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杂技 作者:刘荫柏


第五节 巫舞、傩舞、武舞

  巫舞、傩〔nuo挪〕舞、武舞,虽不算是纯正的杂技,但其中孕育着杂技的内容,对后世杂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巫舞,又作巫觋〔xi席〕舞。中国的巫文化起源甚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楚语》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专门代替人祈祷神明,求神明保佑,并能将神明的意思转告于人。至于巫史,能代表鬼神说话,指导国家政治和君主行动。上古时代,整个社会都受巫的支配。而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由于夏朝崇尚“天帝”,殷商迷信鬼神,尤重于卜筮,遂使巫在社会上地位甚高。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有时也亲自作舞祭祀占卜,模仿大禹遗留下的“禹步”(又作“巫步”)作舞。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禹步法”,可称之为古代的舞谱。在夏、商时期,每逢祭祀和问卜,都要由巫来主持。他们手持着兽尾或鸟羽,边念、边唱、边舞、边跳,一般都有比较高明的技艺。巫们表演的歌舞,被称之为巫舞,并得到全氏族或社会的承认和重视。巫舞的动作比较奇特、优美,他们手持着彩色的饰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巫舞除了祭祀、问卜之外,也用来祈雨,如《殷墟书契》中:“今夕奏舞(有)从雨”,即释为今晚巫舞祈雨而下之意。巫觋虽以神鬼所凭依,但其自歌自舞的表演形式,以及逐渐添入的怪异动作和神奇内容,其中有些却与杂技有缘。

  傩舞,它是在巫舞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古人在每年的蜡〔zha乍〕月初八“腊祭百神”,要请巫来歌舞,用以驱鬼除灾,祈天降福。后来在每年的除夕,要跳巫舞驱逐鬼怪;在田猎时,将所获的野兽祈神祭祀祖先,也要作巫舞。将这种驱鬼除灾、祈神祭祖时的巫舞加以改革,就形成了古代的傩舞。傩,本为索室驱除疫鬼之事。傩舞与一般的巫舞不同,变化较大。在《论语》、《礼记》、《汉书·礼仪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都有傩仪的记载,一年有三次:(1)春季“国人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2)仲秋“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3)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此中所谓“毕春气”、“通秋气”、“送寒气”,是傩设置的目的,然而傩更重要的是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即驱除疫鬼。东汉蔡邕《独断》中介绍“疫神”的来历,为古代颛顼帝之三子,“生而亡去为鬼”,一居江水为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于是命方相氏驱疫鬼。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郑玄注云:“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qi欺〕头也。”魌头,指木制的面具,只露出双目。据饶宗颐《殷上甲微作裼(傩)考》知,“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从先秦直到明清,在史籍中大多记载傩的活动,有的记述甚详,成为有二、三千年历史的民俗。在古代的傩舞时,几乎是动员全氏族的男女老幼去参加的,由戴着黄金四目面具的方相氏率领着许多戴着各种图腾兽形面具的人表演,而且演出时“击鼓大呼,驱逐不详”,其中扮演方相的,也许就是该氏族的酋长。傩舞古朴,动作粗犷有力,健康风趣,体现了人民敢于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将人化装成动物来歌舞,在汉代以后一直成为杂技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龙舞、狮子舞等,均受其影响。在殷、周时期逐疫,方相氏戴魌头,到六朝时腊日逐鬼改作“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荆楚岁时记》),显然受了佛教的影响。傩舞至宋代,人物和舞蹈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傩舞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侲〔zhen振〕子等人物,而出现镇殿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参加,规模相当大,故亦可称之为舞判、舞钟馗。

  武舞是与当时的文舞有区别的舞蹈。据陈旸〔yang杨〕《乐书·乐舞》中解释,以文德服天下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作武舞,“《大夏》而上,文舞也;《大[上艹左氵右隻]〔HUO获〕》而下,武舞也”。文舞,表演者多拿着鸟羽、彩缯、牦牛尾作舞,象征百兽率舞;武舞,表演者多持着朱干(盾牌)、玉戚(玉制兵器如斧钺)作舞,姿态勇猛,象征战争,所以文、武舞又统称作“干羽舞”。据《周礼·春官·大司乐》及郑玄注中记载,黄帝时的《大卷》、尧时的《大成》(一名《咸池》或《大章》)、舜时的《大韶》(一名《九韶》)、夏禹时的《大夏》(一名《九成》),皆是文舞。殷汤灭桀,武王伐纣,都是以武功取天下,所以殷汤时的《大[上艹左氵右隻]》、周武王时的《大武》,都是有名的武舞。《大武》为武王灭殷商庆贺时的演出,据《吕氏春秋》记载,此舞为周公旦所作,在乐舞之中加入刺击之法,带有武术性质,所以在后世发展成为训练军士的一项内容。在《乐记·宾牟贾》中记载,孔子观看过此舞的演出。

  在《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载:“(舜)即帝位,击石拊〔fu府〕石,以歌九韶,万兽率舞。”在晋代王嘉《拾遗记》“神农氏”条载:“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可知早在神农氏和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模仿“百兽”,或戴有“百兽”面具的歌舞,这或许就是巫舞、傩舞、武舞的前身。《周易·渐卦》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就是指猎取鸿雁,以其羽毛来舞蹈。足见巫舞、傩舞、武舞是远古的民俗。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