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字典》出版以前,收单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中国传统字书向现代语文字典、词典过渡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辞书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华大字典》的编纂 《中华大字典》由陆费逵等编纂,参与者三四十人。陆费逵(公元1886—1941年),字伯鸿,又字少沧,浙江桐乡人,1912年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历任局长、总经理,兼编辑所所长。主持编写《新学制教科书》、《新编国民教育教科书》,影响很大。著有《教育文存》五卷。
陆费逵在给《中华大字典》写的“序”中指出,《康熙字典》有四大缺点:解释欠详确;讹误甚多;世俗通用之语,多未采入;体例不善,不便检查。正是为了纠正《康熙字典》的错误,补缺纠谬,改善体例,扩大收字范围,于是编纂了《中华大字典》,来代替传统的字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中华大字典》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编纂,至1914年编成,历时六载,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1958年中华书局重版,分为两册。
《中华大字典》的特点
(1) 收字 《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2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1000余字。凡是《康熙字典》漏收的字,《中华大字典》尽量补收。除继承《康熙字典》原有的字汇外,还收录了《康熙字典》没有收录而当时已经广泛使用的字,其中包括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比如有关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创汉字,如“铱”、“镍”等。书中兼收古、籀、省、或、俗、讹诸体,但以音、义、证三者有其二为准。还收录一般字典查不到的僻字、怪字。
(2) 注音 采用《集韵》的反切,另加注直音,并根据《佩文韵府》106韵注明韵部。每个音只用一个反切,每个反切只列在一个字头之下,一个字有多少个读音,就列多少个字头,下面各自标出反切。《集韵》没有收集的字,则采用《广韵》或其他韵书、字书的音切,至于叶韵的音则不录。这就比《康熙字典》一音并列几个反切更加实用。
(3) 释义 每个单字下,分项解说字义,每项只注一义,只列一个书证,一般都注明篇名;各项之间用㈠、㈡、㈢等数字标明顺序,分行排列,简明清楚。首创汉语字典中用数字标明义项顺序的方法,后来的汉语字典多沿用之。每个单字义项的排列,一般先列本义,其次引申义和假借义。在有的单字下还解说这个字组成的复词或事物名称,如“微”字下,解释了“微妙”、“微言”、“微分”、“微生物”。这就使《中华大字典》初具现代语文词典的功能。此外,书中还插入图解,以助诠释。
释义中,《中华大字典》采录了清人段玉裁、桂馥、王念孙等人的说法,运用乾嘉学派文字训诂的研究成果,纠正了《康熙字典》中的错误2000多条。
(4) 排检 《中华大字典》仍沿用《康熙字典》的部首,分为214部、子丑寅卯等12集,但一些部首的排列顺序稍作调整。笔画相同的部首,凡有联系的,都排在一起。如:“手、毛、心、爪以物同”,排在一起;“入、八、儿、几以形近”,排在一起。同一部首下的字,按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对形体相同而音义俱异的字,另列条目,排在本字之次;而义同音异的只列一字。《中华大字典》这种排列上的创新,突破了历来字书以字形为纲的传统,开始从音义结合上来考察汉字。
此外,《中华大字典》书前还附有《切韵指掌图》,说明反切声韵的类别;书后附笔画检字,以便检索。
《中华大字典》是《康熙字典》流行200多年来,我国进行革新的第一部字典,在中国辞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大字典,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使用价值,解放以后曾多次重印。然而其中缺点也不少,主要是:有的字义项过多而使一般人难以辨析;大量罗列书证而没有加以新的解释;沿用有错误的旧说而没有使之得到纠正;释义和引书名称有时前后不一;有的引书没有列出篇目卷次。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