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朋友一般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歌剧。的确,“唱”是戏曲的主要特点。但除了“唱”之外,“舞”也是戏曲的一大特点。中国戏曲是歌舞剧,它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搬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唱”和“舞”是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也是它邈远的源头。
歌(唱)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被视为“母体艺术”自古有之。甲骨文里的“舞”字写作“”,好像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双手还拿着牦牛尾巴。许多典籍里都有关于舞蹈的记载。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庞大而系统的典籍,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古事记》、波斯的《古经》还要早600—800年。它的内容极为丰富,保存了很多关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尧典》记述了狩猎的舞蹈场面:有人敲打着石头掌握节奏,有人披着兽皮翩翩起舞。这可能是打猎之前的祈祷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归来后的庆祝活动。进入农耕时代,许多农事活动被搬演成舞蹈。《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在葛天氏部落里,三个人手执牦牛尾,一边踏着节拍起舞,一边唱着八段曲子,颂天地、敬鬼神、祭祖先,祝愿人丁兴旺、草木茂盛、五谷丰登、牲畜满圈。除此之外,酬神还愿、驱鬼逐疫跳傩〔nuo挪〕舞,求雨跳雩〔yu玉〕舞,男女欢爱跳万舞。《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是歌舞场面的记载。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傩。学术界有人认为,傩是一种从人、从草、从鸟,带有史诗性的舞蹈,作之于商,传之于周,录之于孔子。大部分人则认为,傩是一种驱鬼除疫活动,傩是由原始宗教——巫文化发展而来的。远古先民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生产能力低下,生命受到威胁,难免会产生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泛神论,以调和阴阳,祈福避灾,保护自身,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傩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祭祀、驱鬼活动,达到现实功利性的满足与趋吉避凶心理的平衡。
傩在我国分布极广,中原傩、巴楚巫、百越巫、青藏苯佛、东北萨满、西域傩,都属于傩的范畴。从傩的形态来看,可分为宫廷傩、民间傩(乡人傩)、军傩、寺院傩几类。上古时代,傩的典型是周代官傩,《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了周代官傩的内容:“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率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魍魉)。”周傩分别于季春、仲秋和腊月举行,被称为时难(傩)。至于傩戏,则是由傩脱颖而出的,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的结合。不过,那是唐、宋以后的事情了。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信鬼好祀,巫风普遍,祭祀歌舞十分兴盛。当时,有人专门掌管祭祀歌舞,女的称为巫,男的称为觋〔xi习〕,他(她)们都是能歌善舞之辈。每当举行占卜祭祀仪式时,他(她)们装神弄鬼,且歌且舞,娱神娱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便是在民间祭祀的巫舞歌词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九歌》中,有腾云驾雾的神龙,有痴情缱绻〔qianquan浅犬〕的湘妃,有忧郁伤感的大司命,有沉默惆怅的少司命,有风流多情的河伯,有神秘情挚的山鬼,有勇于捐躯的国殇〔shang商〕……神异诡谲,雄奇瑰丽,其中已经有了故事、角色的萌芽,有了简单的装扮和象征性的表演。所以,研究戏曲史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认为:古巫的祭祀歌舞中已经孕育了戏剧的萌芽。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