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已经是规范化了的字体,是大篆不断规范的必然结果。经过统一之后的书写,按说不会再有多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上仍是人各一体,互不相同。
即使同出一人之手,时间、地点、情况不同,也不尽一致。泰山刻石与琅玡刻石虽同出李斯之手,却很不相同。它们都很工整严谨,琅玡刻石的用笔藏收浑重,中锋行笔,宛转周到,在结体错落、险正相生之中不失对称均衡。
至于诏版,不似刻石之郑重从容,而系急就刻成,更易窥出性情。文字大小不一,长扁交错,欹侧跌宕,意随情生,显出了自然纯朴的趣味,颇见作者应变的巧思。(图2)
图2 《秦诏版》
两汉间新莽的《铜嘉量铭》的小篆,则规整之极,笔画纤细而刚劲,结字修长,横画集中骈〔pian便〕并于上部,竖画疏散纵长延伸于下部,疏密俨然,从格调上看,颇有一些严整雄强之概。 (图3)
图3 《铜嘉量铭》
东汉的《汉司徒袁安碑》与《汉司徒袁敞碑》,安为父,敞是其子,两碑之字皆为小篆,有人以为一人所书。但就书体来看,固然格调极其相似,却不尽相同。《袁安碑》的字较为完整,结体宽博,笔画虽然削细,但体态强健遒劲,结字布白匀净,于规整中又有飞动之势。《袁敞碑》的字则笔画圆润丰腴,中含柔缓而体势安祥,宛转中略呈方转弯折之态。这种体态于碑额中常有所见。结字雍容有致,笔意跃然于纸,流动含情,颇有和颜悦色之趣。(图4)通常以《袁安》、《袁敞》二碑为汉篆代表,应该说,这确是小篆以后篆书艺术上的一个拓展。
图4 《袁敞碑》
三国时的《天发神谶碑》,从字体上说还是小篆,因其结体方正,笔画又多方笔,而且方起方折,所以极有隶法。这是极有奇崛之气的一种写法。自清以来,多有旁涉于此以求得篆书的变化者。(图5)
图5 《天发神谶碑》
《禅国山碑》,也叫《封禅国山碑》、《天纪碑》,俗称《团碑》、《囤碑》,传为苏建书。其字体态宏伟,浑然大度,笔画粗重,虽无剑拔弩张之态,但圆浑沉厚,极为凝重。结字满宫满调,于宽博中每见精微之俏,可谓臃〔yong 雍〕而不失灵动。与后世“白文”治印之格局篆法有直接联系。
唐人立碑,碑额有例,多为前篆后隶。然而,多无可取,虚应故事而已。唐人篆法足观者惟李阳冰及瞿令问两人。
李阳冰精通小学,对文字学有一定研究,曾刊定《说文》30卷。其篆法深得李斯《峄山碑》神致,作玉箸篆,有清真雅正之风,为唐代一大篆家。《滑台新驿记》,用笔圆转,结体整齐、形体长方,间架端正,笔画清丽婉约。结字不尚笔画增减,显然以《说文》为宗。
瞿令问,代宗时人,工古文、篆书,与元结相善。湖南祁县阳松山有《峿〔wu 吴〕台铭》,虽未署书者姓氏,但从《浯〔wu 吴〕溪铭》、《[广下吾]〔wu吴〕亭铭》之书者可徵,必为令问所作。铭文是悬针篆,自玉箸篆引笔直下,细末纤直状如悬针。此铭篆法横粗直细,阔肩长足,笔法宛转,妩媚四溢,与阳冰篆法大不相同,倒与新莽嘉量相似。
宋代行草大盛,篆书已经衰微,但因文字之学不坠,故潜心研究者仍有人在。徐铉是小学大家,曾受诏主持校订《说文解字》,以正天下字学。今存其书篆法严谨,手摹秦时《峄山碑》等,颇得秦人法度。其他如僧人梦英及章友直、常杓亦工小篆,篆法皆依秦玉箸笔法,工稳严谨。
元代之篆书,赵孟頫袭秦汉古法,不见特异。而吴睿〔rui 瑞〕篆法则师吾衍,又受魏《三体石经》影响,更有《诅楚文》遗风。其篆《千字文卷》写得匀净峭拔,刚柔并济,下笔如不经意,但皆在规矩之中。
明代以篆书名家的有许初、赵宦光。许初,嘉靖时人,工于篆籀,其小篆谨守规范,而用笔却极奇异,他是以楷书笔法作篆书,颇有戏墨之意。其《杜甫秋兴八首诗册》可为代表。
赵宦光通篆学,著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等。他精研篆法,不蹑遗迹而有新意,融《天玺碑》及行草笔意而成自家机杼。有人说“草篆”始作于他,可能因他跳脱二李(李斯和李阳冰)旧辙,着意于用笔之故。他大力追求生动气韵,当为受明代时风浸染,故法有所变,意有所出。赵宦光的出现,似乎兆示着篆隶即将复兴。
清代的突出成就是篆隶的大兴,在篆书方面既有一定的艺术高度,书作者又空前地多,而且风格互异,各有家数。
王澍的篆书凝重醇古,结字匀净端庄,规矩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敛。虽出于李斯及李阳冰,但不为所囿,绝少雕琢习气。
董邦达的篆书不作引笔下展,结字方正,形态肃穆,尤其好作枯笔,遂有朴拙之趣。
黄树穀的篆书,亦求方正,笔姿秀媚,结字时作小变,有意为之,难免有过于雕饰求巧之偏。
邓石如书精四体,于篆书尤有独到造诣,其书作苍劲庄严,流利清新,以秦为宗,中融汉碑篆额意趣,对唐宋篆法亦有汲取,用笔沉厚,结体严整,实为大家手笔,非常人所能及。(图6)
图6 邓石如篆书
钱坫〔dian殿〕长于铁线篆法,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亦很可观。论者毁誉皆有,然甚自负。客观来看,多用唐宋之法,又取汉篆字型,结字布白每有新意。虽无甚拓展,究竟可备一格。(图7)
=
图7 钱坫篆书
孙星衍为清代的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著述极富。有人以为他积学既厚,自必囿于旧法,不能创出新意,但也有人不以此说为然。其篆书闲雅古丽,恪守婉通之正宗,结体严整,笔画柔而有刚。
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篆刻师邓石如。精于小学,善各体书,尤工篆刻。其篆书既能传衍师法,又能自成面目,颇为后世所尊崇。
杨沂孙篆名甚炽,于金石训诂素有研究,著有《文字解说问讹》等。他融会大小二篆,所作既有学者作书的气韵,又有书家作书的功力,规矩严整有法度,而又颇富古拙的雅趣,遂得自成一家。 (图8)
图8 杨沂孙篆书
赵之谦的篆书师邓石如,旁收古法今意,加以融化,自成一家。用笔恬舒潇洒,生动活泼,结体庄重,方圆合度,尤其得力于汉碑篆额。惜作书稍有习气,纵笔长足,或故作曲笔,尚未能脱尽俗媚。
吴大澂〔cheng 澄〕为晚清著名金石考据学家,颇精勤,尤喜作大篆,而又皆用小篆笔法,惟肃整取金文趣味。不能否认,他是清代一位篆书大家。
徐三庚擅长篆书,风格不能免俗,不是大家器度,然而亦算一格。
清人能篆者还有洪亮吉、张廷济、朱为弼、徐同柏、赵之琛、陈潮、陈介祺、吴咨等人,以无突出特色,故不列举。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