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术是通过阿拉伯而传入欧洲的,虽然在这以前欧洲早已接触并使用了纸,但多从阿拉伯进口,每年要付出大量金钱。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看来是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最早的转运站。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统治者750年夺取政权后,下令除尽被推翻的倭马亚朝宗室成员,于是前朝太子拉赫曼(Abdal-Rahman)带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难,再前往西班牙,于756年在西班牙境内建立政权,史称后倭马亚王朝(公元756—1036年)。9—10世纪后倭马亚朝势力渐盛,将西班牙置于穆斯林统治之下,这使其成为最早造纸的欧洲国家。西班牙现存最早纸本文物为10世纪写本,用麻纸写成。西班牙最早纸厂于萨狄瓦(Xativa)建于1129年。1150年阿拉伯地理学家艾德里西(Al-Idrisi,公元1100—1160年)谈到萨狄瓦时说:“该城制造文明世界其他地方无与伦比的纸,输往东西各国。”但西班牙早期造纸多操于阿拉伯人之手。后倭马亚王朝衰落后,西班牙人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1157年在靠近法国的边境城市维达隆(Vidalin)建立了由西班牙人经营的另一纸厂。
法国与西班牙相邻,法国造纸技术可能来自西班牙。第一个法国纸厂于1189年建于南方的埃罗(Herault),因产量小,法国用纸仍从大马士革及西班牙供应。1348年在特鲁瓦(Troyes)城另建新厂,1354—1383年又在四个地方增建新厂,这样便满足了本国需要。无疑,西班牙及法国主要生产麻纸。11—12世纪阿拉伯纸还通过地中海从北非的埃及、摩洛哥运往意大利,由此再转运欧洲大陆各国,造纸术就借此商路传入意大利。12世纪几件意大利纸写本至今仍传世,但很难说是当地所造。1221年意大利国王下令禁止用纸写官方文件,以抵制阿拉伯纸的倾销,但纸的用量仍看长,整个13世纪大马士革纸源源流入意大利,而意大利金币不断消耗于进口纸上。于是1276年在蒙地法诺(Montefano)建起了意大利第一家纸厂生产麻纸。这里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科学技术发达,有了纸便更加促进文化发展。意大利纸厂在技术上有新的改进,用金属制打浆器增加冲力,又向纸内施动物胶以代替淀粉糊,又于1282年生产水纹纸。这些技术为欧洲其他地方所效法。1293年在文化城市波伦亚(Bologna)兴建另一纸厂。意大利造纸业发展很快,至14世纪已成为欧洲用纸的供应地,产量超过西班牙及大马士革。
1391年德国在纽伦堡建立的第一家纸坊示意图
14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用纸量也与日俱增。当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德国印刷业一度在欧洲领先,但用纸要由意大利及法国供应。1391年在印刷业中心纽伦堡兴建德国第一个纸厂,由德国人施特罗梅尔(UlmanStromer)与意大利人合营。同时在科隆建立另一纸厂。纽伦堡的作者阿曼(JostAmman,公元1539—1591年)于1568年在《造纸》(DerPapier)一书中,发表描述造纸过程的第一幅木刻画。这在世界上也还是首次,显然所用抄纸设备与中国及阿拉伯的极其相像。德国有了造纸业后,又成为向欧洲辐射造纸术的另一中心。与德、法交界的荷兰于1428年建起早期纸坊,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兴建了更大的纸厂。荷兰人的贡献是1680年发明了机器打浆机。通行德语的瑞士是1433年在印刷中心巴塞尔(Basel)建立了纸坊。德国南面的奥地利于1498年在维也纳设厂造纸。与德国接壤的波兰,1491年在克拉科夫有了该国第一家纸厂,后在1522及1534年又在威尔诺及华沙再建纸场。俄国较早就接触纸,但最早的纸厂迟至1576年才在莫斯科兴建,还请了德国技师。
英国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时间较晚,但14世纪已使用从西班牙进口的纸。英国最早的纸厂是1494年在哈福德郡(Hartford-shire)建立的,1557年在芬德福德另建新厂。欧陆北部国家也因地理位置关系造纸较晚。丹麦于1635年始行造纸,而挪威则始于1690年。然而至17世纪时欧洲各国基本都有了造纸业。
欧洲最早的制纸图(阿曼1568年刊印于法兰克福)
这时美洲新大陆仍用羊皮等古老材料,有时用纸靠欧洲进口。1575年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在那里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纸厂。美国最早的纸坊于1690年建于费城,18世纪时在离费城不远的地方兴建了另外两家手工纸坊。美国造纸业发展与大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公元1706—1790年)的推动分不开。1788年他在费城哲学会(相当于科学院)会议上还发表介绍中国造纸技术的报告。北美的加拿大于1803年才在圣安德鲁斯(SaintArdrews)兴建纸坊。至于说到大洋洲,第一家纸厂是1868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建成。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纸术才走完其世界传播之旅程,遍及五洲各国。回顾这段历史,从中世纪的中亚、西亚阿拉伯世界到欧美各国之所以能分享造纸术发明成果,要归功于751年怛逻斯战役中中国战俘的技术传授。这些穿着士兵军装的纸工为中国以西各国文明作出很大贡献,惜今不知其姓名,他们是中西科学技术交流史中的无名英雄,功垂千古。
1965年我曾对16—17世纪欧洲各国古籍用纸作了系统的检验,发现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国手工纸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很少用别的植物纤维。(2)纸质厚重,可双面印刷,但表面不光滑,需砑光。(3)纸内尽管有未打碎的纤维束,但纸质坚韧,拉力强,抗蛀。(4)帘纹较粗,抄纸帘不是用细竹条编成。显然,这些特点与中国古代北方麻纸及阿拉伯古纸有一致之处,而与中国中原及南方麻纸有别。关于欧洲造麻纸技术,除上述德国人阿曼的作品外,法国1693年出版的安贝尔迪(J.Imberdis)用拉丁文写的《纸或造纸技术》(Papyrussivearsconficiendaepapyri)也有详细记载。因与中国、阿拉伯技术一样,此不赘述。应当指出,虽然欧洲造纸术归根结底来自中国,但中国与欧洲在发展造纸业方面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第一,欧洲纸在长期内原料单一,只产麻纸,越到后来原料越短缺;中国除生产麻纸外,还生产楮、桑等皮纸及竹纸,原料多样化,供应充足。第二,中国既能造厚纸,也能造薄纸,而欧洲长期间内生产厚纸;中国还能造书画用巨幅纸(9—16米),而且可用不同原料混合制浆,欧洲做不到这些,其纸幅面小,表面涩。以上两点显示出中国技术是先进的。但欧洲比中国早就以金属材料代替非金属材料制造造纸设备(尤其打浆机),这方面比中国优越。可以说双方各有短长。
18世纪以后,前述欧洲造纸业中技术路线的缺点变得突出起来。欧洲水彩画、版画的发展要求有更大幅面的薄纸,但纸工做不出来。他们抄大纸时总是一揭就破,而麻纸显然没有皮纸更适于美术家使用,欧洲又不会制皮纸。所以法国担任过财政大臣的经济学家杜尔果(Turgot,公元1727—1781年)托当时在巴黎的两位中国人高类思及杨德望返国后帮助欧洲解决生产大幅艺术用纸的技术问题。从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中得知,当时破布因供不应求而价格猛涨,使造纸业面临原料危机。发明家大卫·赛夏(DavidSechard)在中国著作的启发下想试用其他植物纤维造纸或将别的植物纤维与麻料混合造纸。其次,想试验将施胶剂加入纸浆中实行一次性纸内施胶。这些技术中国均古已有之,但因种种原因赛夏的幻想破灭,未能实现其理想。由此可见,就是到18世纪在造纸方面欧洲还得依靠古老的中国智慧克服其所面临的技术难关。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掌握用竹料及茅草(espartograss)等非麻料造纸的技术。
17世纪欧洲抄纸操作图
最后还要指出,19世纪前欧洲文献关于早期造纸史有不正确论述,认为麻纸是13—14世纪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在这以前阿拉伯人只知造棉纸,而中国人以丝絮造纸。这都是在不了解东方造纸史的情况下产生的误解。直到1885年维也纳大学科学家威斯纳对出土的9—10世纪阿拉伯古纸化验后证明都是麻纸,而20世纪初他又化验了中国3—4世纪古纸也证明是麻纸,于是植物纤维纸为中国所发明,后传至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历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再过半个世纪后,考古发掘和古纸化验证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就制成以破布为原料的麻纸,比欧洲早1400年。中国造纸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部分,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但我们今天不能只满足于昔日的荣光而自我陶醉,还要作更大的努力面向未来时代的挑战,在造纸技术领域内再添光彩。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