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节目类型有哪几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Evening),简称为央视春晚或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三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歌舞类节目

20世纪80年代: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20世纪80年代初期,歌舞类节目数量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

20世纪90年代:在形式上出现了宏大的歌舞场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为晚会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保障,让创作者有足够的经费呈现华丽的服装,绚丽的舞美。

新千年:内容上以流行歌曲为主,出现原生态歌舞,专门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歌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当年流行的歌曲,常常会出现台上演唱、台下大合唱的场景。表演者也多是观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明星。在看惯了这样的节目后,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原生态”歌舞打动了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态歌手用风格各异、极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歌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

语言类节目

20世纪80年代:形成期,不稳定,而后相声小品热,占据大半江山。小品又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融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初只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或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或导演的最基本元素。

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由形体的滑稽转为语言的幽默。相声与小品的界限模糊,两者相互学习、融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主题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新千年:语言类节目日趋成熟,不断追求创新。《卖拐》突破了小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正面形象,第一次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2002年,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妙趣网生》将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加入其中,使相声这门古老艺术更具现代性。一些节目中滥用网络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初次尝试,创作者、表演者力求创新的精神是不容否定的。2006年打破了语言类节目由北方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戏曲及其他类节目

在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1983年第一届春晚中,袁世海表演的《坐寨盗马》一张口便赢得满堂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慢、唱词念白不易懂等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使得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尽管创作者们也试图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反串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戏曲节目日渐衰落的局面。从1991年的春晚开始,戏曲节目逐渐改为联唱,每个剧种的表演没有独立的节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