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侨史话 作者:陆国俊


第四节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可以说是华工在美洲建设中的另一座丰碑。

  在北美和南美之间,北起危地马拉,南至巴拿马,有一条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狭长地带,地理上称之为中美地峡。在地峡的南端,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到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北濒大西洋,南临太平洋,是一个约60—180公里的地颈,地理上称之为巴拿马地峡。位于太平洋岸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大西洋岸的科隆城之间的蜂腰地带,是巴拿马地峡最窄、最低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开凿巴拿马运河最理想的地区。

  长期以来,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国家,为从这里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程,以掠夺拉丁美洲的物产和贵金属,曾频繁角逐,试图控制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利。

  1879年,法国工程师斐迪南·德·雷赛布斯主持成立第一个巴拿马运河公司,以开挖巴拿马运河,并于1881年初正式破土动工。

  法国开挖巴拿马运河期间(1881—1890年),曾先后两次在中国招募华工。第一批从1880—1881年,由法国驻广州领事克勒,代表法国商人向两广总督刘坤一提出在广州设立招工馆的要求,招募华工赴巴拿马开挖运河。此请求立即得到允许,招工便迅即开始,此期间,华工赴巴拿马开挖运河者近千人。第二批从1887—1888年,巴拿马运河公司派来的招工人员与广东海关道盛宣怀谈妥条件,并得到广东省一些乡绅买办协助,诱人去巴拿马开河。虽受广东当局阻拦,但仍有651名华工被运送到巴拿马运河工地。第三批从1889—1890年,是由巴拿马运河公司,以各种手段从中国口岸、香港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属特立尼达、圭亚那等地招募去的。到巴拿马的华工总数达四五千人,其中大部分参加开挖运河工程。在开挖运河期间,许多华工染上黄热病和疟疾,其中不少人被夺去了生命。据统计,在法国开凿巴拿马运河期间,华工约死去400名。后因运河公司贪污盗窃、营私舞弊,致使运河经费枯竭,1890年工程被迫停工。

  法国于1893年又组织新的巴拿马运河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又派员来华招募华工去开挖运河。中国总理衙门责令两广总督驳拒法国要求,可是从1894—1895年,仍有一些华工到达运河工地。但新巴拿马运河公司没有维持多久,也宣布破产。

  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美巴条约除规定美国“保证并将继续维持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外,还规定巴拿马将运河地区10英里宽的地带让与美国“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以供“建造、维持、经营”通洋运河的权利。美国夺取巴拿马地峡和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利以后,便于1904年成立由总统直接领导的、以海军少将沃尔克为首的地峡运河委员会,并正式动工。到1914年,运河工程已基本完工。

  美国开挖巴拿马运河工程开始后,华工即陆续从美国、古巴、牙买加、圭亚那等地,到达巴拿马运河工地上工作。除此之外,美国驻北京公使于1906年还照会中国外交部,要求准许美国商人在华招工赴巴拿马开河。外交部即以巴拿马地方水土恶劣、不宜于华人等理由予以从缓交涉。但在交涉期间,美国商人已经从福州、厦门等地暗中进行招工。当闽浙总督查禁华工赴巴拿马时,已有2000余名华工从香港乘船,抵达美国东部纽约等港口,准备换船去巴拿马了。

  华工在开挖巴拿马运河期间,不仅活儿重,气候不能适应,而且待遇很低,生活条件极差,疟疾流行,华工幸存者无几。清朝档案中对此事亦有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张荫桓①的一件奏片中说:“中阿墨利亚(亚美利加),南阿墨利加两洲交界之处,曰巴拿马岛……其时广东客民赴役者二千人(指开凿巴拿马运河),不逾年而瘴殁几尽。”②据说,巴拿马运河平均修筑一米运河就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因此,运河工人辛酸地把巴拿马运河称之为“死亡的河岸”。

  1915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了。运河西起克里斯托巴尔,东至巴尔博亚,长达68公里,加上连接两洋的深水段,全长81.3公里。运河两端有三座水闸,恰格雷斯河上有两座水坝,均著称于世。巴拿马运河是高出海平面25米的水闸式运河,是一座架在巴拿马地峡上的著名“水桥”。

  巴拿马运河是一条重要的世界性航道,它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便利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海洋运输,特别是北美、拉丁美洲和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运输,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以上可见,华工在开挖这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巴拿马运河中曾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至今,人们仍敬佩和怀念那些华工:在当初运河工程最艰难的地方,也就是在中段的库莱布拉山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凉亭,叫作“契约华工亭”。这是巴拿马人民为纪念在运河开凿工程中死去的中国人而修建的。华工们在修筑运河中的卓著功勋,将与这座“契约华工亭”永世长存。

  注释:

  ①张荫桓(公元1837—1900年)清末外交官,1885年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1890年回国,在总理衙门任职。因倾向于戊戌变法,1900年被杀。著有《三洲日记》。

  ②转引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第345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