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伟大贡献。从技术上说,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雕板印刷阶段,一是活字排版印刷阶段。
雕板印刷术至迟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的唐代初期已经问世,初时被用来印刷佛教的经典。目前已发现的最早印刷品,是在韩国发现的木刻印刷佛经《陀罗尼经》,刻印于公元701到751年之间,据认为是在中国印刷后传入韩国的。在唐时,印刷术主要流行于民间,除用来大量印刷佛经外,还被用来印刷文化书籍和医药、历法等书。五代以后,印刷术开始被官方重视,用来印刷儒学经典。
雕板印刷术的工艺比较简单,一般是选取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作原料,锯成一定大小的木板,然后刨平,在其上把要印刷的文字或图像刻成反写阳文(凸字),再刷墨印刷。尽管雕刻费时,但因工艺简单,印出的印刷品清晰,故一直被沿用到清末。除木板外,也有用铜版、石版刻字印刷的。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由毕昇发明的。其方法是:用黏土制成大小相同的一个个印坯,每个印坯刻一个字,常用字则刻几个到二十几个,然后用火烧烤,使陶化变硬而成泥活字。泥活字按音韵分门别类放在木格里备用。印刷时用两块铁板,四周加铁框,在框内排版。铁板上先铺施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混成的黏合剂,字排满铁板后用火稍加烘烤,使松脂和蜡稍为融化,粘住泥活字,再用一块平板将字面压平,就可以刷墨印刷。两块铁板一块排字,一块印刷,交替使用。印完的版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稍融,取下活字,放回木格以备再用。排版时遇到原来没有刻成的活字,可现做现用。活字印刷克服了雕板印刷一块只印一页,无法再变动,因而费工费料的缺点,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是印刷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毕昇还试过使用木活字印刷,但因木理有疏有密,沾水后伸缩度不同,版面高低不平,且木印会与黏合剂粘连,难于清除,故废弃不用。元代时,王祯成功地利用木活字进行印刷,在公元1298年印制《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100部。他对活字印刷工艺有不少改进,其中突出的有两项。一是排版时用竹片把每行的字夹住,再用小木块、木屑填紧,克服了用黏合剂的麻烦和缺陷。二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他用木板制成直径七尺的大轮盘,放在三尺高的轴上,轮盘可绕轴转动。轮盘上按音韵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区域,分门别类地放置木活字。排版时,一人唱字,一人坐在两个轮盘中间,取出所需活字。后来,在活字印刷术中又有人创制了锡、铜、铅等金属活字,但因古代使用的不是油墨,刷墨着色效果不佳,故未能推广普及。
图11 王祯转轮排字架图
大约从12世纪起,中国的雕板印刷术先后传到埃及、伊朗,欧洲在14世纪末也开始采用雕板印刷术。十三四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也先后传入埃及、伊朗、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加快了世界进入近代历史阶段的进程。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