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 作者:王兆春


第九节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陈规是宋朝力主抗金的文臣,在抗金斗争中战绩卓著。他与汤[王寿]〔shu 赎〕合著的《守城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论述了城防理论和守城战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最大、价值较高的城防专著。

  (1) 文韬武略兼备的陈规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生,早年熟读兵书。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通直郎知德安府安陆县事。到任后,即全力加强城防,改造城池,创制长竹杆火枪,改进抛石机,率领部卒坚守德安城。从靖康元年到绍兴二年(公元1126—1132年),有一股被金军战败转而为盗的乱军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当时中原州郡全部陷于金军之手,唯有德安城仍固守在宋军之手而巍然不动。陈规因功升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又改任顺昌(今安徽阜阳)知府。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陈规协助东京(今开封市)副留守刘錡坚守顺昌,击退了金兀术数十万军队的围攻,因功升为枢密直学士。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后,移任庐州(今合肥市)知府兼淮西安抚使。次年,病死。

  汤[王寿],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进士,历任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教授、太学录、大理寺少卿等职。

  (2)城守专著《守城录》

  《守城录》由三部分组成,共四卷,约17800字,分别写作于三个时期。第一部分为《<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由陈规撰写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守顺昌之时。第二部分为《守城机要》一卷,由陈规撰写于守德安之时。第三部分为《建炎德安守御录》上、下卷,由汤撰写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后任德安教授之时。这三部分内容原本各自成帙,大约在宋宁宗(公元1195—1224年)后才合编为一书。后被《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墨海金壶丛书》、《瓶花书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收录。《明辨斋丛书》选收了《守城机要》与《建炎德安守御录》。另有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抄本,以及嘉庆、道光时刻本。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系为夏少曾《靖康朝野佥言》所写的序言。夏氏在《佥言》中记述了靖康年间金军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始末之事,陈规读后写序,后被徐梦莘收录于《三朝北盟汇编》中。陈规在此序中总结了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了城防之策。《守城机要》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的制度和备御之方,对守城军民的组织编制、力量运用和各种守御实施也做了记载。《建炎德安守御录》详细记载了陈规守城的事迹。《守城录》全面反映了陈规的城守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改革旧城制。陈规把德安城原来的一墙一壕改建为三墙两壕,增加了城郭的防御层次和纵深面,以便有效地防御攻城抛石机的击砸。

  其二是增开城门。陈规主张守中有攻的守城战法,反对既往闭门固守的思想。为此,他在每面城墙中多开偏门,平时作简易封砌并加上伪装,使敌不易觉察。战时可将其推开,让守城部队从偏门出击。在击退攻城的乱军时,这种城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三是改造和创制新型守城兵器。陈规选用坚实大木,聘请高明木匠,制成各种适用的抛石机,备足30—60斤重的各种规格的泥弹、石弹,对士兵进行抛石机机械使用的训练。把原来安于城上的抛石机,改置于城内的有利阵位处,由城上士兵导引抛射,准确命中攻城敌军,使抛石机在守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亲自组织军事技术人员,利用火炮药制成长竹杆火枪20余支,由60人组成长竹杆火枪队,同捆绑干竹、柴草的300头火牛相配合,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八月,击退了李横所部乱军用大型攻城掩体“天桥”对德安城的进攻。陈规创制的长杆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陈规本人也被史家誉为管形火器的发明家。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宋孝宗下诏将陈规的《守城机要》改刻为《德安守城录》,颁行全国,令各地守城将领效法,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守城录》中的许多内容,被明清时期一些兵书所引用和转录。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