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文化 作者:李先登


第二节 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

  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

  甘肃、青海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铜器,在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已经发现了小件青铜器。例如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出土了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青铜刀及碎渣。铜刀经化验,含锡约6%—10%,其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740年。而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齐家文化时期,小件铜器有了更多的发现。例如1957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铜刀、锥、凿、环等23件。经化验,铜刀、锥含铜99.63%—99.87%,为红铜制品。其碳14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1976年在青海贵南尕〔ga嘎〕马台遗址出土了齐家文化的铜镜,形制纹饰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者相近。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甘肃、青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已发现的主要有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辛店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辛店(甸)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黄河支流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中下游地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1991年以来发掘的青海乐都双二坪聚落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聚落周围有大型围墙与壕沟,内部发现有房址、窖穴与灰坑等,可能是辛店文化在湟水流域的一个活动中心。辛店文化彩陶发达,一般是在陶器表面先涂一层白色或红色的陶衣,然后在上面绘出黑色或红色花纹,有S形纹、涡形纹、双勾纹、平行纹、折线纹、犬形纹等。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彩陶罐,高19.6厘米,口径11.8厘米。胎为泥质红陶,侈口,敛颈,折腹,平底,颈部有双耳,肩部用黑彩绘出双勾纹(羊角形)纹饰。辛店文化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粟(小米)等,兼营畜牧业。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骨耜、石斧、石刀、石磨盘及石磨棒等。牲畜主要有羊、猪、牛、狗、马等。冶铜业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甘肃临夏张家嘴出土了青铜容器的口颈部残片,说明此时已能生产大件容器。此外还发现有青铜生产工具凿、锥,武器矛、匕,装饰品铜扣、铜泡等。辛店文化陶鬲的形状与西周陶鬲接近,彩陶上的云雷纹与中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相似,这些都说明辛店文化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四坝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山丹四坝滩发现而命名,分布于甘肃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其时代约当夏代。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有羊、牛、马、猪及狗等。兼营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斧、石锄、盘状器、石球及磨制的石刀等。在民乐东灰山、西灰山遗址中出土了炭化麦粒,在玉门市火烧沟墓葬中的大陶罐中贮藏有粟(小米)粒。其墓葬的形制与葬式多种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及二次(乱骨)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以双耳彩陶罐、四耳带盖罐和腹耳壶为代表。彩陶豆、双耳彩陶尊、方鼎、长方形多子盒等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并且普遍发现陶埙〔xun勋〕。随葬青铜器也较为普遍,以火烧沟墓地最为突出,清理的312座墓葬中有106座随葬有青铜器,有斧、凿、钁、刀、镰、锥、针、锤、矛、匕首、镞、钏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金、银、玉器、海贝以及玉石权杖头等,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人殉或人祭的墓葬,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进入初期奴隶制社会。

  寺洼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其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青铜武器发现较多,有戈、矛、刀、镞等。此外还发现有铜铃、铜镯及铜泡等。寺洼文化居民从事农业,但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往往发现有羊、牛、马的残骸。马鞍口双耳陶罐是寺洼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陶器上还发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此外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有殉葬人及陪葬的车马坑,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在寺洼文化中发现了盛骨灰的陶罐,说明当时已有火葬。根据古代文献中关于古代氐羌族实行火葬的记载,有的学者推测寺洼文化可能是古代氐羌族的文化。

  卡约文化,又称为卡窑文化。因其首先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900年至前600年间。卡约文化的居民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铲、石斧、石刀及骨耜等。粟为主要粮食作物。此外还饲养家畜羊、狗、牛、马等。考古发现有方形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建筑房址。墓葬以二次葬为主,大多殉葬羊、狗等,少数以人殉葬。在青海循化苏志发现两个用夯土筑成坟丘的墓葬。坟丘呈椭圆形,长径分别为20米或24米,短径分别为16米或18米,高1.5米。两个坟丘内分别有16座或10座单人墓葬,这种特殊的葬制比较少见。卡约文化发现的铜器有斧、钺、刀、锥、镰、戈、矛、镞、环、铜泡及小件装饰品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63年在西宁鲍家寨西山根出土铜鬲一件,高15.4厘米,口径11.8厘米。侈口,敛颈,深腹,分裆袋足,实足根较高,口沿上有两个半圆形立耳,与郑州白家庄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鬲形制近似。

  沙井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民勤沙井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张掖、武威至永登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年至前600年。发现的铜器有铜刀、三棱式铜镞、铜铃、铜扣以及各种装饰品,如鹿形饰、鹰头形饰、涡形纹是相饰、犬形纹饰牌、连珠形铜饰牌等。从其铜刀与铜镞的形制看,与中原青铜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70年代在永昌双湾尚家沟发现了一座沙井文化的城址,平面略呈三角形,南北长154米,东西最宽处为132米,城墙残高四米,城门向南。沙井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镞与骨镞等。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大多是在红色陶衣上,再绘以红彩的花纹。其中绘有鸟纹彩带的陶罐最具特色,鸟纹生动,栩栩如生。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