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四书说略 作者:李思敬


第一节 “五经”、“四书”解题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保存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五经”和“四书”就是其中最古老的部分。

  “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种典籍;“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这些古籍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所以都属于经书之列。

  “五经”所包括的典籍在秦朝以前就有,不过开始的时候还不称“经”。把它们称为《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经》,是从汉朝开始的。《易经》是一部讲卜筮的书。因为是从西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周易》。《书经》是一部上古史料汇编,又叫《尚书》。“尚”是“上代”的意思。“尚书”就是“上代的文书”,也就是“历史文献”的意思。《诗经》是上古的一部诗歌集。因为今本《诗经》是汉朝一位姓毛的学者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这位姓毛的学者,一说是由秦入汉的毛亨,一说是汉初的毛苌[chang长],至今弄不清楚。《礼经》在汉朝的“五经”里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所以汉朝叫《士礼》,晋朝始称《仪礼》。此外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和《礼记》。东汉末年,学者郑玄给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都取得“经”的地位。从此《礼经》这一专用名词就不常见了。唐朝称“五经”时,《礼》指《礼记》;称“九经”时,则包括“三礼”。 也就是说,唐代以后“三礼”虽然全部正式列入经书,但不称《礼经》,只说它们的本名,或者合称“三礼”。这只是个习惯问题,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春秋经》是鲁国的史书,但这个名称也不常用,而且也很少单行本。大多数情况下,《春秋》总是和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分别合编在一起的(只有南宋监本《春秋》单刻)。它们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合称“三传”。“左(氏)”、“公羊”、“榖梁”是作者的姓氏,都是秦朝以前的人。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所以到唐代以后一说《春秋》,通常就同时包括《左传》,甚至主要指《左传》。

  “四书”中的著作也是先秦就有的,不过那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的《论语》是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战国时代儒家大师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小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五经”和“四书”的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