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中国古代棋艺 作者:徐家亮
第九节 古代象棋趣话


  象棋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与围棋相比,象棋的爱好者人数更多,而且几乎各个阶层都有。 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的劳动人民,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都有喜欢下象棋的。可以说,象棋在我国,自南宋以后,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随着象棋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在历代都出现了一些关于象棋的趣话轶事,在象棋爱好者中间广泛地流传。本书选择其中流传较广的几则加以介绍。

  (1)橘中象戏

  唐朝相国牛僧孺编撰的《玄怪录》里,有《巴邛人》一篇。说有个巴邛人,家里有橘园,下霜以后,收了橘子,但余下两个大橘子当时没摘,后来摘下剖开一看,每只大橘子里竟都有两个老人在着象棋。这是描述象棋的一篇神话故事,但它对象棋爱好者的渲染力很强,千百年来一直在象棋爱好者中间流传着。它还说明象棋在唐代已有一定影响。牛氏《玄怪录》里有好几篇故事,都已成为后人编写戏曲、小说的题材,像《巴邛人》这篇所写的橘中象戏,尤其动人,不但是后人小说、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后来许多诗人、文人的题材。如南宋文天祥诗有“我爱何如橘里枰”,南宋刘克庄的五古象弈诗有“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明马浩澜诗有“巴园橘里赌棋还”句子等等,不胜枚举。后人因此称象棋为橘中戏。明代著名象棋古谱《橘中秘》、《橘中乐》等的书名当来源于此。

  这则《巴邛人》有关象棋的神话故事,在唐人《幽冥录》里,也有类似的记载,但较简略,现录原文如下:

  巴园人,收大橘如三斗盎,剖之,有二人相对,身长丈余,象戏。一叟曰:“仆饿矣,须龙脯食之。”食讫,以水喷地为二白龙而去。

  这里,把大橘中下象棋的两位老人描述得更是神龙活现。

  (2)文天祥与象棋

  南宋时,我国南方一带象棋盛行。出生在江西吉安、后来以抗元闻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同时代的战友刘洙、刘澄、萧耕山、周子善等,从少年时期起即有象棋的爱好。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象棋比赛,棋艺都很精湛。

  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履善,号文山,著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在《全集》中有不少咏棋的诗篇,反映了他对象棋的热爱。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官至丞相,他从小爱下象棋,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游泳时,也迷恋象棋,与战友周子善浮于水面,不用棋盘,以意为枰,口弈象棋,以决胜负,甚至乐极忘返。据此可以说,在象棋的发展历史上,文天祥还是蒙目棋的最早创始人。每逢生日,文天祥总要与棋友下棋比赛取乐。他在《生日中与萧敬夫韵》一诗中作了这样的自我表白:

  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何如橘里枰。

  一任苍松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

  萧敬夫即萧耕山,棋艺比刘洙、刘澄高一筹,但不及周子善。刘洙随文天祥抗元,为监军。刘澄是诗人,棋艺与刘洙不相上下。周子善棋艺较高,但常败于文天祥。关于文天祥四位棋友的棋艺水平,他在《象弈各有等级四绝品四人高下》一诗中有过定评。

  1276年,南宋的都城临安失陷,南宋最高统治者投降了元军。但文天祥等主战派带领义军在江西、福建、广东一带抗击元军,最后兵败,文天祥为元军所俘,但他在被元军囚禁北京期间,写下爱国诗篇,创作象棋排局,和敌人斗争,不屈不挠的动人事迹流传千古。

  他在狱中写的诗篇《正气歌》表现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他在狱中还创作了象棋排局,据朱国祯《涌幢小品》说,文天祥在狱中创作的排局,以危险制胜局势、局势奇绝者命名,自“玉金鼎”至“单骑见虏”,共40局。玉是文天祥居住地的山名。单骑见虏是他以棋局自喻,反映他勇敢、顽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3)独象棋盛行

  明代中期,农业、手工业生机勃勃,商业繁荣,科学和文化都有相应的发展,标志这一时代发展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等,相继问世。当时象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当时著名艺术家唐寅(公元1470—1533年)的《谱双·书后》记述,说樗蒲、弹棋都已失传,打马戏、七国象戏、汉官仪、五木等古代游戏虽然都有玩法流传下来,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喜欢,也没有什么人加以提倡,只有象棋、双陆两种棋戏盛行。与唐寅同时代或稍后的明代著名学者如杨慎、朱晋桢、谢在杭、李开先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到象棋。一些著名的象棋谱,如《梦入神机》、《自出洞来无敌手》、《金鹏秘诀》、《金鹏十八变》等等,也在这一时期问世。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如高儒、赵用贤、赵琦美等,还以收藏象棋谱为时髦。这一切都说明当时象棋的繁荣景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象棋在明代也有新的发展,在《金瓶梅词话》小说中,就有许多回反映当时女子爱好象棋和双陆的有趣的故事情节。

  更可喜的是象棋在农村中开始广泛传播,著名学者、象棋高手李开先在他的《村翁》一诗中写道:

  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多获即为贤。

  有时撒网为渔父,日长登床作睡仙。

  破局棋堆随手应,无弦琴不用音传。

  一身之外无所慕,下有青山上碧天。

  这首诗充分反映当时农村中一般的农民渔夫对象棋的爱好。

  (4)象棋迷

  象棋的盛行自然而然地带来了一些棋迷的出现。这些象棋迷的棋艺水平虽然不一定很高,但由于酷爱象棋,有时闹到笑话百出,成为人们的趣谈。据明浮白主人《笑林》中记述,某处有两人下象棋,旁观者往外解手,及至解手完毕再回到棋盘旁时,发现下棋的两人忽然都不见了,到处寻找,最后竟在门角里找到,发现两人正在使劲地夺车。这则门后夺车的笑话绘声绘色,在象棋爱好者中间影响很大。到了清代乾隆时,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景城有一道士,因酷爱象棋,人以棋道士称呼他,而他的真名真姓却反而不见留传了。一天,与人对局,棋桌上摆上棋局,但只有31只棋子,而棋道士和他的对手却不知去向。忽然听得窗外有喘息声,来人一看,发现道士和他的对手四手相持,共夺一个棋子,声嘶力竭,互不相让。

  明朝末年,象棋的开展比之明代中叶有明显的衰退,但在宫廷和官府,象棋仍较盛行。姚雪垠的《李自成》一书中描写崇祯帝的首辅以卧槽马胜门客以及崇祯帝与宫妃下象棋的故事,并非完全虚构。据史载,崇祯所宠爱的田贵妃,象棋就下得很有点水平。

  (5)清宫象棋秘闻

  清代宫廷中盛行象棋,乾隆皇帝除了喜好书法外,也喜欢下象棋。当时朝中有五名大臣棋艺都不错,乾隆就召见他们殿试棋艺,观棋六个月,最后让他们编成《五大臣象棋谱》。当时宫廷中太监与大臣等下棋的棋盘,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实物保存。

  清末慈禧太后也喜欢象棋,但棋术很差,棋品也极坏。据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一次,慈禧太后与一小太监下象棋,下到中局双方对杀时,这个小太监戏语太后说:“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想不到慈禧竟突然恼羞成怒,嘴里不觉脱口说出:“老祖宗杀你一家子。”小太监一句话惹出杀身大祸,周围卫士就把他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6)活人象棋

  在意大利马罗斯提卡市,现时每逢双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要在该市广场举行传统性的别开生面的活人国际象棋赛。相传这种活人棋赛起源于中世纪。两位出身显贵的青年同时爱上了马罗斯提卡城堡君主的女儿,并且一起向她求婚,互不相让,最后只得按骑士的惯例约定在广场上当众决斗。仁爱宽厚的君主决定以比智慧的方式取代这场血战,他让两青年在广场上摆开阵式进行活人国际象棋赛,然后由胜者娶他的大女儿为妻。棋赛结束后,君主又把小女儿许配给负者。为了回顾这段化情敌为亲眷的美好历史故事,每年举行这种传统性的棋赛,并使市民们都来观战。无独有偶,在德国的马格德堡区施特廖别克村,村民们也常常穿上有标志的服装,扮成活棋子,站在一块巨大的棋盘上来回走动进行比赛。

  关于活人象棋赛,传说唐朝天宝初年,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曾在宫中下象棋,以宫女32人为棋子,抹胸缀以棋子名称,然后在绘有棋盘的地上走动以弈棋,故此有了“香车”、“桂马”、“银将”、“金将”、“玉将”等等棋子的名称,这是传说中最早的人棋比赛。此棋后传入日本,被改制成现今日本流行的“将棋”。但这一传说并无史料记载,何况唐代象棋的形制也与现代象棋不同。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活人象棋赛的是明代钱静方的《小说丛考》。其上载有:

  《五彩舆》一剧,事多纪实。严世蕃画地衣成棋盘,令32美人列作象棋,与妻对着,此事见于《美新》。据云此地衣及32美人为王天华所献。

  明赵善政《宾退录》卷四有严世蕃下活人双陆的记载:

  有佥事董某以人双陆馈严世蕃,织紫绒罽〔jì寂〕为局,饰女童三十人,分红、白绣衫各十五,每对直,当食子,则应移女子抱当食女子出局。

  严世蕃是明朝嘉靖时权相严嵩(公元1480—1569年)之子。他的活人象棋和活人双陆赛可互相印证。这当然是封建地主、官僚阶级的享乐生活,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确有记载的活人棋赛。

  晚清咸丰、同治年间,棋史上又出现与严世蕃下人棋有惊人相似的故事。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说,当时浙江巨商、封建地主兼官僚的胡雪岩,生活豪奢无比,“家有妻妾36人,以牙签识其名,每夜抽之,得某妾,乃以某妾侍其寝”。其妻妾皆通晓象棋。一次,胡雪岩使诸妾衣红蓝比甲,上书车马炮等,有一台高达一丈,画成棋盘,诸妾按棋局占位,遥遥对峙。而胡与他的妻子则高踞栏杆上,以杆指挥诸妾下棋,称为下活棋,可谓别开生面。

  (7)象棋之家

  明朝末年象棋第一名手首推朱晋桢。朱晋桢字进之,明末崇祯年间江苏东海人。他编著的《橘中秘》是中国象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传世之作,是著名的象棋古谱。朱晋桢有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他有个哥哥朱泰,自称无住居士,也善走象棋。他曾给朱晋桢的《橘中秘》撰写序言。序言中说朱泰自己往岁曾薄游中外,并常与四弟进之在一起。每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有他念”(《橘中秘·叙》),为科举曾竭尽心血。后因“家累所牵,不遂厥志”,才“旁涉雕虫,悉造其颠,而于象戏,尤得三昧,即明眼人鲜不敛手称无敌者。”(见《橘中秘·叙》)。朱晋桢总结了明朝以前,直到明末这一时期中几乎所有高手的实战经验和研究成果,加上自己悉心研究的变着,编成《橘中秘》四卷。朱泰在《橘中秘·叙》中说,他自己在明熹宗天启年间曾奉命出任云南总督,平定云南少数民族发动的兵变,“以象战克之”。后在崇祯二年为抵御后金皇太极的军队而驻守北京宁安门(即今广安门),他身当众冲,披甲仗剑为士卒先,亦“以炮击走之”。后来朱泰休暇于林泉,其季弟朱晋桢以所辑《橘中秘》相示。他看过以后,认为该谱反映其四弟“多所发明,更以新意点缀,灵机跃跃满楮”,并深为叹服。设想朱泰如果不工于象棋,决不至于出此断言。《橘中秘》一谱曾由朱晋桢侄朱尔邺、朱景萧为之校阅。由此可见,朱晋桢一家称得上是明末的象棋之家。

  (8)清末名手傻贝子

  清代末期,著名棋手很多,如番禺李荣,温州陈笙,北京傻贝子,扬州索万年、杨健庭,镇江巴吉人等。象棋爱好者中间流传着不少关于这些各地象棋高手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当是傻贝子的故事。

  傻贝子,清宗室,不知其真名,人们以傻贝子呼之。他家住京西海甸黄庄,不务生产,专心致志于象棋的研究,挟象棋而走江湖。

  当时北京西山有个和尚叫了然,棋艺很高,经常让人一马或一炮,人家还敌不过他。有个内监李二,访得傻贝子精于象棋,于是邀他到西山与了然和尚较量。一开始,了然和尚仗着自己的棋艺高强,坚持要让傻贝子一只马,傻贝子不同意,后经双方协议,了然让傻贝子一先。开局时,了然和尚大占优势,似乎再走几步,傻贝子就要缴枪投降。不料傻贝子胸有成竹,竟走一路边卒,复走一路车藏于卒后。和尚不识其谋,以为全是闲着,随手照将,岂料傻贝子连闪其将,弃双炮双卒一相一士一马,50余着,扳回先手。末后,隐藏卒后的车横出,投入战斗,和尚抵挡不住,只得认负。第二局,和尚为收复失地,即不加谦逊,先走立刻架上当头炮,继而以盘头夹马猛攻,但傻贝子严密防守,稳住阵脚。30回合以后,和尚攻势渐减,而傻贝子则应付裕如。这时和尚一度得机以一马换取双象,似较得先。谁知傻贝子双炮过河,使和尚的九宫内各子麻木,双马退居边隅。接着再走10余着,和尚再次败北。了然和尚在西山,曾以象棋称雄数十年,未曾负过一局,今竟两番失利,羞惭得无地自容,次日悄然离京他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