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物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走向多样化。除宗教壁画外,画家们开始较多地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最著名的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盛唐的吴道子、张萱、周昉,晚唐的孙位等。
阎立本(公元?—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家族自汉至隋300余年世代官居显赫。其父阎毗,兄阎立德,都擅绘画及工程建筑。阎立本曾担任过工部尚书和右相。受家庭影响,长于绘画,在人物、鞍马、山水、台阁、道释画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画。据画史记载,他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可惜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只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像》①。
《步辇图》又名《唐太宗步辇图》,宋人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8.5厘米,横129厘米。取材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嫁文成公主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历史事件。画中描绘的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迎亲的史者禄东赞的场面。唐太宗器宇轩昂,神态自若,威严中透着和善。他的前后左右是抬辇、扶辇、持扇、张伞的九个宫女。左边中间一人是禄东赞。他身着锦缎藏袍,双手合于胸前,谦恭地倾听着。画中人物的身份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态度,表现得恰到好处,使整幅画洋溢着肃穆友好的气氛。
《历代帝王像》(宋前摹本)高约50厘米,横长约530厘米,绢本,浓设色。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的是古代13个帝王像。其中有刘秀、曹丕、孙权、刘备、司马炎、杨坚这样的开国明君,也有刘弗陵、陈伯宗、陈叔宝、杨广这样的庸君;有尊佛崇道的陈茜、陈顼〔xu 虚〕,也有毁灭佛法的宇文邕。作者选择这13个帝王,带有明显的鉴戒教训的目的。
阎立本的人物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意义。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的精神。这与同代或后代其他人物画家主要服务于宗教的绘画倾向,有明显区别。
在艺术表现上,阎立本能广泛地学习前代画家之长,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相传阎立本游荆州,看六朝画家张僧繇旧迹,第一天初看说虚得其名,第二天去看,说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去看则感叹名不虚传。于是“坐卧观之,留宿其下”,10余天还舍不得离去。
与六朝画迹相比,阎立本的人物画写实性强,并注重人物精神个性的描绘。如《步辇图》中吐蕃使者禄东赞和礼官肃穆谦敬的神态,唐太宗雍容尔雅的气度,都刻画得恰如其分。这在阎立本以前的人物画中是不多见的。
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之一。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线描古拙细劲,如春蚕吐丝,阎立本的线描则注意到根据不同对象变化力度与速度,风格趋于稳练坚实。在设色方面,多使用石青石绿,有时还用金银等贵重矿物颜料。从后来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中可以看到这种着色方法的影响。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已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迹简意淡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发展的话,那么阎立本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而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
盛唐,吴道子的人物画,又别具风格。吴道子(约公元685—760年),原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早年曾作画工,学习张旭、贺知章的书法。后改学绘画,刻苦努力。不满20岁就以画闻名。传说,吴道子曾访问过某庙的和尚,和尚对他傲慢无礼,他就在庙墙上画了一头驴,每到夜晚,画驴从墙上走下来,把和尚的屋里弄得乱七八糟。和尚只好央求吴道子把画涂掉,夜里才得以安静。后来吴道子被唐玄宗召至宫廷供职。《唐朝名画录》记载他“凡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后人尊他为“百代画圣”。
吴道子的人物画以寺观壁画为主,也画过当代帝王、功臣、名士的肖像画、历史画。他的绘画风格以豪放为主要特色。据说,有一次,吴道子随唐玄宗去洛阳,遇到舞剑名手裴旻将军家有丧事。裴将军早就仰慕吴道子的画艺,遂请他在天宫寺画鬼神,为死者超度亡灵,并送了许多钱帛。吴道子奉还钱帛说:“久闻将军大名,请为我舞剑,观其壮气,有助我画画,也可作为对我的酬劳。”于是裴旻脱去丧服,持剑起舞,“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从这则记载中,可以想见,吴道子作画极富于感情,冲动起来,“立笔挥扫,势若风旋”,其画就更加神采飞扬。苏轼以“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诗句形容吴道子的画风是十分准确的。
吴道子的人物画,生动真实,强调用笔,柔中生刚,很有力量。线描如莼〔chun 纯〕菜条,流畅而有顿挫,首创“柳叶描”、“枣核描”。其势圆转飘逸,有很强的运动感。画人物衣带,宽松飘逸,若有风助,被称为“吴带当风”。在设色方面也独具特色。“所画壁画、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有的作品纯是白描,时人称为“白画”。
吴道子的真迹已不可见,只有现存日本的《送子天王图》传为吴道子所作。虽然是宋人摹本,但也可见吴道子画派的风格。
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古已有之。到了盛唐,表现宫廷妇女生活的仕女画风靡一时,出现了专画仕女的画家,仕女画随之也独立成科。盛唐仕女画摆脱了汉魏以来主要是画“孝女”、“烈女”、“女史”以宣扬封建道德的教化传统,更多的把妇女作为审美对象,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的苦闷与欢乐。最著名的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张萱,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不详,是盛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宫廷画家。《唐朝名画录》说他以“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当时很多人都摹仿张萱的画法,常真伪难辨,他便“朱晕耳根,以此为别”,用朱红色晕染耳根为其特点。张萱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捣练图》。
《捣练图》高37厘米,横长147厘米,传为宋代赵佶摹本。是盛唐仕女画中,取材别致、颇具现实意义的杰出作品。练是古时候的一种丝织品,织成后质地生硬,需要将它煮熟,然后用杵臼捣软,经缝制、熨平,方可使用。此图描绘的正是这些劳动情景。画中描绘了12个人物。右边一组四人,为捣练者。其中两人正举着木杵用力捣下去,另外两人似在间歇中。其中着红衣蓝裙者依杵卷袖,作替换捣练的准备。中间一组两人,一宫女席地而坐,两臂张开,似在络线,另一人侧身坐在一个矮凳上,正在认真地缝练。左边的一组六人熨练。有两宫女将练拉开,身体向后微斜,一副用力拉平的样子。中间有一宫女拿着装炭火的熨斗,仔细地熨着。隔练画一背面小宫女用手拉着练的边缘帮助抻平。另有一小女孩在练下新奇地仰首观望,似要从练下穿过。后面画一宫女蹲在地上执一把团扇,扇着火盆中的炭火,以备熨斗添换新炭。
全画没有背景,只有简单的道具,画家在构图取舍上做了一番精心的安排。人物或坐或立,或侧或背,穿插错落,相呼相应,极尽变化而不纷乱。画的是紧张劳动,整体情调却是轻快而和谐的。画家巧妙地捕捉了劳动过程中那些微妙的动态,如,画中依杵挽袖者,微微后倾又保持身体平衡的抻练者,扭头避开烟火的扇炭炉者,尤其是那个在练下嬉戏的小女孩,活泼有趣,为画面平添了一种欢快的生活气息。
周昉(约公元745—804年),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人。是活跃于安史之乱以后的著名人物画家。官至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曾学张萱。其仕女画被称为“古今冠绝”。据说周昉的写实能力很强。当时有个叫赵纵的,先请韩干为他画像,后又请周昉画像。赵纵的岳父郭子仪把两幅画挂在一起看,觉得都很像,一时分不出高下。一天赵纵的夫人回娘家,郭子仪指着画像问她:“你看这是谁?”她说:“是赵纵。”又问:“哪一张像?”回答说:“两张都像,后一张最好。”问:“为什么?”答:“前一张只是外表像,后一张不仅外表像,而且把赵纵的神气和性情言笑之姿都画出来了。”可见周昉的人物画在当时就有极高的声誉。
传为周昉的现存作品有:《簪〔zan糌〕花仕女图》、《调琴啜〔chuo绰〕茗图》、《挥扇仕女图》、《戏婴图》等。周昉和张萱的仕女画,在画法、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人物形象皆曲眉高髻,丰颐健体,衣着华贵,仪态雍容,一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描述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里细腻骨肉匀”。用线工细劲健,设色富丽匀净。与张萱的仕女画一样,浓丽而不俗艳,工整而不繁琐。不仅展示了盛唐仕女的绰约丰姿,也使人领略到唐人以丰腴为美的时代性审美风尚。但是,在气质和情调上却有明显差异。如果说张萱的《捣练图》表现的是轻松、愉快的劳动气氛,《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出一派富贵和自由舒畅的盛唐景象,那么周昉的作品多表现深宫妇女们懒散、幽忧、无聊的苦闷生活,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强大的唐帝国在迅速走向衰落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留存至今的晚唐人物画,还有孙位的《高逸图》。此图高45.2厘米,横168.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上描绘了四个古代文人。他们分别坐在华丽的方毯上,各有一书僮侍候。身后有芭蕉、树木、湖石。此图卷首有宋徽宗赵佶所题“孙位高逸图”五字,并钤有“双龙”、“御书”等收藏印。有人认为,这幅画的内容是表现唐末、五代动乱时期的文人隐士生活。近年有学者考证,此图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出土的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砖模烧制的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在构图、形式、人物动态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根据南朝范本再创作的。这幅《孙位高逸图》只画了四个人,当为《竹林七贤图》残卷,也未可知。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七位著名文人:稽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蔑视虚伪的礼法,行为放纵,好饮酒,善诗书,通音律,尚清谈。一向为后代士大夫文人所推崇。此帧右边第一人为山涛,他披衣抱膝而坐,面容清秀,双眉微蹙,两眼凝视前方,一副孤高脱俗的神情。第二人是王戎,右手执如意,身前放着未展开的画卷,若有所思。第三人是嗜酒如命的刘伶,侧坐,手持酒杯,回首蹙额,神情恍惚,醉眼朦胧,好象要呕吐的样子。第四人是阮籍,他宽衣博带,正面而坐,手执一扇,神情超迈,微笑欲语。侍候在他们左右的四小童也神态各异。
《高逸图》的作者孙位,生卒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曾随唐僖宗李俨避四川,任“文成殿下道院将军”。宋初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说他“性情疏野,襟抱超然。虽好饮酒,未曾沉酩。禅僧、道士常与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千金,难留一笔”。可见他在当时的名声极高。
——————
注释:
①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历代帝王像》的作者是唐初画家郎余令,待考。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