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有自己追求的美的标准,这便是《园治》中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需要人工,得景得靠天然,因此,手法、风格自然的园林,是美的追求的目标。通常所说的“城市山林”,也是这个意思,要把山野的气息,捕捉到人工所营造的园中来,并且不落痕迹。
古代园林艺术的这种追求,是和传统文化中其他门类的艺术趣旨相统一的。尤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虚代实、虚实相生创作的手法,删繁就简、画龙点睛的处理效果,都在园林的以石写山、以舫写水等等实践中体现了出来。
以景寓情,以景怡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在古代园林欣赏中,所体现出来的心境合一。开宗明义的园名,最能点明这一点,明显的如颐和、静宜、静心、寄畅、寄啸、谐趣等等。其中嘉庆皇帝将惠山园改名为谐趣园时,写了一篇《谐趣园记》,最后释名“谐趣”二字时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多么明确,“物外”是客观,“寸田”是主观。二者谐和,趣味无穷。
古人造的园,我们去游览,主客观能统一吗?这是一个因人、因时、因情而异的问题。不可忽略的是,古代园林中,含量极大的自然因素,经过人的加工,人的驯化,人的安排,它所显示的美,除去我们眼、耳、鼻、舌、身所直接感受到的以外,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是无限的。从这个角度说,今人游古园,还比古人要多一层意思。唐代文学家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四美具,二难并”的感叹。“四美”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指“贤主、佳宾”。在四美俱全的古代园林中,我们既是主人,又是宾客,我们不单是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中吸取精华,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
古代园林毕竟是古代人的创造,它充分体现出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其中虽然有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但是,必须看到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对古代园林事实上的扬弃。如果说,古代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现代城市的发展,必将影响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目前,各种修建园林实践与对古代、现代园林的研究,都异常活跃,古代园林模式仍然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派别,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一般都注入了新的内容和主题,有着新的景观效果,适应现代人游览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园林”已不是城市园林的最新的追求目标,一个新的提法是“大园林”。大园林的概念应该是园林化的城市,或者是城市园林化。在国内高速发展的城市,每天都有高层的建筑在施工,这些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人们称其为水泥森林,生活在这样空间里的人群,无法实现生态的合理平衡,因此,街头绿地、广场绿地、屋顶花园、凉台花卉、垂直绿化等等为改变“水泥森林”种种不良效应的绿化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这些只是补救措施,大园林的概念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和主要追求的量化标准。在这一方面,现存的古代园林,不但是大园林中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理论和手法,也会在实现大园林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穷奇网 www.71101.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