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的根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起笔名?我们分析了一些作家的笔名之后,发现有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1)原名谐音
这种取笔名的办法最多。如诗人田间,原名童天鉴,因幼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便用谐音的办法,将天鉴改为田间。又如诗人闻捷,原名赵文捷,用谐音法,文捷便成了闻捷。陈荒煤,原名陈光美,也是用谐音法,光、荒韵母相同,急读音相近。作家吴强,曾用笔名吴蔷。作家、学者吴组缃教授,原名吴祖襄,都是同一方法取笔名。
另外,还有先谐音后取义的,如瞿秋白,原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最后为秋白。双、爽音似;爽、霜音相似,义相邻;秋露为霜,颜色为白,由霜变为秋白。
(2)变姓为笔名
有两位大作家的笔名就是这样来的。一位是老舍,他原名舒庆春,析姓为字,叫舍予。将“舍”加了个词头,成了老舍。另一位是剧作家曹禺,他原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是“萬”,是由“艹”和“禺”组成的。“艹”的古体为“艸”,就是“草”的古字。因草谐音为“曹”,成了《百家姓》上的姓,“曹禺”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名字。
作家聶绀〔gan干〕弩,曾以耳耶作笔名,也是拆姓为笔名。耶由耳、阝构成。俗称偏傍“阝”为双耳,耳、阝合起来就成了“聶”。
以上是拆姓为笔名。
也有在姓上增字为笔名的。如诗人公刘,他原名刘耿直。因为《诗·大雅》有《公刘》一篇,而公刘是周王朝一位先人。遂因“刘”加上“公”字,将古人名变为笔名。
还有将姓变为其他同音字之后,随同音字之义补缀一字,构成含有完整意义的笔名。如作家柳青,他原名刘蕴华。将“刘”变为同音字“柳”,因“柳”缀上个“青”字,遂成为“柳色青”或“柳色青青”的柳青。
(3)将名字中的一个字析为笔名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轩。他从事翻译工作时,用笔名沈端先,在发表剧本《赛金花》的时候,改笔名为夏衍。这是将“端先”的“先”离析而成的。“先”的声母变为“夏”,韵母变为“衍”;夏、衍二字相拼却又成为“先”。
这一办法是近代才有的。著名的学者有用这一方法命名取字的,如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字了一。“力”的声母变为“了”,韵母变为“一”;了、一相拼,又成为“力”。文字学家唐兰字立厂〔an安〕。“兰”的声母变为“立”,韵母变为“厂”;立、厂相拼,又还原为“兰”。
(4)用取字方法取笔名
文艺理论家周扬,原名周起应。扬、起义相近,且连用成词,遂因“起”而以“扬”相应,成为“周扬”。翻译家耿济之,原名耿匡,字孟邕。济、匡都有“救”义,所以能构成匡济、匡救、救济等词,遂因“济”缀代词“之”,成为“济之”,义为“匡救他”,或“救济他”,俨然成为名匡,字济之。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原名谢婉莹。莹,玉色,玉光洁、润泽的样子。冰、玉皆为白色结晶体,所以古汉语中冰、玉常联用,成语有“玉洁冰清”。唐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其名句有“一片冰心在玉壶”,遂因“莹”而以“冰心”为笔名,并以此比喻自己的高洁。笔名与原名,其关系如字与名。
(5)随文命名
这多半是一种临时性的笔名。鲁迅《准风月谈》所收的杂文,原署笔名都是临时起的。因为他的名气太大了,国民党怕他发表文章讥弹时政,百般防范,不准发表他的文章。他便“另用各种笔名,障住了编辑先生和检查老爷的眼睛”(《准风月谈·后记》),陆续在《自由谈》上发表了60多篇杂文。其中有的笔名常是随文章内容、性质起的。如《双十怀古》一篇,便署名为“史癖”。驳斥某种论调的便署名“敬一尊”,意思是说,回敬对方一杯酒,等等。直到今天,报纸上还常有这类的笔名。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