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后,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世代簪缨的豪门大户,形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士族也叫世族。他们倚仗着祖上代代功名显赫,而自以为文化教养高,和那些徒有财富或无根柢而当代发迹的人家不同。他们高高在上,以儒家所标榜的士自许,所以在命名取字时,便对这个“士”字特别垂青了,对《尔雅·释训》所说的“美士为彦”的那个“彦”也十分喜爱。从西晋起,士、彦便成了士大夫们名字的时髦用字了。这当然不是说,“士”作为名字用字,是从西晋开始的。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它也是由少而多,由微而盛,逐渐发展起来的。汉末三国已开始有以“士”“彦”为名字用字的了。如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曹髦字彦士,庞统字士元,东吴吕据字士议,陆氏家族中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陆晔字士光,陆玩字士瑶,等等。陆氏弟兄都是入晋之前就用这名字了。
晋人名字用士、彦,可以说是触目皆是,不胜枚举,只列几个知名度高的人以为证。
陶侃字士行 皇甫谧〔mi密〕字士安
祖逖字士稚 祖约字士少
祖纳字士言 吾彦字士则
袁湛字士深 袁豹字士蔚
贺循字彦先 习凿齿字彦威
胡母辅之字彦国 袁耽字彦道
顾荣字彦先 裴秀字季彦
华轶字彦夏 钟雅字彦胄
宋齐梁陈一直都习用。就是后代也继续应用。
魏晋人崇尚道家,即老、庄哲学,世称玄学,人名用字也受到它的影响。许多体现道家思想的词如玄、冲、道,还有道家、道教、方士合用的“真”,都涌进了这一时代的人物名字用字中了。这几个字眼,在汉末三国就已出现了。如桥玄、夏侯玄,曹冲、曹真等。但出现频率,是远不能同晋相比的,尤其是玄、道二字,和彦、士一样,多得惊人。对此也各举数例如下:
郭象字子玄 傅玄
秦秀字玄良 胡奋字玄威
王览字玄通 荀邃字道玄
荀奕字玄欣 谢玄
龚玄之字道玄 鲍靓〔jing敬〕字太玄
郑冲字文和 王戌字浚〔jun俊〕冲
吉挹〔yi义〕字祖冲 左思字太冲
王湛字处冲 王浑字玄冲
傅畅字世道 荀闿〔kai凯〕字道明
王沈字处道 裴劭〔shao哨〕字道期
刘沈字道真 桓玄字敬道
司马冲字道让 卫展字道舒
刘敏元字道光 翟汤字道深
韩寿字德真 石朴字玄真
赵至字景真 陶瞻字道真
邓骞字长真 刘惔〔tan谈〕字真长
这些字在宋齐梁陈以及隋唐虽然还用,但已不像晋代那样密集,取而代之的是佛家语词了。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南北朝而大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信奉它。有关佛教的事物,自然也影响到人的命名取字。《后汉书》已有名李昙〔tan谈〕的,这当是因为佛姓瞿昙,故取“昙”为名。《宦者传》有叫高梵的,这是“梵天”的省略。同“梵”构成的佛家名物极多。在《晋书》中,只见郗〔xi希〕昙、郗僧施和曹毗〔pi皮〕等数人以佛家语为名字,到了宋、齐、梁、陈,以昙、佛、僧、法、宝、智、慧等为名字的,就数不胜数了。如《宋书》中有王昙首、沈昙庆、沈昙亮、王昙生,王僧绰、王僧达、沈僧荣、傅僧祐、王僧朗,孙法宗、陆法真、翟法赐、戴法兴、沈法系、甄法护,徐遗宝、戴名宝,杜慧度,段佛荣……都是以佛语为名的。
南齐时代有名和字都用佛家语的。如王慈字伯宝。这个“慈”已不是儒家的“父慈子孝”的“慈”,而是佛家“慈悲”之“慈”了。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智度论》)。宝,自然指的是佛、法、僧三宝。皇室成员中,也有名和字皆取佛语的。如:
萧宝义字智勇 萧宝玄字智深
萧宝源字智渊 萧宝攸字智宣
萧宝嵩字智靖 萧宝融字智昭
萧宝卷字智藏 萧宝夤〔yin银〕字智亮
虽然儒家也有智、仁、勇之说,但这里却都是取义于佛的。智是《大乘义章》说的“于境决断,说之为智”,仁是佛家对人敬称“仁者”之省,勇指的是“法师十德”中的第八条“勇猛精进”。这是借儒家之躯体,还佛家之灵魂。
梁代以佛家语命名取字的虽非常之多,但其范围、方式全袭前代,在此不必重复,仅略举数例为证而已。如:
王僧孺 王僧度
茹法珍 乐法才
何法藏 君法略
沈慧休 萧慧训
刘昙净 滕昙恭
陈也是如此,不再举例。
北朝崇奉佛教,其势不在南朝之下,命名取字也喜用佛家语词,而且涉及范围远比南朝广,佛家诸多名物,都可用作名或字,不像南朝只限定在僧、法、昙、慧等字上。下面我们举些《魏书》的例字:
元鸷字孔雀(佛有孔雀明王)
崔目连(佛家比丘,为摩诃〔he呵〕目犍连的省称)
吕罗汉(阿罗汉的省称,是小乘之极果)
吴悉达(即悉多太子,是释迦为净饭王太子时的名字)
冯八龙(佛经中有八龙王)
吕七宝(佛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chequ车渠〕为七宝)
于什门(佛有什门四圣,什门名简)
张整字菩提(菩提,梵语,义为道或觉、觉悟。整为修。名字相应,意在修道)
以上这种命名取字方式,南朝少见。《陈书》中有个萧摩诃是属于这种方式。摩诃,梵语,义为多、胜或大。僧徒诵《楞严咒》时,结尾唱此语。又有个裴子烈字大士,亦见《陈书》。这是拆“烈士”为名字,因信佛,故就“士”以“大”为修饰成分,凑成“大士”。大士是菩萨的通称,如今民间将观音菩萨,犹习惯称为观音大士。
北朝人名字还有个特色,即朴野少文。还以《魏书》为例。如有薛虎子、许赤虎、傅竖眼、杨大眼、奚买奴、闾大肥、封磨奴、皮豹子、东路头、王洛儿、胡小虎、卢丑、赵黑、孙小……不避俗,不避丑,与春秋时代相类似。这当是北方少数民族尚武轻文的缘故。
北魏自孝文帝元宏变法,全面学习汉文化,逐渐革除了不文明的东西,经西魏而北周,至隋统一南北,上距孝文帝已近百年。从《隋书》所载人物来看,已很少有粗俗的名字了。不过,隋朝时间太短,来去匆匆,不足40年,《隋书》所载人物,多是北周北齐和南朝的遗存。各举数例如下:
北朝色彩的 南朝色彩的
韩擒虎字子通 梁士彦字相如
周罗睺〔hou侯〕字公布① 高颎〔jiong窘〕字昭玄
李雄字毗卢② 伊娄谦字彦恭
宇文皛〔xiao小〕字婆罗门③ 杜正玄字慎微
高构字孝基
薛道衡字玄卿
这里说的“南朝色彩”,并不是说北朝向南朝学的。因为南朝士大夫的名字用彦、士、玄、孝等字的太密集,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倾向,我们才这样说的。其实北朝人也早起用这些字了。中原地区的豪门大族,并未全都南渡,留在黄河流域的还相当多。他们也受东汉尊儒读经的教育,也经历过三国魏晋玄学的熏陶,又同是士族,其好尚自然是一致的。北魏的许多汉族贵官,还有从南朝过来的,有的是出使被扣留的,如著名的文学家庾信就是一个,但更多的是汉晋士大夫的后裔。像卢玄就是晋司空卢谌的曾孙,他的后人有名道将字祖业的,有名道虔字庆祖的,有名道约字季恭的。还有崔挺诸子:孝芬字恭梓,孝[目韦]〔wei伟〕字敬业,孝演字则伯,孝直字叔廉,孝政字季让。这其中的道、祖、虔、恭、敬、孝、玄,都是魏晋六朝人名习惯用字,颇具南朝色彩,只不过不及南朝应用得那么集中罢了。
唐取代了隋,建立起空前统一、繁荣、昌明的封建王朝。李渊上代发迹于北周,李渊又是隋朝重臣,可以说唐是渊源于北朝的。但唐人十分倾心南朝灿烂的文化,文人学士尤其如此。反映在命名取字上,唐人名字有北朝的朴实,但无北朝早期的粗俗;有南朝的典雅,但无它的偏狭及用字那么集中。
唐代仍然崇佛,但名字在这方面色彩并不像南北朝那么重,以佛为名字的人并不是那么多。唐初的人,是自隋入唐的,像马三宝、郑善果、许力士、沈法兴等,虽入《唐书》,但名字却是早有的。玄宗时的人物如高力士,诗人王维字摩诘,其后有牛僧孺,等等。如果以唐人信佛之炽热程度看,实不亚于南北朝,而士大夫中精通佛典的,亦大有人在,一般信仰者更不可胜数了,但以佛家名物为名字的却远不及南北朝那么普遍。
唐帝姓李,为了提高姓氏、宗族地位,有意推崇道家,建国之初,高祖就曾几次下诏,命令修老君殿,为老子立庙,还曾几次临幸终南山,谒老子庙。玄宗则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倡:追尊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高宗只上尊号为“玄元皇帝”);立玄学馆,置学士;道家的著作升为“经”;亲自注《道德经》,令士庶人家,各户都须置备一本,而且每年进行科考,选拔。由于这样大张旗鼓地倡导,所以唐人以道家语为名字的,反而比以佛家语为名字的多,尽管信仰道教的不及信佛的人多,这大约和魏晋玄学对士大夫阶层早有影响不无关系。如李敬玄,一家人名字皆带道家色彩,弟名元素;两个儿子,一名思冲,一名守一。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人物如下:
崔玄[目韦] 辛玄驭
苏味玄 陈玄礼
吴通玄 刘知几字子玄
李勉字玄卿 窦易直字守玄
崔造字玄宰 卢迈字子玄
裴守真 贺知章字季真
李元素字太朴④ 韦见素⑤
吴通微⑥ 王用字师柔⑦
刘藏器⑧
此外尚有用冲、虚、夷等字的,我们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有唐一代,人名字取之于道家语的多于佛家。有些词虽然魏晋就开始用了,但它出现的背景却不相同。
唐代尊儒堪与东汉相比。唐初即组织著名学者,对儒家经典做考订、注疏工作,像颜师古、陆德明、孔颖达和贾公彦等人都有很大成就。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修老君殿的同时,还下诏在国子监为孔子立庙。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奉孔子为先圣。玄宗开元二七年(公元739年)又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唐玄宗还亲自注《孝经》,颁行天下,要家家户户诵读。唐代定三教地位次序是: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这是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定的。可是在实际作用上,哪一家也超不过儒家。别的方面我们姑且不论,只在人名用字、取义上说,唐代是儒家第一,道家第二,佛家第三。对此,不妨从《唐书》上随便抄些例子。如:
李孝友、李孝义、李孝节、李孝恭、窦孝慈、窦孝谌〔chen臣〕、祖孝孙,刘审礼、崔敦礼、王求礼,薛仁贵、李仁实、刘仁贵、赵仁本、杨恭仁,李义府、王义方,魏元忠、萧至忠,元让,卢怀慎……确实多不胜举。
唐人不但用儒家的忠、孝、仁、义,礼、让、恭、敬,慈、爱诸字命名,而且还直接用经文或概括经义为名字。其普遍程度,超过前代。举例如下:
李敬业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二年视敬业乐群。”
杜如晦,字克明
《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晦、明反义相协。
韦待价
《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
杜求仁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孙处约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卢藏用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席豫,字建侯
《易·豫卦》:“豫。利建侯行师。”
李叔明,字晋
《易·晋卦》:“晋,进也,明出地上。”
取经义以为名字,在汉末已出现,历魏晋南北朝,逐渐仿效,到唐代已从量变转到质变。同时,采用历史典故和古圣先贤之名为名字,也成为风气。如李磎〔xi希〕字景望,温岐字飞卿(后改名庭筠),同是取周文王梦非熊非罴之物,出猎时于磻〔pan盘〕磎遇姜尚这一故事为名字。周人昌盛于岐山,得姜尚辅佐,遂建立周王朝,所以温庭筠名岐时字飞卿。飞是由“非”讹变而来。文王见姜尚时,曾惊喜说道:“吾太公望子久矣!”并号为“太公望”,所以李磎字景望。此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它如李孟尝是用战国田文的封爵为名,陆元方字希仲是用后汉末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二人之名为名字。仲为弟,季方是弟,故以“仲”代季方。
类似的例子很多,难以备举。总之,唐代命名取字,可以说是文质彬彬,丰富多彩。
五代的梁、唐、晋、汉、周,前后统治了不过50余年,取名取字没什么特色。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摹仿。就新、旧《五代史》所载人物而论,名字用字以彦、从、重、承、延等使用最为普遍。尤其是“彦”字,密集程度惊人。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卷二二“五代多以彦为名”条中已指出这一现象。据他统计,竟有145人名字是带“彦”的!这些以“彦”为名的人,很多是行伍出身的武将,其中有北方少数民族,甚至有伶人。如
后唐庄宗的伶官就有个叫史彦琼的。他们之所以喜爱以“彦”为名,大约是受士大夫们的熏染。南北朝至唐,许多文人学士都以“彦”为名,时间久了,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好词,自然就学起来。当然名字不一定是自己起的,很可能是出自略通文墨者之手。各举几例,以见一斑。如:
梁
王彦章 谢彦章 葛从周 王重师
唐
霍彦威 杨彦温 李从益 安重诲 李承训 薛延珪
晋
李彦韬 安彦威 张从训 马重绩 吴承范 景延广
汉
李彦从 金彦英 杜重威 刘承训 任延皓
周
史彦超 张彦超 折〔she2蛇〕从远 王重裔 王延
另外,还有继、守、审等字也较流行。
上述人名用字,直到北宋仍在使用。《宋史》中例子不少,我们不再列举。
——————
注释:
①罗睺,梵语星名。能遮蔽日月,发生日蚀月蚀。印度传说中称为阿修罗王。字公布,反义相协。周由陈入隋。
②毗卢,梵语佛名。是法身佛的通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德号大雄,所以与“雄”相应。
③婆罗门,梵语。种姓名,意为洁净。晶,洁白。名与字同义相协。
④⑤《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⑥《老子》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⑦《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者刚强。”又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又:“柔弱者生之徒。”名“用”字“师柔”即取此义。
⑧《老子》第三十七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