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中国古代商业 作者:吴慧
第二节 地区间的贩运贸易和市场上流转的主要商品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饶材、竹、榖〔gu谷,木名,即楮〕、[纟卢]〔lu卢,麻缕〕、牦、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铅)、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毡、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大略)也。”战国以来各地自然资源和物产的地域分工与商品化,仍然是汉代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船长十丈,轺车〔轺yao尧,一马驾的轻便车〕百乘,牛车千辆”,行贾郡国,是商人们活动的热点。珍奇货贿的交易仍是其最主要的内容。所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史记·货殖列传》,虞为掌管山泽之官),地区间贩运贸易与“三宝”紧相联系的传统观念仍未改变。当然,时至西汉,待“商而通之”的已不仅是为统治者享用的珍异之物;“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货殖列传》),涉及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物资也越来越多地在各地进行交流。商业在联系地区经济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不过当时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大的粮食,参加远距离大规模的流转的尚不算多,“千里不贩粜〔tiao跳,售粮〕”的谚语就是实际情况的反映。

  东汉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商品——纸。西汉时虽已有粗制的纸,经过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纸才成为价格较廉易于推广的商品,逐渐代替了简帛,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之相伴,笔墨砚等文具也在市上大量出售。手抄的书籍已进入流通,城市里有书肆;王充少时买不起书就常在书肆里阅览。他过目不忘,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

  西汉之初尚使用陶器,后来始有成功的青瓷制作,到孙吴时青瓷器已具有相当规模,“瓷”字使用始于汉代,后世这一大商品由此奠基。瓷器同纸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创造。

  南北朝期间,南方水路交通方便,地区间贸易加强。除了粮、布(麻布)、绢、鱼、盐、铁器外,纸张、瓷器以及席、蜡、蜜、漆、竹等都已成了交易的大宗,大船小船,无船不满,为贩运贸易充实了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已随纸、瓷之后而作为一种新兴商品登市。茶原产蜀中,但其他地方对之很陌生,直到西晋时,蜀妪在洛阳市上出售茶粥,还被少见多怪的市场管理人员取缔,煮茶器具都被砸了。东晋以来茶在南方栽培日广,敬茶逐渐成为一种待客礼仪;北方也在来归的南人影响下,习“茗饮”者日多,隋文帝更是嗜茶。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此时已开其端。

  唐代手工业发达,同一产品下面品类繁多,各个产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唐后期南方丝织业已凌驾于北方之上,“吴蚕万机”,“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瓷器生产飞跃发展,各地名窑辈出。其他各以质地精良而驰名的手工业品还很多,如襄州的漆器、益州的雕版书籍、湖州的笔、宣州的纸、广州的[上⺮下席]簟〔dian电,竹席〕、扬州的铜镜、织锦等,不胜枚举。被称为“轻货”的手工业品日益增多地参加地区间的交流,这是唐代贩运贸易的一个特点。至于茶叶,在唐代随着“茶道大行”更是大量流转。 自江淮至山东、河北、关中,“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氏闻见记》卷六)。早期的汇兑制度——“飞钱”,即是为便利茶叶贩运商的需要而在唐后期产生的(售茶后不需提取现钱,可凭券到所需的地点取钱,免除了长途运钱的烦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商品学著作——《茶经》(陆羽著)也于唐后期问世。

  汉唐时地区间贩运、市场上流转的商品,尽管日用消费品的比例在增加,但商业经营仍以给统治阶级的奢侈性消费服务为主,珍奇名贵之物,大利所在,仍为商人们竞相追逐的第一目标。特别是王朝日趋腐朽,统治阶级腐化日深,奢侈日甚之时,本来已占主要地位的奢侈性贸易更是无限膨胀,而一般人民因日趋贫困,购买力低下,以致日用品贸易不断萎缩。如东汉商业总的不如西汉,但奢侈品行业却生意兴隆(当时王符称之为“淫商”)。洛阳的以贵戚为首的富贵人家,衣服、饮食、车舆、装饰、庐舍,无不淫侈。死后棺材要用江南出产的大楠木,从数千里外运来,工匠雕治,“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王符:《潜夫论》)。西晋时奢侈风尚更超过东汉,“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的商业,千方百计为统治者的斗奢争侈效劳。当时麦糖被用来洗锅,蜡被当作柴烧,赤石脂拿来泥墙,精美的紫丝布和蜀锦也只是充作步障的料子而已。真是“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商业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商业的发展是畸形的,其为消费服务的职能被严重扭曲了。唐后期也是奢侈日甚,奢侈性贸易畸形发展,与唐前期比,商业的繁荣也不无虚假的成分。由市之奢俭,可睹国之治乱,在中国历史上差不多已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了。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