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就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并驾齐驱,为创造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地理环境来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得天独厚的国家。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雄伟秀丽的山河孕育并哺养着勤劳淳朴的中华儿女。黄河、长江,一北一南,滋润着大片田地,丰富的农林产品为人们提供衣食来源。黄河长江从青海发源,南北分流,沿途汇合成千上万条溪流江河,冲破千山万壑,滔滔不绝地向东奔腾入海,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宽容开放、博采众长的广阔胸怀,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坚毅精神。黄河、长江万古奔流,前浪提携后浪,后浪推涌前浪,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前人为后人开路,后人奋起超越前人,继往开来,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进程。在黄河、长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华儿女,受大自然的启发与熏陶,自会形成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
山就好像是中国大地上的脊梁,众多的山脉绵延于中华大地的南北东西。气势磅礴的泰山,雄伟险峻的华山,挺拔如飞的衡山,群峰屹立的恒山,宛如卧龙的嵩山,还有风景秀丽的峨嵋山,奇如仙境的黄山,都是闻名世界的名山。它们以雄伟壮丽的气势激励着中华儿女的志气,以观赏不尽的美景陶冶了中华儿女的情操。山上的茂林修竹,山下的丰富矿藏,是人们赖以改善生活的自然财富。山也给人们提供潜心研究学问的安静环境,提供探索自然奥秘的理想场所。峰峦重叠,山路崎岖,给人们的来往交通造成困难,因此,山也培养了人们勇于克服重重困难的雄心壮志,“愚公移山”这则富有鼓动性和哲理性的寓言,自古以来,教育了多少人在困难中奋起,面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勇往直前。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华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泰山、华山等山山水水,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有人说过,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如果不是在青少年时代到全国各地去游历,亲自考察过会稽①的禹穴、山东邹鲁孔孟的讲学之地、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县地)、汨罗江畔的屈原自沉之处,他的眼界就不会如此开阔,积累的原始资料就不会那么丰富,也就写不出场面波澜壮阔、人物栩栩如生的《史记》。正是因为他在游历中对祖国的山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才对历史人物的当年处境会有深切的体会,所以才能把《史记》写成一部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杰作的“史家之绝唱”。也有人说,王勃如果不是一度漫游蜀中,后来又沿着长江作过一次长途旅行,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决写不出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决写不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了他的性情,他才能文思如潮涌,诗文一挥而就。
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前者指的是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妙景色,陶冶自己的性情,同时也增长对人生百态的阅历,积累起丰富的社会经验;后者指的是个人的勤奋读书,用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一个像井底之蛙那样蜗居穴处、没有领略过高山大川、流泉飞瀑等美妙景色、见过大世面的人,是决不会“下笔如有神,吐字如珠玉”的。中国古代成才的青少年,有不少是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与大好河山关系十分密切的是我们祖先的文化积累。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建造防备敌人侵扰,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长城,以后历朝历代不断增修巩固,修成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成为举世闻名的一项宏伟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成了中华民族衡量一个人是否坚毅勇敢、强劲有力的标准,成了鼓舞人们奋起前进的动力。
与万里长城可以媲美的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它北起涿郡,南达余杭,是一条全长约2500公里的人工开凿出来的河道。它连接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往来,也显示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力量。比大运河更早的水利设施还有邗沟、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这些都是人工开凿的能便利灌溉和交通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华儿女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万里长城、大运河和许多古代修建的水利设施,既保障和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人们树立了发挥智慧与创造力的典范,激励人们努力去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这些中国人的祖先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建设成就,对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特别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古代帝王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建造了以他们的居住地宫殿为核心的都城,形成了不同时期分布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三代的都城遗址,先后被发掘了出来,其规模之宏伟,令现代建筑师也叹为观止。曾经做过古代都城的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等六大城市,至今仍有一部分还保持有当年的规模与风韵。在这些古代都城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当年的文化教育设施,太学、国子监、贡院、文庙等遗址,告诉人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为读书人提供了学习和发挥智慧才能的条件。受帝王们的影响,地方官吏和士绅也努力兴办文化教育,州学、县学、书院、学塾遍布全国各地,使有志学习的青少年能够入学读书,为他们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积累是我们祖先的血汗结晶,它们犹如哺育婴儿成长的乳汁一样,需要主动去吸取,很好地消化,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渗透在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不努力去吸取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积累,纵然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天天见到高山大川、流泉飞瀑,也难以成才,难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一个没有丝毫文化修养的凡夫俗子,站在泰山之巅或黄河岸边,他所能看到的只是泰山之高和黄河的宽阔与漫长,决不会兴起“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或“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遐想,也决吟唱不出“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诗句。
总之,有黄河、长江的哺育,有泰山、华山等名山的陶冶,有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的激励,有自古就受重视的文化教育的培养,生长在这个文明古国肥壤沃土上的中华儿女是十分幸福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养成了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自尊自信精神,养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倔强坚毅精神,养成了厌恶空谈、讲求经世致用的实践创造精神,养成了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团结友爱精神。有了这些良好的精神风貌,中国古代的青少年才有了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可能性。
——————
注释:
①会稽:山名。在浙江绍兴县东南。相传禹在此会诸侯江南计功,故名。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