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楼庆西


第二节 明清两代的皇家陵墓

  蒙古族统治中原将近100年,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元代统治者建立了明朝。建国之后,继承历代汉族统治的传统,大力提倡儒学,特别崇尚以礼治国。明朝一开始就为文武官员制定出严格的坟墓规矩,并明确禁止火葬与水葬,如果有循习元人焚弃尸骸者还要定罪。朱元璋自己的孝陵建在首都南京,前有排列着石人石兽的墓道,后有作为举行祭祀活动的稜恩殿。殿后为墓穴上方的大土堆,筑成圆形城堡,称作“宝城”。在宝城前另建高大城台,城台上有城楼,称为“方城明楼”。这种布置奠定了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

  (1)北京明十三陵 永乐皇帝朱棣登位以后,迁都北京。这个迁都的决定虽然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才正式宣布,但朱棣从1407年就开始了大规模地规划北京和建造皇城;与此同时,他也不放松对陵墓的修建。公元1409年,朱棣当皇帝后第一次回到北京,就派人在北京附近寻找风水宝地,修建皇陵。皇宫开始兴建,皇陵也开始选地,表示了他迁都北京的决心。

  明代皇陵选择的地点是在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麓。天寿山是燕山山脉的支脉,山势除北面外还向东西两侧绵延成三面环抱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南面开阔的小盆地。朱棣的长陵就坐落在这块盆地的北面山下,坐北面南。自朱棣以后的12代明皇的陵墓都依次建在长陵的左右,形成为一个庞大的陵区,称为“明十三陵”。明陵与以往的唐陵、宋陵有些什么不同呢?第一,明十三陵虽都是背山而建,但不像唐陵那样以山为宝顶,开山为墓穴。明陵的墓室都是挖地而建,上覆黄土堆为宝顶,与地面建筑组成完整的建筑群体。第二,明皇陵与宋皇陵一样都集中建造在一起,各座皇陵都自成体系。但它与河南巩县的宋皇陵不同的是各座皇陵既独立又互有联系。13座陵墓有一个总体规划,有一个总的入口,有一条共有的神道。13座陵墓组成为一个极其壮丽而又十分完整的陵区,这是过去历代皇陵所不曾有过的。

  整个陵区周围约有80里,正门在南面,名为大红门。在大红门的前面还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是陵区的标志。进大红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碑亭,所谓碑亭就是专门置放石碑的建筑,平面呈方形,四面开门所以称亭。高大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置于亭的中央,上面刻的是明仁宗朱高炽为朱棣作的碑文。过碑亭再往北就进入了陵区的神道。神道南端有一对六角形的石柱,往后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12对,其中卧像、立像各半。石人有勋臣、文臣、武臣三种共六对,全为立像。这18对石雕像分列神道两旁,十分壮观。走过神道,迎面是一座棂星门,进门后又经过两座石桥,地势逐渐升高,道路才分向各座皇陵。如果一直往北就来到长陵。从石牌坊到棂星门,共长2600米,设置了一连串的碑亭、石雕和门座,的确显示了皇陵特有的宏伟气势。

  下面着重介绍长陵的建筑。长陵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始建造,11年完工,形制完全模仿南京明孝陵。陵墓建筑分前后三进院子,第一进院子在陵门与稜恩门之间,院内原有神库、神厨和碑亭,是存放和制作祭祀用品的建筑,如今只剩下碑亭了。第二进院子即陵墓主要祭祀用建筑稜恩殿所在地,稜恩殿规模之大仅次于紫禁城的太和殿,而且大殿的柱、梁、枋等构架全部用的是名贵的楠木制作,所有立柱都是整根的楠木,最大的直径达1.7米,这是太和殿也没有的。大殿的屋顶也是重檐庑殿式,大殿下面也有三层白石台基,当然从总体上讲,作为陵墓的大殿不允许超过皇宫的大殿,所以在殿的大小,台基的高矮方面都比太和殿要小。稜恩殿与太和殿几乎建造于同一时期,二者相比,各具千秋,一个为皇帝生前服务,一个为皇帝死后享用,可见封建皇帝对陵墓建筑重视的程度了。第三进院子主要有宝城与明楼。方城明楼是一座重檐屋顶的城楼坐落在高高的城墙上,上下全部用砖石建造,楼中央立石碑,碑上刻记陵墓主人的名字“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明楼后面接连着宝顶,实际上是一个大坟头,直径达300多米,宝顶下深埋着地宫。总体上看,一座大殿一座碑楼连着宝顶,外加若干座门与配殿组合成三进院子,这就是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长陵及其他12座陵都是这样。长陵的地宫至今还没有发掘,但比长陵小的定陵地宫已在1956年发掘了。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陵墓。朱翊钧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开始建陵,至公元1590年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耗费白银800余万两,相当于万历年初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动用军、工匠每天竟达三万余人,在明陵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在建造中间,神宗曾六次亲去现场察看,可见他关心的程度。可惜的是定陵地上建筑几乎被破坏干净,只剩下后院的方城明楼、宝顶和牌坊门了。发掘工作就是从宝顶下面开始的,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揭开了这座地下宫殿的秘密。

  定陵的地宫埋在宝顶之下27米深处,平面分前、中、后殿及左右配殿共五个墓室,共1195平方米。各墓室之间都有通道及石门相联,地宫全部用石筑造,顶部用石发券,地面铺的是高质量的金砖。中央三个主要墓室之间的石门都设有两面门扇,每扇门高约3.3米,宽1.7米,重约4吨。这么重的门怎样关启呢?聪明的工匠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门板做成一边厚一边薄,近门轴的一边厚达0.32米,而另一边只有0.16米,这样门的重心就移向门轴的一边。另外,还把门轴的上下两端做成球形,易于转动,这样一来门虽重,但开关起来却不那么费力。地宫的后殿是墓室中最大的一部分,长36.1米,宽9.1米,高9.5米,靠后墙放着棺床,上面中央放着神宗的棺椁,左右两边是二位皇后的棺椁,四周放有装满各种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在这些遗物中,最珍贵的就是皇帝和皇后戴的金冠和凤冠。金冠全部用金丝编织,冠上有龙有凤,龙为金制,口衔宝珠,凤身上也布满用宝石翠玉制成的花朵,每顶凤冠镶有珍珠5000多颗,宝石百多块。此外还有金壶、金盒、金玉钗簪及大量玉圭、玉带、玉碗等玉器;还有专门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大龙缸、瓷炉及各种瓷瓶、瓷碗;大量的丝织品,其中有皇帝穿的绣有12个团龙的龙袍;皇后穿的百子衣,上面绣着松、竹、梅、石、桃、李、芭蕉、灵芝等八宝和形态生动的百子图。定陵地宫出土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 清东陵与清西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开国的两位皇帝,他们在世时虽然还没有取得全国统一,但是已经认识到,满族如果不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统治经验是无法统一天下和维护封建统治的。所以他们很注意召用明朝的降臣并委以重任,细心学习明朝的各种制度和法律。顺治皇帝入关后,更全面继承明制,使用了紫禁城的全部建筑。在陵墓建筑上,顺治帝也学习明皇陵的经验,亲自在北京东郊的燕山之下选定了陵址,开始建造了清孝陵。之后,顺治皇后的孝东陵、康熙的景陵相继建成,形成了一个陵区,称谓清东陵。东陵完全模仿明十三陵,各陵既独立又有统一的规划。清孝陵在诸陵中规模最大。它的前面有一座大石牌坊,进大红门后,有碑亭及长达500米的神道、棂星门。这条神道突出在孝陵之前,有点像是诸座皇陵共同的前导。

  有了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为何在河北易县又兴建了一个清西陵呢?这事的起因还在于雍正皇帝。他原在东陵已经为自己选定了陵址,但工程还未开始,他又变了卦,硬说根据精通风水之人的再三审议,以为东陵这块选地虽大而形局不全,土中又带砂质,实不可用,又在易县境内的永宁山太平峪寻得一块吉地,据说这才是乾坤聚秀、阴阳会合的宝地。当然易县与东陵祖坟相去数百里,这样是否与古制相悖,他要诸大臣评议。皇帝一声令下,诸臣哪敢说个不字。他们引经据典,说明历代皇帝建陵也有相距四五百里的,而且遵化与易县都离京城不远,可称为并列神州等等。于是在易县太平峪修建了雍正帝的泰陵,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开辟了清代的另一陵区,称为清西陵。乾隆皇帝本应追随父亲在西陵建墓,而且确也选定了墓址,但他考虑到,子孙后代都如此效法葬在西陵,则东陵势必冷落而荒芜,所以决定还是将自己陵墓建在东陵。并为此立下规矩,说明他的儿子应在西陵建陵,他的孙子应在东陵建墓,这样陵虽分东西,但一脉相承,形成父在东陵,子在西陵的分葬格局。这规矩传到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时就遭到了破坏,本来他应葬在东陵,花了七年功夫已经建成陵墓,但他硬以地宫浸水为由,将陵拆迁至西陵。到了同治皇帝,按次序应葬西陵,但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硬下令要把她儿子的墓改建在东陵,随他的父亲相葬。所以,所谓祖宗的规矩,有权的皇帝也是可以轻易破坏的。

  清代陵墓与前代不同之处是开始为皇后另建陵墓。朝廷明文规定: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则随皇帝同葬于帝陵,所以不少帝陵建好后是皇后先葬进去的。如果皇后死于皇帝后则在帝陵附近另建皇后陵,其规模要小于皇陵。慈禧太后两朝听政,大权在握,她自然不甘心于后陵的规模,所以下令将已建成的她的陵墓的三座殿拆除重建。重建后的稜恩殿及左右配殿的梁柱和门窗全部都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和楠木制成,在木梁柱上不用一般的油漆和彩画而全部用金粉在原木上直接绘制龙、凤、云、寿字等图案。在三座殿的里外彩画中,金色的龙就有2400多条,至今仍金光闪烁,保存完好。在三座殿的三面墙上镶有30块不同大小的雕花砖壁,全部用砖砌出“五蝠捧寿”和“卍字不到头”的图案。所谓五蝠捧寿是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几何形的寿字,卍即万字,这种花纹连续组成没有结束的边头,取其富贵不到头的意思,这些装饰都是象征着福、寿与吉祥。在这些砖雕的表面全部用赤、黄二色的金叶贴饰,它们与梁架上的金色彩画上下交相辉映,满堂金色,光彩夺目。殿内这样豪华的装饰还不够,在稜恩殿的台基栏杆上还雕满了龙凤的纹样,在周围69块栏板的两面共有138副“凤引龙追”的图案,凤飞翔在天上,龙追随于其后;栏杆上的柱头,一般宫殿建筑往往雕刻着龙或凤纹,一龙一凤相间排列,但在这里的74根柱头上,全部都是凤凰穿云的雕刻,而在柱身上则雕有一条升龙出水的图案。这种凤在上龙在下的雕饰在别处还未见到过,这真实地反映了这位皇太后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力。东陵规模虽不大,但它前后修建的经过和这样豪华的装饰,说明了慈禧太后的穷奢极欲和腐朽的本质。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