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作者:毕诚


第七节 吕氏父子家教

  明代著名的学者吕坤和他的父亲吕得胜,都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尤其在家教方面,父子相承,很有建树。

  吕得胜,号近溪,河南宁陵人。他一生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十分有益于儿童易学易记的教学方法。在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些成人化的儒家经典和死板僵化的八股文,深奥的经书既难学习理解,又难记忆巩固。吕得胜在教育学生和他的儿子时,十分注意从儿童的天性和记诵知识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深奥的经书义理编成易记易诵的浅显童谣,取名为《小儿语》。他说:“儿之有知能言也,皆在歌谣从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其所自……夫蒙以养正,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也。是俚语者固无害,胡为乎习哉?余不愧浅末,乃以立身要务,谐之声音,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名曰《小儿语》,是欢呼戏笑之间,莫非义理身心之学。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他注意通俗化的语言教育作用,将他所编写的《小儿语》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教育他的儿女立身做人处世。

  《小儿语》语言确很浅显通俗,但却讲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例如:“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这是教人处事要沉静从容。又如:“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这是教人知错认错,不要文过饰非。“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人言未必皆真,听言只听三分。”“为人若肯好学,羞甚担柴卖草;为人若不学好,夸甚尚书阁老。”“天来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称。”诸如上述这样的通俗语言,文字简练,道理明白,对于儿童自然易诵易记,儿童习之,到老也能受益。

  吕得胜在用《小儿语》教育儿子的同时,又编有《女小儿语》。同样,也是力求使语言通俗,便于女儿乐闻易晓。在内容上,《女小儿语》强调的是儒家宣扬的妇德,目的是要求女儿成为未来的贤妻良母和孝女节妇。清代陈宏谋给《女小儿语》很高评价,称它“警醒透露,无一字不近人情,无一字不合正理,其言似浅,其间实深。闺训之切要,无有过于此者。”

  通过吕得胜在家教中的实际应用,他的子女深受其益。如儿子吕坤在明万历年间举进士后,官至刑部侍郎,为人刚介峭直,不阿权贵,品行高洁,颇为世人景仰。

  吕坤(公元1536—1613年),字叔简,号新吾,得益于父教,认为《小儿语》是父亲精心编撰的不可多得的儿童读物,所以他常常与父亲谈起受益《小儿语》的感受,并把它作为传家宝珍藏在身边。一次,吕坤又与年迈的父亲谈此书,征求老父亲的意见,要把它刊刻出来让更多的人家分享这份家教佳品。父亲表示赞成,并要求儿子在内容上予以增补。于是,吕坤在刻成之后,依照《小儿语》的体例,撰写了《续小儿语》。

  《续小儿语》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写成,独立成篇。然而在内容上,吕坤有许多增加,从而使读者对象更宽了,不仅适合儿童习诵,也适用于教育成人。吕坤说:“儿自有不儿时,即余言或有裨于他日万分一,第恐小儿徒以为语,人徒以为小儿语也。”因此,《续小儿语》在通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了“文”的分量,这样更加雅俗共赏,更适用于教学。

  《续小儿语》的大多数语句赋有格言的特色。如:“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残忍刻薄,惹人恨怨。”“别人性情,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怒多横语,喜多狂言,一时偏急,过后羞惭。”“慕贵耻贫,志趣落群,惊奇骇异,见识不济。”“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男儿事业,经纶天下,识见要高,规模要大。”“一饭为恩,千金为仇,薄极成喜,爱重成愁。”“意念深沉,言辞安定,难大独当,声色不动。”“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少衣穿,强似将佛塑画,不如济些贫难。”“快意从来没好,拂心不是命穷,安乐人人破败,忧勤个个亨通。”“谦卑何曾致祸,忍默没个招灾,厚积深藏远器,轻发小逞凡才。”“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休与众人结仇,休作公论对头。”“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诸如上述之言,尽管言词浅显,但意义深远,不同年龄的人,只要能认真体会自己的人生经历,总是可以从中得到教益的。

  《续小儿语》像《小儿语》一样,开始只是作为吕氏的家教读物,久而流布于社会,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读物,时至今日仍有人反复刊印,作为家教的佳品。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