桃、红枣和糖块。
在享受了女方的美味佳肴后,念“尼卡哈”——结婚证词,结婚仪式就开始了。有趣的是听阿訇〔hong轰〕念证词的不是一对新人,却是新郎与岳父大人。新娘和其他女眷皆避而不露。
念完尼卡哈,迎亲人把带来的红枣、核桃等果品散发给围观的人们,以示吉祥喜庆。新郎与一位伴郎则把梳子和篦子送到正忙于打扮的新娘那里,并给为新娘梳妆的妇女“梳头钱”,以表谢意。然后,他们又到厨房向厨师、众多前来帮忙的妇女及岳母道一声:“色俩目”(真主保佑)。此时,请他俩品尝的菜肴,往往被他们转献给厨师,以作为对厨师辛劳的答谢。在祥和的气氛中,妇女们乘机用锅底灰抹新郎和伴郎的脸;新郎也就势“偷”上一件碗、筷之类的餐具。隐喻他偷到了姑娘的“茶饭”手艺,姑娘便可以安心与他过日子了。
在整个婚礼上,新郎和伴郎成了女方青年耍笑逗乐的对象,他们无处藏身,也不能藏身。终于,例行礼节完毕,被捉弄得狼狈难堪的新郎和伴郎像得到大赦一般,不待迎送新娘的队伍起程,早已逃之夭夭。
最热闹的场面却是在新娘到达夫家时,沸腾的人群嬉戏着往新郎父亲或叔伯长辈的脸上抹锅底黑,强迫他们反穿皮袄,像牲畜似的还在腰上系铃铛,甚至象征性地用铁链缚住他们的手脚;或让他们倒骑毛驴“亮相”;或让他们坐在倒置的八仙桌内,由人抬着示众耍逗。众宾客笑得前仰后合,扮“笑星”的新郎父老长辈也乐在脸上,美在心中。
入夜,村内外亲友纷纷赶来闹洞房——打枕头,以逼使新娘揭盖头。所有的女眷们都在炕上护围着新娘,闹房的小伙们手持枕头,一边唱道:娶亲的日子好日子,打枕头的规矩固有的,……一边寻找机会把枕头砸向新娘。有的甚至冲上炕,可又被妇女们挤了下来。枕头砸来、飞去,洞房内一片哄笑喧闹。终于,妇女们招架不住小伙们的强大攻势,枕头击中了新娘。于是妇女们只好揭掉新娘的盖头,让人们一睹新娘的风采,还打开新娘带来的箱子,展示嫁妆。至此,一场热闹的婚礼方告结束。
(4)禁止吹拉弹唱的婚礼
回族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且遵循“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的原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比如算八字等一概免掉。同时,婚礼上还禁止喧闹的吹拉弹唱。婚礼一般选在“主麻日”①举行,行礼前一个主麻日,男方把聘礼送到女方家。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则把姑娘的嫁妆送到男家。当晚,姑娘要沐浴,换上男方送的新装,表示姑娘洁净无瑕。
婚日凌晨,两家人都要在自己家沐浴更衣。男方的主妇沐浴后,欢天喜地地把用阿拉伯文写的《古兰经》大挂幅悬挂在堂屋,烧香点烛以谢真主赐结良缘。早上,男方设便宴招待阿訇及男女双方的迎亲、送亲客人后,婚礼就在阿訇主持下开始了。阿訇依次询问新人的“经名”,问他们是否愿意结婚,他们表示同意后,阿訇才念配婚经。一对新人虔诚地跪在阿訇面前听经。念毕,阿訇将一把把“金豆”②撒向一对新人,围观的孩子们纷纷捡而食之,这既是对真主赐结良缘的感谢,又含有祈求真主赐生贵子的心愿。最后,新婚夫妇双手摸脸感谢真主。
有意义的是为了防止丈夫随意离弃妻子,回族在经济上对男子有一定的制约。即男子婚前送未婚妻的聘礼,即为她的私产,无论生活在一起,还是离婚,男子无权索回。万一离婚,女子生活上也有一些保障。
(5)婚宴在双方家举行
结婚典礼这天,衣冠楚楚的乌孜别克新郎和许多未婚小伙在一间房子里,边吃、边弹、边唱,以待良辰吉时的到来。与此同时,在一好友家,打扮一新的新娘和众多女友也在等待着那喜庆的时刻。
忽然有人报说:诵经仪式开始了。新郎立刻在两位伙伴陪同下来到女家,那里已经是宾客云集。新郎在屋子中央站住,阿訇即开始念经文。念完,转向立于门外、头顶盖头的新娘:“你情愿嫁给某某为妻吗?”“我愿意!”阿訇转向新郎问道:“你情愿娶她为妻吗?”“我情愿。”于是阿訇把两块蘸过盐水的馕〔nang囊,一种烤制成的面饼〕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他们,伴娘和伴郎争抢着把馕递给自己的新人。据说,新人中谁先吃到这个馕,今后在家中就主事,不会被对方欺负。仪式一完,新郎、新娘仍各自返回就坐的房子,与同伴们尽情玩乐。
此时,婚宴却在双方家长主持下开始了。新郎母亲及其女亲友们,由新娘母亲及众女亲眷迎进铺着华丽地毯的筵席室,几位灵巧的少妇向来宾们散发喜果;另有几位少妇则手拿盛着白面的托盘,往来宾的脸上抹白面,表示吉祥如意。女宾们美餐后,才尽兴而去。
女方的男宾这时也到了男方家,受到了男家同样盛情的款待,男宾退席后,女宾才入席。婚礼进程中,凡前来祝贺的男子都只带着一张嘴来,而所有的女宾则带着礼物,并直接把礼物呈送给新娘的母亲。
待男女两家把宾客送走后,迎亲的时辰才到。新郎一行奏着欢乐的曲子来到女家,在紧闭的院门内,妇女、小孩大叫着“手绢!手绢!给了手绢才开门。”伴郎赶紧把准备好的新手绢送上;里面又要求奏乐,于是小伙们起劲地奏呀、唱呀,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院门才打开了。可新娘就坐的房门依然紧闭,任凭小伙子们怎么擂门、唱歌、弹曲,就是没人理睬。待小伙们平心静气地苦苦请求,好话说尽,姑娘们才开门请他们入内。伴郎把新郎安顿在新娘身边就坐,小伙子们则与姑娘们伴着欢乐的曲调跳起了舞。舞毕,姑娘们用热气腾腾的手抓饭款待新郎及其伙伴(图8)。
图8 维吾尔和乌孜别克的抓饭婚宴
在新郎家大门口,一堆熊熊燃烧着的篝火迎候着新娘。新娘一到,就坐到一块花毯上,由几位小伙子抬过火堆,此举是为祈求祥和如意。随后,新人进入宴会厅,在众傧相伴同下共进晚餐。在入洞房时,新娘再次经历火的洗礼,要从洞房门口一盆燃着的炭火上迈进去。这既是为了祛邪消灾,也蕴涵着愿新娘永远拥有火一样情怀的祝福。
(6)柯尔克孜人的隆重婚礼
柯尔克孜的婚俗与他们的游牧生活关系极大。婚礼仪式十分隆重,一些经济富裕的家庭,夫妻一生要举行三次典礼。即结婚典礼、结婚30周年举行“银婚典礼”,结婚50周年举行“金婚典礼”。他们盛行早婚,子女满12周岁就可以举行婚礼。大型的婚礼,邀请上千人,带有部落聚会的色彩,可就此机会解决部落之间的纠纷等重大问题。
结婚典礼在女方家举行。新郎及其父母、亲属、伴郎等一行人,要在结婚日的前一天赶到新娘家,携带一只宰好的羊和其他食品。当新郎一行来到时,女方有一群小伙子骑马相迎。双方见面时,男方要将所带的羊扔到女方帐篷前面作见面礼,而女方要将自己带的羊扔到男方马队后面,表示迎客。
婚礼由阿訇在帐篷内主持,通过念经祈祷,宣布双方结为夫妻,然后将蘸盐水的油果或馕分为两半给新郎新娘吃,并把面粉撒在新人脸上,祝福他们感情洁白纯净。婚礼后,要在帐篷内外开展多种文体活动,热闹非凡。白天有赛马、刁羊、摔交、拔河、马上决力等,晚上男女青年陪同新人唱歌跳舞。总之要让大家都尽情欢乐。否则就会被认为吃了没有盐的饭——乏味。
在女家完婚后,新郎带着新娘回家。新娘的嫂子及女友等带着嫁妆陪送。沿途每过一个“阿衣勒”③,都有热情的人们出来迎送,向新人表示祝贺,有的还招待食品,有的为了表示吉祥,烧起火堆,让新人从火堆上跳过去。新郎家的帐篷前,也设有火堆,新娘须从火上跳过去,才能进屋见公婆和长辈,并给每位鞠躬敬礼。新郎家要举行迎新娘仪式,宰羊待客,也开展刁羊、赛马等活动,但规模一般比女方为小。
(7)在教堂举行的婚礼
俄罗斯族信奉东正教,婚礼在教堂举行。正婚日,新郎穿西服在伴郎和媒人陪同下,乘马车去接新娘,新郎的母亲要把糖果、零钱和大麦混在一起,撒向围观的人们,让人们捡拾,以求吉祥和增加喜庆的气氛。
新娘这天要早早起来打扮,穿上礼服:纯白的薄纱拖地长裙和结成美丽花环的头纱,甚至鞋袜和内衣也都是白色的。以象征新娘的纯洁。临行前,新娘要下跪接受父母的祝福和教诲:父亲拿着撒了盐巴的面包,母亲拿着圣母像,边在女儿头上划十字,边向女儿祝福并叮嘱一些到男方家应注意的话语。
男方迎亲一行来到后,与女方送亲人会合,拉着手风琴,簇拥着新人到教堂去举行婚礼。届时新郎新娘要戴上头冠,新郎手中拿一支蜡烛,新娘手中拿一束花。由神甫问双方是不是自愿结合,如回答是自愿的,神甫就为他们祈祷,让双方交换戒指,给新人一点蜂蜜,祝愿他们婚后的生活甜甜蜜蜜。新郎新娘要行三次跪拜礼和亲吻三次,最后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教堂,前往新郎家。新郎家设宴招待宾客。
(8)男子出嫁
拉祜族实行母系继承的地区,由女子娶丈夫。结婚当天,新娘在女伴陪同下,去男家迎亲。男方家杀牲备酒,宴请新娘及亲朋好友。随后新郎拜别家神和父母,携带简单行装和几件农具,由男伴陪同,当晚随新娘赴女家成婚。到达女家后,新郎要向岳父母送一筒清水,以示尊敬。有的要由新夫妇一道做一锅饭,奉献给女方家长食用。然后,新人一起跪在竹席上聆听村寨头人和父母讲做人的道理,告诫新人今后要好好劳动,勤俭持家,夫妻和睦,生了孩子要好好抚养教育等等。然后由女方家长给新婚夫妇举行拴线仪式。有的地区结婚当晚新人不能在家过夜,要双双跑到山野里歇宿,次日还需亲友们漫山遍野把新人寻找回来。
(9)明嫁暗打发
阿昌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又自有特色。接新娘多在晚上进行,故称“明嫁暗打发”。结婚的头天下午,新郎预先请好两个小伙两个姑娘作陪伴,由媒人带领他们去女家领新娘,新娘的父母招待他们吃过晚饭,闲聊到半夜,媒人才向女方家长提出请新娘“上路”,新娘就在嫂嫂姊妹等的陪同下随迎亲人离开自己的家。但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只送出一段路便与新娘话别,嘱咐她好好跟新郎一行到男方去。习惯上到男方已是天亮,该族认为“新郎新娘双双走,回家越走天越明”,日后的家业才会兴旺。当他们到达时,男方的亲友都在门前相迎。新人先在门外拜天地,再进堂屋拜祖先、拜双亲,父母对新人说几句吉利话,婚礼就算完成。晚上,婆婆给新人蒸一甑〔zeng赠〕糯米饭,煮两个鸡蛋,两碗甜酒,让新娘、新郎共吃对饮,象征从此和睦生活。婚后三天新人在媒人陪同下回女家,新郎要挑一担米、酒、肉、盐、茶等物作礼品。到女方家有人出来拦门,故意闭门不纳。新郎便把酒肉拿出来送上,这叫“拦门酒”和“拦门肉”。拦门的人接过礼品,就高高兴兴推开大门,欢迎新人。他们双双在堂屋叩拜女方父母,女家款待他们吃过中饭,新郎便把新娘的嫁妆如被褥、箱子等物挑起,带着新娘一同回家。
(10)婚后三日戏新郎
羌族婚礼一般举行三日。第一日称“花夜”,女家宴请家族亲友,喝酒、跳舞直至深夜。第二天,新娘骑马或乘轿在七八个伴娘陪同下与男方迎亲者同赴男家。男家盛宴招待客人,随后,远客被分到寨内各户住宿,分客时必须按客人坐次挨个恭请,否则即为失礼。倘若不能妥善安排全部远客,亦或怠慢了客人,男方全寨都会为之感到耻辱。第三日,主人设早宴谢客,送客时鸣放鞭炮。新郎与兄弟背上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娘寨子的姐妹们为迎接新郎,凑办一桌酒席。席间,她们用各种方法戏谑新郎。她们给新郎用一双齐胸长的细竹筷,在筷子尾端还坠上几个土豆。桌上除了精心切成小颗粒状的一盘盘肉、菜外,还有几只灌满油的灯盏错落有序地摆在菜盘之间及新郎面前。新郎举手维艰地操作着这双修长的筷子,稍不留意,就会落得个菜落灯盏、油花溅身的狼狈相。但姑娘们并不就此作罢,那本已十分尴尬的新郎倌还要受罚,直至姑娘们尽兴方休(图9)。
图9 羌族的戏新郎
(11)夺门而入的新娘
隆冬的黄昏是撒拉族举行婚礼的时刻。新郎及男方亲友们来到女家念“尼卡海”。他们不入女家,只环坐于门外空地上,女方的长辈出门迎之,并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已婚至亲还留下相陪,同跪于阿訇面前听经;新娘则在房内炕角跪听。“尼卡海”念完,把吉庆的喜果散给众人。然后女方设宴招待新郎一行,宴后,迎娶者们打道回府。次日,新娘由本家两位妇女和其他亲朋护送到男家。
一路上,新娘受到新郎同村已经出嫁的妇女们沿途的热情迎送,她们还密告男家“防范”新娘进门的情况。新娘来到男家门口时,鸣放礼炮通告,随即在送亲男子簇拥下,新娘试图骑马夺门而入。但男家紧闭院门索要礼物,并要新娘下马进门。双方你冲我堵,各显身手以争“胜负”。其间,也许会发生误伤之事,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亲密的表示,互相并不介意。
婚礼后,女方要展示新娘的针线活儿让众人品评观看。因为按撒拉族的习惯,新娘嫁到夫家时,要给一家老少各送一双鞋;叔伯至亲还要加送一双绣花袜子;给公婆再另送一对绣花枕头。所以,十四五岁的撒拉姑娘一般不再下地种田,只专心于绣花、做饭以增长才干。这正是撒拉族妇女善于飞针走线的原由。
(12)鄂温克族的婚礼
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族婚姻由父母包办,婚仪古朴简单。正婚日,新郎及其家人都到女家。新郎向岳父母及长辈请安,他们送他一些礼物。然后,他与新娘共同吃两小碗小米粥,新郎要把自己碗中的粥给新娘吃,新娘碗中的则给新郎吃,吃过交碗粥,俩人就算结婚了。
在游猎区,结婚当日,新郎在家族公社全体成员陪同下,赶着送女家的驯鹿来到女家驻地,女方家族全体出迎。一对新人从驯鹿中挑出两只最好的,各牵一只绕女家住的棚子转三周,然后,大家进到棚子吃宴席。当晚,男方家族成员返回自己驻地,新郎则留宿岳父家。次日清晨,新郎先行一步,新娘在家族全体成员护送下,赶着10只驯鹿随后到男家,婚礼就此结束。
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婚姻比较自主。他们一直流行着一种特殊的自由婚——“抢婚”。所谓“抢婚”,就是在恋爱双方商定婚期后,小伙子告诉父母,父母就会为他准备床和毡子,还搭一个新蒙古包或棚子。姑娘则对父母保密。结婚那天夜间,姑娘一听见狗叫,就溜出自家蒙古包,骑马与前来接她的小伙一起跑到男家,在新盖的棚子里,一位男家请的老妇人正等着他们的到来,她帮姑娘把原来的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就算完婚了。天亮前,男家派两个人带着哈达来到女家,姑娘父母才知道姑娘已被抢婚了。他们故意说一些气话,对于来人的敬酒、劝说不予理睬。但按习俗,他们不能拒绝第二次敬酒,酒喝了,这门已成定局的婚事也就算承认了。与此同时,男家一片欢腾,亲友及邻近部落的人们都前来祝贺,人们开怀畅饮,尽情高歌,翩翩起舞,直到天亮!
(13)在歌声中进行的婚礼
毛难族的正婚日,新娘在女方亲友陪送下随迎亲人步行来夫家。若新娘幼小,则由女家亲属背来。至男家门口,来迎亲的道公(巫师),边念边唱,手持香火在新郎新娘头上比画驱邪。新娘要踢开放置在男方家门口的竹桥、纸屋等冥具,脱鞋入门,以象征摆脱娘家和途中鬼魂的纠缠。随后,女家亲属唱起“折被歌”,以表达对新娘离开家族的依依别情,男家亲属则唱起“开被歌”,迎接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然后由歌手高唱“敬神歌”,向祖先神灵祈祷,为新人的结合祝福。在此起彼伏的歌声中,众亲友把新人送入洞房。
新房内分设男床和女床,男床置蓝色蚊帐,女床则挂白色蚊帐。在道公主持下,新郎和新娘共吃一个染成红色形似阴茎的食物,称“鸡巴腿”。据说这是祝愿他们多子多福,家业兴旺。当天,男女双方的家庭,要分别请巫师到家念咒作法,对嫁出或娶入的新娘,举行“送魂”或“招魂”的仪式,以禳除鬼魂作祟。同时亲属宾客则互相走访,尤其是男女青年,趁兴对歌,通宵达旦。在歌声中欢庆新婚之夜。
(14)显示男尊女卑的婚礼
仫佬族结婚,新郎不亲迎,正婚日前一天,男方请男女亲属及歌手二人往迎新娘。到新娘家门前时,有女方人拦门,女方歌手唱“拦门歌”,内容主要是对迎亲人提出“诘难”,问他们从哪村来?来做什么?接哪家姑娘,姑娘长得什么样等等。男方歌手要有针对性地一一作答,称“拆门歌”。如回答合情合理,女方当下就会请他们进门。如答非所问,就要被罚酒取笑,迟迟进不了门。
次晨,新娘离家前,接亲人要以肉、酒、盐、茶等物祭祀女方祖先,双方在此举行“交亲”仪式。然后由新娘的哥哥把新娘背出门,交给一位接亲的妇女。她打开一把伞遮住新娘,随即把伞交给新娘自撑,一行人步行前往男家。
新娘来到男家大门外,新郎就坐在面向大门的祖先神龛前,在大门框上横架一根扁担,上面挂着一双新郎的鞋,新娘进门必须低头从新郎的鞋下面通过。这样做的用意是:从此以后,新娘必须对她的丈夫服服帖帖。新娘进门还有许多禁忌:一定要由两个“全福”(即父母、夫妻、子女齐全)的妇女抱着她跨过门槛,进门时她们必须紧紧地抓住新娘的两只脚,不能让她的脚尖碰着门槛,否则认为会给男家带来大灾大难。新娘进门后,要叫她抬起头来,看看祖先神龛和自己的丈夫。然后让二人吃一点称为“千年饭”的白饭,表示从此她已成这家的媳妇,要好好随男人过日子。
(15)哈尼族的“领新娘”
哀牢山区哈尼族的婚礼多在黄昏时举行。当天,男方派一对全福人到女方领新娘。女方父母热情款待。迎亲人在酒席上当众交付礼金,作为完婚的礼节,随即由歌手唱起古老的《送嫁歌》:
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了,
山里的花朵红红的了,
长翅的鸽子要高飞了,
养大的女儿要出嫁了。
* * *
姑娘就像山坡上的麻栗树叶,
飘在哪里就在哪里落。
出嫁的姑娘啊,
为什么要这样悲伤?
弯弯的银镯给你了,
花花的金戒指给你了;
你是有父有母的好女儿,
你是有兄有弟的大姑娘,
高高兴兴地夸耀着去吧!
在女方父母亲长以愉悦的心情欢送女儿的同时,当婚的姑娘却像被出卖一般忧心忡忡,她不愿穿嫁衣,不愿离家人,想到在一个陌生的父权家庭的艰难处境,她边哭边诉地唱起了《哭嫁歌》:
我们姑娘从不算人,
阿妈生了娃娃,
就要看是儿还是女。
要是生下儿子,
爹妈笑得合不拢嘴,
赶快宰鸡煮蛋;
要是生下姑娘,
爹妈看都不想看。
永别了,自由的情场,
好时光要数没有出嫁的姑娘;
爹妈面前撒娇的岁月
已是一去不复返。
哈尼族的《哭嫁歌》真实地表白了当姑娘是女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一旦出嫁,就从自由人变成了家庭的奴隶。这是恋爱虽自由、婚姻却由父母包办给妇女造成的悲哀。在男方迎亲客领着泪痕斑斑的新娘哭着走出大门之时,姑娘的女伴和本村青少年会蜂拥而出,以橄榄、芋头等为武器,袭击男方,聊以表达不愿意姊妹被领走的心情。而这种戏剧性的“战斗”,无非是一种仪式,姑娘终究被领走了。
这时,新郎领着本村一群少年,早已在村外等候。见新娘被领来,立即点燃火把,在两根竹竿之间横拉一根白线。新娘要跨越火把,扯断白线,才能算男家的人。新娘进入男家,先要向供桌上象征祖先的一块篾笆叩头,随后吃下新郎亲手送来的一碗夹生饭,表示夫妻恩爱,海枯石烂心不变。
次日晨,新娘抓一把白米,在新郎妹妹带领下到井边背水。新娘将白米撒进井水中,表示她已成为喝这眼井水的人,求夫方寨神保佑。待背水回家,全家老小都要喝一口新娘背回的水,象征新妇开始尽妇道。当天新娘回门,返回后方可与丈夫同房。
(16)“坐帐”与“合卺”
满族婚娶循古礼一般需三天。第一天称安柜箱,即女家请人把妆奁送到男家新房内安放好。同日,男家要在庭院中搭一帐房,以备第二天举行婚礼之用。
第二天为正婚日,男家备彩轿鼓乐由新郎亲迎,轿中有童子押轿。女家送亲,要有两名儿女双全的妇女陪伴,俗称送亲太太。当彩轿来到男家院外,男家将大门稍闭片刻,重新开门迎入,俗称憋性子,意思是使新娘有好耐性。当轿已进院后,尚未打开轿帘的时候,赶紧叫新郎倌向着轿子射三箭,以除邪气。彩轿进院,新娘由娶亲婆扶下,导至天地桌前拜天地。其时,由“吉祥老人诵合卺〔jin紧〕之词,告于天”(《满洲四礼集》)。拜天地毕,“男引女入帐”。新娘入帐后,脱下当姑娘时所穿的服装,换上媳妇服装,头发也改梳成媳妇的大金棒、西瓜瓣等头式。此俗称“坐帐”。后来院中不再设帐房,拜天地后,新娘即进屋上炕,向吉方而坐,称“坐福”。坐福后,新人同吃子孙饽饽和宽心面(糖馅饺子和宽面条)。然后宴客,席散,新人入洞房。饮交杯酒后,由娶亲婆“扶新婚夫妇入彩帐内衾〔qin侵〕被上,相向而坐,遂合帐撤烛,此乃合卺之礼也”。(《满洲四礼集》)
第三天晨起,新妇要给公婆请安装烟,然后下厨房。有的地区要领新妇到祠堂或祖坟叩拜,俗称上喜坟。
婚后三五日,岳家若住附近,新夫妇同至岳家,称回门。若隔得远,则回男家邻近的女方亲属家,午前必返。爱新觉罗氏则越九日归宁,也是宴罢偕还,不逾午。婚礼至此结束。
(17)先同居后成婚
过去主要从事游猎的鄂伦春族,由于流动性较大,婚俗也自有特色。
在求婚被女方接受后,未来的女婿要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认亲。此时如当事的男女都已成年,当晚即可同房,女婿可在岳家住一个月。此后,在送彩礼时,女婿可再次与未婚妻同房。
正婚日,新郎新娘要穿新缝制的狍皮袍子,新郎头戴狍头皮帽。作新房的“斜仁柱”④也布置一新,皮褥是用上百条狍腿皮缝制的,狍皮被子上还绣着云纹。用桦树皮制做的箱子上刻有精致的花纹,这是岳母送给女婿的礼品。当晚一对新人要共用一个桦皮碗、一双筷子吃“老考太”(黏粥),兽肉也用一个盆盛、用一把刀割来吃,以象征白头到老,永不离分。
(18)土族的戴头礼
土族人经过一步步说媒、相亲、定亲,接下来就是举行婚礼。也许是前几个步骤过于拘谨严肃,使得人们需要一个轻松诙谐的婚礼,因此在土族的婚礼中,就有了两位必不可少的“纳特进”——喜客。他们由两名机智活泼、能歌善舞的男青年担任,肩负着引路、对歌的职责,并承受女方的种种刁难和戏弄。他们代表着男方的智慧与机敏。
当新郎等迎亲队伍开进女家村庄时,女方早已屋门紧闭。村中的全体姑娘都汇集在新娘的身边保驾,一见迎亲队进院,她们就扑到窗口唱起“骂婚调”,尽情地咒骂、嘲弄和奚落喜客,把他们比作抢人的强盗和野人。还用“盘歌”盘问喜客天地万物的起源,接亲的根由等等。喜客必须彬彬有礼,对答如流,才能博得姑娘们的欢心,从而开门放行。新郎进门时,无人与之耍笑。一俟喜客进门,劈头盖脸就是一大桶凉水,接着仍是嘲讽和捉弄,好不容易才进得屋内。女方家的男子倒十分友善,安排他们就坐于满是各类面点的桌前,可姑娘们却不让他们安心受用点心,仍毫不客气地继续以唱代骂。她们骂新郎等人到这里讨吃要喝如狼似虎;还拉出喜客耍笑,不让他俩吃食物。在上长命面时(这天共三道饭:馍、肉包子和长命面),两个媳妇端着面,从厨房一路唱着出来:“你可知道和面的水从哪里担?麦子又是长在哪方?你知道麦子怎样变成面粉状?又是如何做成面条往桌上端?”喜客一一给予回答,她们满意才会摆上碗筷、佐料请新郎品尝。
就在妇女们与喜客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在一旁无人问津的新郎,被女方的一位老妇人领出了热闹的人群,来到姑娘的闺房,完成他此行的重任——给新娘举行“戴头礼”,即由新郎为姑娘改变发式。土族姑娘梳一条单辫,上扎红绳。新郎在引他前来的老妇人指导下,解开姑娘发梢上的红头绳,把它缠在自己左腿上,然后,先用梳子梳自己的头三下,再梳姑娘的头三下,就为姑娘戴了头,从此,这个女子就是他的妻子了。
(19)简朴的水族婚礼
水族婚礼,一不拜天地,二不拜高堂,也不闹新房。新娘出嫁时,由家族中年长的妇女为其梳妆打扮,然后由两位盛装妹妹作陪娘,与新娘撑着新布伞,在男家的迎娘、迎郎带领下步行到男家(图10)。男家杀一两头猪款待亲族朋友。来客以布匹、衣服、现金等赠新人。结婚三天内,新娘由陪娘和迎娘陪睡。三日后,夫家妹妹送新娘回门,住二三日新郎或其妹再次将她迎回,夫妻才同房共寝。
图10 水族新娘上路
(20)核桃婚礼
实行包办婚的保安族,结婚日期大多选在主麻日。届时,双方村庄的人们就像过节一样盛装庆贺。新郎则亲自迎回自己的新娘。
来到夫家门口时,年轻人上来把新娘的马
头拉住,强迫她的亲属把她抱进洞房。此时的新郎则站在高高的房顶上,鸣放鞭炮以驱邪消灾,求得吉祥。院子中大红毡上盘腿坐着一位阿訇,新人上前深鞠一躬,然后,双双跪在他的面前,听他念经祝福。念完,就向众人散核桃和红枣。凡来贺喜的老少男女,皆可向主人讨要核桃和红枣,数量多少不拘,人人都能有份。核桃——“和头”是借谐音祝愿新夫妇和睦相处,白头到老;红枣的颜色天然是喜庆的象征。在表示了美好的祝愿后,喜宴就开始了。尽管平日保安族不准在院内唱歌,但在这喜庆的时刻,歌声却冲破院墙,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21)婚礼三部曲
布朗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次,头一二次简单,第三次隆重。
定亲之后举行第一次婚礼。届时,男方的年轻小伙带上鸡、肉、酒、烟等物,送新郎到女家,并请女方亲朋吃顿便饭。然后在长者主持下,长辈、亲朋将一缕缕白线绕在新人的手腕上,祝福他们永不分离。婚后,丈夫就在妻子家住下,但他不加入妻家家族,而是朝去夜来,实行走婚,生产和消费仍在自己父母家。
第二次婚礼往往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有杀猪办宴的,也有只杀一两只鸡请亲朋好友的。
婚后如感情不好,就不再举行第二、第三次婚礼了。只有情深意笃的夫妇才举行第三次典礼,让新娘正式出嫁。正婚日,一帮年轻人簇拥着花枝招展的新娘踏上去夫家的路,一路上,新娘放声痛哭,表达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惜别之情。到了夫家,就举行庄严的典礼。至此,结婚三部曲才算圆满结束。
(22)达斡尔族的三敬酒
结婚头天,新郎独自乘马来到岳丈家。傍晚,岳父母特地请近亲中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对面而坐的姑爷、女儿用一只碗、一双筷互相喂食拌有黄油的黄糯米拉里(稠粥)(图11)。其目的是希望他们婚后感情如胶似漆,永不分离。当晚,一对新人共度良宵。
图11 达斡尔族新郎新娘喝同心粥
第二天,新娘在本氏族八位男女亲家和三名马车夫的陪送下,与男家氏族派来迎亲的八位男女亲家一同前往夫家。无论是送亲的还是迎亲的亲家,都必须是儿女双全的人。在路上,如与另一支迎亲队伍相遇,两方的新郎要下马,交换一块红布,再继续赶路。不论路途远近,送亲车队都要在离男家村屯二里路远近的路边小憩,生起篝火,吃点东西。这时,男方派出一老一少骑手前往迎接。为取喜事从光明方向临门的好兆,送亲车队要从东面进屯。如到达时太阳已落山,就要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子,以象征太阳。
达斡尔族没有拜天地的习惯,只是在送亲者进门时,由新郎父母斟满双盅酒,敬给送亲的贵宾,称“进门盅”。进屋寒暄后,新郎父母再次给送亲宾客敬酒,称“接风酒”。
婚宴上,一位年长的送亲男亲家手捧一支翎箭,为新人致传统的祝辞:“我祝愿新婚夫妇,今后二人的感情,像箭头一样整齐,像箭杆一般笔直,像箭翎一样爽快,像烟嘴一般光滑,像碾子一样相合,像铁石一般坚固,纵有大刀割不断,纵有阔斧砍不断!”宴席散后,新娘在夫家的少妇带领下,给公婆及夫家长辈一一磕头、敬酒;给同辈兄长装烟。
第二天早晨,新郎父母在大门内给即将返回的送亲者敬酒,是为“出门盅”。至此,隆重的婚礼才算降下帷幕。
(23)糖水的祝福
塔塔尔族的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期一般为三天。
结婚当天,先请阿訇到新娘家念有关婚礼的《古兰经》片段。念完,阿訇便问新娘:你是否真心愿意嫁给某某?新娘回答愿意,阿訇就递给她一小壶糖水喝。然后,阿訇又到男家念《古兰经》,同样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某某,新郎同意后,也得到一小壶糖水。这糖水是塔塔尔族对新婚夫妇甜甜蜜蜜、和睦相处的衷心祝福。宗教仪式后,亲朋好友前往女家贺喜。晚上,一辆马车载着新郎来到女家。可是女家门口有拉着彩绳的小孩拦住了新郎,新郎的伙伴往地上扔点钱就赶起马车离开了,如此来去几趟,才得以来到女家门前,又送一些手帕、头巾、香皂等小礼物,大门才被打开。女家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宴会厅,吃完饭,新郎的随员各自回家,只有他和新娘在“金哥”⑤陪同下进入洞房。金哥侍候他俩吃过茶点,扶新娘坐到床边,再请新郎过去与新娘说话。这时新郎该给金哥一些“床边钱”,她们就离去了。
次日清晨,新娘父母来到新房看望并祝福一对新人。接着新娘的兄弟姐妹也前来祝贺,新郎要一一馈赠一些小礼物。
第三日,男方来接新郎,女家为他准备送给亲朋的礼物。当晚,新郎返回妻家。婚后,新夫妇一般要在女家住一段时间,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回男家。
(24)婚礼中的贵宾
舅舅,在许多民族中享有很高的权力,具体表现在对外甥的保护权和支配权上。这种舅权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舅甥终生共同生活,舅舅是外甥们最亲的男性长辈,与他的姐妹一起承担抚育外甥的责任,年迈后则由外甥供养,财产也由外甥继承。到了父系社会,仍然有舅权的遗留。反映在婚姻上,就有了舅家子有优先娶姑家女儿的优婚权;在婚礼上,也就有了舅舅的重头戏。
在门巴族的婚礼上,最出风头的就是新娘的舅舅。在送亲的队伍中,舅舅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他是女方的发言人。当舅舅一行护送着新娘来到男家村子时,新郎父母和亲友立刻把他们迎请入席。
丰盛的酒菜马上就摆在了舅舅面前。尽管都是上好的酒菜,舅舅却并不满意,不是说酒没味道,就是说酒质低劣;要不就挑剔肉切得大小不等,厚薄不均;菜做得无滋无味,不甜不咸。甚至拿起一块门巴族最爱吃的荞麦饼摔在地上,大叫大吼:你们这是瞧不起我们,难道我家女儿口眼歪斜,长得不端正,配不上你们的郎君!他怒发冲冠,煞有介事地边说边擂桌子,震得盘碗乱跳,大有掀翻酒席、领走新娘之势。他的举动引得众宾客哈哈大笑,却“慌”得新郎倌的父母跑前跑后忙个不迭,又是献哈达赔不是,又是撤下旧菜换新的。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把菜端下又端回来(图12)。这时新娘的舅舅转怒为喜,邀宾客们重又入席,开怀痛饮。刚才的表演不过是考验男方的耐心和诚意,为的是给新娘抖抖威风,认为只有如此,新娘才不会在婆家受欺负。
图12 挑剔的舅舅
毛难族认为舅舅是“水之源,树之根”,地位在父亲之上。所以婚宴上,舅舅被请入正席首座。宴会开始时,先请舅舅用筷子,只有待他翻动了碗中对着他的鸡头(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以动物的头为贵,所以他们常以鸡头、猪头等敬尊贵的客人或长者),其他人才能举筷喝酒。如果违犯古规,慢怠了舅舅,他有权责令重办酒席,补办礼仪。因此,男方是绝不敢稍有疏忽的,处处要陪着小心照应到舅舅的特权。
八排瑶⑥结婚时,夫家要给新娘家送酒肉,其中送给新娘舅舅的肉,就占送肉总量的1/3。新娘到夫家,是舅舅率众亲友送亲。在婚礼酒席上,舅舅坐首席。舅舅如果不入席,众宾客就不能动筷子。
(25)挂彩球的新郎
白族嫁女叫“打发奴”,即打发姑娘。出嫁前夜,姑娘要向长辈们拜别,并与女伴们叙别。是夜,还要请两位小女孩来为陪嫁被褥“暖被”,认为经纯洁幼女睡过的卧具,能给新婚夫妻带来幸福和吉祥。
次日,新娘梳妆要坐在高凳上,脚踩一只盛满粮食的大斗,内插红烛两支,表示丰收和吉利。新郎出门接新娘时,他的父亲或叔伯要给他挂上一只彩球;到了女家,新娘的父亲或叔伯又给他挂上另一只彩球,两只彩球挂于胸前,表示他由单变双,娶回了媳妇。
在洞房门口放有一只鞍子,新娘要从上面跨过去,表示平安之意。进屋坐下后,新娘要喝一道苦茶,再喝一道甜茶,取先苦后甜之意。然后,新人接过一位女长辈敬的、用短链联着的一对小银杯,脸挨着脸喝下交杯酒。
(26)哭泣的新娘
新娘哭嫁是许多民族的习俗。它既表达了新娘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又吐露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是被强迫出嫁的姑娘们抒发苦衷的心曲。它的哀婉悲切常使唱者哽咽,闻者泪下。比如土家新娘唱道:
几多鲜花岭上开,
只有我爹娘不会栽,
一栽栽到背阴岩,
五黄六月太阳晒不到,
十冬腊月霜雪纷纷盖。
对土家族新娘来说,哭嫁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般要哭七至十天,甚至个把月。要哭得声嘶力竭,如痴如狂,才被认为是聪明能干的人,要不就被看作愚昧无知。为此,土家女儿早早就收敛笑容,学唱起哭嫁歌。什么“哭父母”、“哭姐妹”、“哭梳头”、“哭上轿”等不下10多种,内容极丰富。但土家的哭嫁歌都比较含蓄委婉,不像撒拉族和彝族的那样锋芒毕露、痛快淋漓。
哭呀哭呀,哭撒赫稀⑦……
黑骡子拉到大门上,
逼着要我上乘骑;
骨架还嫩血未稠,
头发未长全就送我出门。
你把金子般的女儿,
当成了瓦片一块!
不知疼惜,
硬要嫁给别人。
你把夫家的彩礼,
当成了富贵荣华,
双手迎来,
抛出了女儿……
这如泣如诉的撒拉哭嫁歌,唱出了姑娘们对早婚和买卖婚的切齿痛恨!
身处奴隶社会的凉山彝族青年,并不认为结婚就是“喜事”,姑娘们出嫁时哭得是那么悲切伤心,她们哀叹自己被包办买卖的命运:
叔伯父兄们,
心肠这样狠,
只想嫌女儿的身价钱,
不顾女儿死与活。
妈妈的女儿哟!
血已换成酒喝了,
身已换成肉吃了,
骨已换成钱用了,
女儿是必须走了。
这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奴隶制下的买卖婚给女儿带来的不幸。
虽然这些哭嫁歌的言辞仅及父兄叔伯,但其实质是指向人吃人的社会,是对父权制下妇女卑贱地位和不幸遭遇的深刻揭露。当然有些民族的哭嫁歌主要反映的是姑娘们留恋娘家的哀戚之情。土家族新娘在离开娘家时这样哭唱道:
父母你们请坐我走了!
房屋你在着我走了!
厅堂你待客我走了!
兄弟姐妹们你们留步我去了!
大门你开着我离去了!(图13)
图13 哭嫁
(27)新郎背着新娘跑
台湾高山族鲁凯人居住的雾台地区有“长跑健将摇篮”的美称,的确也出过不少有名的长跑运动员。而鲁凯人的这一技能——长跑,在他们的婚礼中表现得更为奇特。
鲁凯人的婚礼从跑步开始,又以跑步结束。结婚那天,新郎带着聘礼在亲友们簇拥下,跑步到女家,先献上礼物,然后新郎找到被藏匿起来的新娘,背起她径直向自己家跑去。无论道路有多么遥远,新郎都要不歇劲地跑下来。这可真是一段洒满艰辛汗水的幸福之路!到了家门口却不得入内,还必须跑到族人为他们举行婚礼的广场,与那里的众乡亲邻里见面。在欢乐声中,新郎背着新娘绕场两周,才把新娘放下,共同接受人们的祝酒和祝福。然后,刚喘过气来的新郎又背起新娘跑入洞房,从而结束了他的长跑婚礼。
鲁凯人所以善于长跑,是自小束腹、负重练习长跑的结果。按习惯,完婚后,男子就可以拆掉束腹箍,结束束腹。
(28)木雁礼
由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旧时朝鲜族的婚俗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保留着一套完整的传
统婚礼程式,与古代汉族的婚俗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但它毕竟具有浓郁的朝鲜族特色——重礼仪,讲体面;热闹隆重而不失条理,规划周详而不失活泼。
一大早,新郎就起床到祠堂参拜父亲。父亲郑重地嘱咐他“迎妻子继承宗祧〔tiao挑〕吧。”他向父亲发誓保证后,就去新娘家参加婚礼。
临行前,母亲把一只用木头做的大雁包在红布里,递给一位迎亲人,由他捧着在前面引路去往新娘家。朝鲜族崇敬大雁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因此从婚礼一开始,这只木雁就飞了进来,以祝福新人的爱情像大雁一样,地久天长,永不变心。
在木雁的引导下,新郎来到了新娘家。在门口下了马,新郎便踩着地上的米袋进了屋。一人高喊“婿进门”,喊声未落,岳父已迎到门口。请新郎落坐的房间叫“奠雁厅”,其间布置着青松、绿竹和木雁。一张很大的桌上放着诱人的食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那精巧托盘里飘着酒香的酒盅。
这时,身着传统结婚礼服的新娘由人引导走进了奠雁厅。在主婚人主持下,新郎先向新娘磕头,随即端起小托盘向新娘敬酒。新娘以四拜作为回礼,然后也敬酒给新郎。接着是接交木雁的仪式:新郎手捧木雁,面北跪在奠雁床前片刻,就把木雁放在奠雁床上,并叩拜两次。新娘母亲接过木雁,放在自己裙摆上,旋即就将木雁抛进新娘的闺房,如木雁直立住,据说新夫妻头胎定是男孩。在古代汉族的婚礼中,雁是男家送女家的礼物之一,后来,雁在汉族的婚礼中消失了,却在受汉族习俗影响的朝鲜族中得到了保留。然而这是一种发展的保留,朝鲜族人民用木雁代替了真雁,并以他们美好的心愿使雁得以新生,得以永恒。
木雁礼后,有专人把新郎引到另一房间,里面已摆设好“交拜席”。先由新娘向新郎拜两拜,新郎回敬一拜;新娘再拜两拜,新郎再回一礼。然后双双跪坐在原地,各自连干两杯酒,第三杯时互相交换,一饮而尽。至此,交拜礼结束,大礼也告一段落。
进入宴席礼时,新娘要暂时回避,由新郎单独出席专为他设的“新郎宴席”。面对色彩斑斓的美味食品,新郎首先表示诚挚的感谢,然后说:“鄙人父母健在,想让父母亲眼看看这些佳肴,能否给予方便?”新娘家就会有人把各类食品取一点放在箱内,备新郎带给父母品尝。这个习俗有两层意思,一是让新郎双亲分享儿子在女家受到的热情款待;二是新郎家从中了解亲家接待水平和烹饪技巧,以备他们为新娘准备婚宴。
当晚,新婚夫妻入“洞房”成婚。门外新娘家的女眷则要偷听俩人的密谈,此俗称“守洞房”,它既出于迷信怕闹鬼,又是出于防备新婚夫妻发生不测。
次日,新娘近亲来洞房与新郎相认,称“通商礼”。新郎根据亲戚辈份行握手、点头或叩头礼。相认后,各亲戚由长辈开始请新婚夫妻吃饭。
虽然新郎仅在新娘家住三天,可这三天却并不好过。新娘村上的年轻人都要来起起哄,凑凑热闹,用一些滑稽可笑的话题耍逗新郎。也有用一些难题为难新郎的,比如问新郎岳母的尊姓大名(一般新郎不记岳母的姓名);或让新郎当场吟诗,让新婚夫妇跳舞唱歌。无论什么耍笑和难题,新郎都必须以礼应酬,因为这是女方村邻祝贺并考验新郎的一种礼节——东床礼。
三天后,新郎独自返回,择定日子后,才来接新娘。新娘离家前,她的大伯或叔叔等男性长辈,要与他们话别,并谆谆嘱咐新娘。夫家则为新娘准备了比新郎宴席更为丰盛的新娘宴席。从此新娘就开始了她在夫家的生活。
注释:
①即星期五,是穆斯林在清真寺聚礼的日子,回族以此日为吉日。
②撒“金豆”源于古代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巨贾,他们在喜庆日子撒黄金豆粒,称“撒天课”,含施舍贫民的意思。后改为撒四果:核桃、红枣、花生、白果,但仍叫撒“金豆”。
③“阿衣勒”为父系家族,一般包括四五十户人家。
④一种用松杆搭盖的伞形窝棚。通常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麋鹿皮围起来。
⑤塔塔尔族婚礼期间,双方各请一位女性侍候新人,她就是金哥。
⑥瑶族众多支系之一。
⑦在撒拉语中是“解开辫子,改变发式”的意思,即指姑娘改变了发式后,就成了要出嫁的新娘。哭撒赫稀,就是哭出嫁。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