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
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战争要服从政治的需要,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等基本观点是始终不变的。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群雄争霸的政治需要,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孙武把“道”(即政治)和“主孰有道”,看成是称雄争霸和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阖闾纳其言,取得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霸主地位。吴起建议魏文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改革政治,加强军事。文侯用其计,开创了“辟地四面,拓地千里”的强盛局面。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用其计,遂威震四方。《淮南子·兵略训》认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只有“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才能使诸侯顺服。可见该书是把实行仁政,看作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条件的。
明朝后期,海警与边患并起,为适应守土保国的政治需要,赵士桢便上奏朝廷,提出了防海备边、御倭拒虏的战略,建议朝廷大力发展火器,以“张国威”,以“挫凶锋”。同样,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清军屡战屡败,为适应抵御外侮的政治需要,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方针,建议造坚船,制利炮,练精兵,以为制夷之用。晚清朝廷也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下,推行军事自强政策,企图借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人类对战争和政治关系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加深的,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虽然直到19世纪初,才被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科学地揭示出来,但是中国军事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后人钦佩不已。
(2)战争和经济的关系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基础。战争会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没有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想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仅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还有败亡的危险,孙武就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告诫,所以历代军事家都主张要把强兵建立在富国的基础上。孙膑在与齐威王探讨强兵的问题时,明确提出了“富国”是“强兵之急”的主张。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指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即只有国家富裕,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战胜敌人;只有战胜敌人,才能守土保民,拓地开疆。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通常所说的富国也就是指五谷丰登,仓廪充实的富足景象。所以李筌说,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国家要“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其成其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效法西汉大将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大力发展屯田事业,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使边地有“储积之饶”,军士“无乏粮之虞”,保证了建明战争和统一战争的胜利。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专论后勤军需的《辽东军饷论》、《军需则例》等专著。
(3) 战争观
指人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对此,历代军事家都有明确的看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化。孙武在开宗明义的《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当政者“不可不察”,鲜明地反映了其“备战”、“慎战”的战争观。吴起则分析了战争的五种起因,要求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之。司马穰苴则提出了“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杀人安人,杀之可也”;“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等至理名言,充分反映出司马穰苴主张以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谴责穷兵黩武,告诫忘战者必危的战争观。竹简《孙膑兵法》则阐发了孙膑“战胜而强立”,“乐兵者亡”的辩证观点。徐建寅针对列强论兵不论理,挟势称兵,恃强凌弱的侵略本性,强烈呼吁“全国上下一心讲求兵学,练兵备战”,以打退列强的侵略。这些论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人志士,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畏惧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美德。
(4)建军治军
通观历代兵书著述家的论著,在论述建军治军问题时,几乎都一致主张国家须建立一支由良将统率的精兵。他们所称道的良将既要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又应具有智、信、仁、勇、严、忠、理、备、果、戒、约等优良品德和修养。他们所赞赏的军队则是由精选的士兵组成,具备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赏罚公平,服从命令,人心齐一,士气高涨,作战勇敢,拼死效力,舍生忘家,敢冒锋刃等精神。由这样的将帅和士兵所组成的军队,便能无敌于天下。“岳家军”和“戚家军”便是这种军队的典范。
(5) 作战指导原则
从《孙子兵法》到《兵学新书》,均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作战指导原则,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归纳起来大致有战前的谋划和部署,作战中的应变措施,战争结束时的善后处理等方面。战前的谋划是要求战争指导者,须在充分估量和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即“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做出周密的部署和应变的措施,掌握夺取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其最高的要求便是争取获得孙武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结果。在战争进行中,战争指导者要善于通观战争的全局,照顾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要善于因天(时)、因地(地理、地利)、因敌、因我、因战(不同的作战样式)、因器(敌我双方所用的兵器)的不同而随时变化战法,切不可拘泥死板,套用陈法,食古不化。在战争结束时,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胜利要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之处,以利再战,并教育部众对民秋毫无犯,善待战俘,败则要吸取教训,整军补瑕,力求再战时转败为胜。
(6)训练和布阵
所有的兵书都几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政治训练,使将帅具有良好的将德,士兵具有守土保国、为国献身的精神;通过军事训练,使将帅具有良好的将能,士兵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战术;通过阵法训练,使将帅具有布阵的才能,士兵具有熟悉各种作战队形的本领。
(7)军事制度和军事法规
军事制度包括军队的编制体制、各级武官的设置、兵员的征集等。除一般兵书的论述外,还有不少专著,如《历代兵制》、《补汉兵志》、清朝的《皇朝兵志考略》,以及专题兵制《古代兵符考略》等。军事法规包括历代的各种条例、律令,如《尉缭子》的“重刑令”、“伍制令”,《武经总要》中的“赏格罚条”,清朝的《八旗则例》、《工部军器则例》等法规性条例。
(8) 边海(江)防
这一类论述,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各种专著中。如明朝的《九边考》、《九边图说》、《九边图论》、《九边图考》、《山海关志》、《三关志》、《四镇三关志》、《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清朝的《洋防说略》、《防海新论》(中译本)、《江防图考》、《江防考》、《江南经略》、《江防总论》等。这些专著既阐发了边海(江)防思想,又列举了边海(江)防的沿革和图表。
(9)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包括兵器、战车、战船、军事筑城、军事通讯、军事交通、军事航海等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通论性的兵书中只是点到为止,未做详论。在综合性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武经总要》、《武备志》、《兵学新书》中,则列有专题门类。在军事技术专著中则论列详尽而系统,从设计制造到战场使用,几乎无所不包。冷兵器专著有《耕余剩技》、《古今刀剑录》;火器专著有《神器谱》、《火龙经》、《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炮法求新》(中译本);涉及战车的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战船专著有《龙江船厂志》、《清江船厂记》、《南船记》、《兵船汽机》(中译本);军事工程专著有《守城录》、《营城揭要》和《营垒图说》(中译本)。在上述兵书中,既论述了制器和用器、造车和用车、造船和用船、筑城和攻守城的指导思想,以及坚持创新、力求精益求精、熟练技巧和灵活运用的观点,又详尽阐述了兵器、战车、战船的形制构造,以及军事筑城和其他军事工程的规制、构筑方法、各种样式作战中的技术和战术,还有不少附图示意,供制造和使用者参考。
(10)其他问题
除上述阐述的问题外,历代兵书还论述了间谍侦察、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事天文、军事气象、军事占候、军医、军马、军屯戍边及乡约民防等问题。其论著有《孙子兵法·用间篇》,《二十一史战略考》、《读史兵略》、《十七史百将传》、《广百将传》、《读史方舆纪要》、《灰画集》,《纪效新书》、《兵录》和《武备志》、《医方备要》和《神器谱·倭情屯田议》等。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