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 作者:郭彦岗


第一节 三国两晋的货币

  汉末,群雄纷争,经济衰退,币制崩溃,民间以谷帛为交易媒介。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复用五铢钱,只行了七个月,不成,只好废钱仍用谷帛。 由于民间“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明帝时又恢复铸行五铢钱。因曹魏地广、人众、物博,曹操在许昌屯田的经济效果好,故其经济状况比吴蜀好,币制也相对稳定。

  蜀汉和孙吴的币制却不稳定,均铸行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官民交困。刘备初取巴蜀,因军用不足,用刘巴建议,先铸“直百五铢”,后铸“犍为五铢”,钱背有一“为”字。它是记地名最早的方孔圆钱。初重八克以上,旋即减重至约二克的小钱,通称“蜀五铢”。蜀汉还先后铸行许多形同五铢的钱,如传形五铢,铁直五百金,直百钱,小直百,直一钱,定平百钱等等。这些货币变化之多,反映蜀汉经济力弱和财政困难情况。孙吴虽处长江中下游和闽广地区,经济情况相对较好。但年年用兵,君臣奢侈无度,为弥补财政的捉襟见肘,就借助于铸大钱。从公元232年起,先后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红铜,强制推行十余年,因迭遭民众反对和拒用,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收回。

  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西晋王朝,继续行用魏五铢钱。由于晋朝君臣奢靡腐化,“太康之治”昙花一现,旋即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这场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大混战,又引起了五胡十六国大动乱和更大规模的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大混战,使北方各地遭到一场浩劫,城市化为废墟,生产彻底破坏,田园荒芜,商货萧条,赤地千里,生灵涂炭。民间多裂帛为段以供市易,铸币退出市场。但在少数地区尚铸行钱币。前凉张轨在凉州铸行“张轨五铢”,以纠正用布交易之弊。后赵石勒曾令所辖中原地区铸行“丰货钱”,因民不乐用未成。成(汉)李寿在成都地区铸行“汉兴钱”,有直横、汉兴两种,均重一克,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1983年陕西曾出土张轨的“凉造新泉”,形同小五铢,重1.5克。所以,这段时期或者不用钱,或者行小钱,多数地区恢复实物交换。

  东晋王朝偏安江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且有所发展。幸有淝水一战,保存半壁江山。但朝野崇尚浮华奢靡,清高自傲,清谈成风,只顾目前享乐,以有限的生产焉能应付无限的消耗,财力枯萎,补救无方;在这种情况下,不思纠正弊端,反而粉饰太平,归罪货币。权臣贵族多人主张废除钱币,争论激烈。而收缩通货,多用小钱,并行谷帛。东晋沿用孙吴旧钱,有大钱“比轮”,中钱“四文”,和沈充所铸小五铢,时称“沈郎钱”,仅重一克,薄小如榆荚。东晋在货币政策上,不得不实行通货紧缩,不敢放铸大钱加剧通货膨胀。如鲁褒和成公绥二人所著两篇《钱神论》,就批评货币拜物教,主张限制货币的权力。东晋所行的通货紧缩政策到南朝时有所发展,这是在长期货币混乱中被迫引发出来的。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