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北高峰下、飞来峰前,别名云林禅寺,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和尚来杭州时,见这里峰奇山秀,溪流淙淙,确认这就是“仙灵所隐”之地,于是在此建寺,取名为“灵隐寺”。
灵隐寺在五代时期,进入它的全盛阶段。那时,吴越王钱俶命高僧王延寿主持扩建工程,于是建起九楼,18阁,72殿,房屋共1200余间,僧众也随之增加到3000之多,成为江南名刹。据传,南宋时期的济公和尚,就是在这里出家的。此后,灵隐寺历经兴废,规模日益缩小。今寺为清中叶以后所建,1956年和1970年的两次大修,基本恢复了旧观。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天王殿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赐题的“云林禅寺”匾额。殿内正面供有象征太平的弥勒佛坐像。天王殿有这样一副对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由于天王殿正对飞来峰和冷泉,所以此联乃以“飞”、“冷”二字阐发,谐语雅谑,别开生面。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高33.6米,是我国单层三重檐的著名建筑之一。殿内正中供奉9.1米高的金装释迦牟尼像。影壁背面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象征着极乐世界。
灵隐寺后来列名为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久负盛名,至今仍然吸引着大批的进香朝拜者和旅游者。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原名泽心寺,始建于东晋。传说唐代僧人在江边掘得一批黄金,献给皇帝,皇帝发还给他,要他修复寺庙。修复后的泽心寺改名金山寺。此后,虽然前有北宋真宗赐名龙游寺,后有清康熙皇帝赐名江天禅寺,但人们仍然喜欢称之为金山寺。
寺院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布局。七峰顶、妙高台、楞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从山脚到山顶,人们只见有房屋,不见有山,金山由此获得了“寺里山”的称号。北宋王安石写诗称赞说:“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过去,金山是长江中的一座小岛,距市中心约三公里。清中叶以后,航道北移,南岸泥沙淤积,小岛终于与南岸连到了一起。
金山寺
金山寺的慈寿塔,七级八面,相当宏伟。塔西侧有个法海洞。传说法海确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盘踞,于是法海和白蟒斗法,取得胜利,占有了此洞。明朝人把这一神话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完整而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名播四海。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