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其中,只有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使秦国在与诸雄的竞争中占尽先机。但是,为秦国立下旷世之功的商鞅,最后却被车裂灭族。商鞅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商鞅变法在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又埋下了哪些隐患呢?
豪掷五十金,砸出公信力
秦孝公开宫廷辩论会讨论能不能变法。辩论会结束后,孝公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地变法了。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面负责变法事宜。
其实,对于变法的具体措施,商鞅已经在心里酝酿很久了。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之后,新法的各项详细法令很快就被制定出来了,但商鞅并没有立马公布这些法令。
秦孝公三年的一天上午,商鞅在大街上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次变法可是大动作,所以还没有正式开始,大街上就挤满了人。主角商鞅这时候还没来,工作人员把一根木棍搬到台下立了起来。
大家觉得很奇怪,拿根木棍干什么,难道还有猴子爬杆之类的娱乐节目现场助兴吗?大家正纳闷呢,只见一行人簇拥着三十岁出头的商鞅过来了。商鞅的身后跟着一个工作人员,他手里托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着黄澄澄的金子。
这盘金子的出现,一下就吊起了围观群众的胃口。这时,商鞅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他从自己的早期经历,讲到自己投奔秦国的目的。等到大家都听得不耐烦的时候,他大声宣布道:“你们谁能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搬到北门,赏十金。”
大家一听这话,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这话真的假的?假的吧,这么一根木棍,中学生都能搞定,这不等于白送吗!”
“大人这话可是当众说的,朝廷说的话应该不会不算数吧!”
“谁知道呢,这些人说话向来没谱,不会是想看咱们小老百姓的笑话吧?”
“估计是吧,搬完了不给钱,还不被人笑话死!”
……
商鞅等了半天也没人愿意搬,于是他将赏金升为二十金。大家又是一阵窃窃私语,但还是没人动。
局面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商鞅的脸上挂不住了,感觉自己快变成猴子被人耍了。于是他豁出去了,将赏金升为五十金。
这么一来,好些人就站不住了。这可是五十金啊,两辈子都用不完!众人你推我,我推你,推了半天终于走出来一位壮汉,弯下腰扛起这根木棍,径直走向了北门。
其实那东西真的不重,也就是根沉点儿的扁担。壮汉在前面走,大家伙一路围观。什么心情的人都有——有的人期待,有的人嘲笑,还有的人纯属看热闹。
结果一到北门,这汉子把木棍一放下,商鞅二话不说就把装着五十金的盘子送到了他面前。大家都看傻了,还真给钱啊!不少人开始捶胸顿足,后悔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
这时,商鞅大声宣布道:“咱们国家就要施行新法律了,希望大家能认真遵守,有功就赏,有罪必罚。只要大家按新规矩办事儿,每个人都有得到五十金的机会!”
就这样,秦国政府的公信力被树立了起来。
真刀真枪开始干
政府有了公信力,法令的施行就很顺畅。商鞅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经济上,商鞅的变法措施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条,废井田,开阡陌。政府允许人们自行开垦荒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占地的多少来负担。这也是商鞅变法措施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条,它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从国有转向了私有。
原来土地是国有的,由天子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卿、士,一级一级地往下分,但是所有权都是周天子的,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
现在一变革,情况发生了大变化。土地成为了一种商品,可以自由买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具革命性的一个变革,它极大地鼓励了农业生产。
第二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向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一直到清朝末年,这种传统才被打破。人分士、农、工、商四等,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一直到现在,咱们看谁经商发了财,仍然觉得他是个奸商。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如果商人不轻别离,他拿什么养活一家子人呢?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重农抑商当然是不对的,但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产出不足,所以推行这种政策,可以鼓励农民垦荒种地。
而且先秦时候的商业主要是以奢侈品贸易为主,跟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那时候要想富国,粮食生产是最大的衡量指标。所以在当时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三条,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在当时,统一度量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
为了富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刀刀见血。
在政治上,商鞅的变法措施更有独创性,彻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方面,商鞅的功力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吴起和李悝,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前文多次提到,当时官职都是世袭的,天子是世袭的,诸侯也是世袭的,连各级官职都是世袭的。你要想在周朝为相,就必须得是周公的后代,所以出身不好的人永远没戏。
到了商鞅这儿就全变了。宗室贵族的长期饭票从此作废。想当官怎么办?拿命挣去,上战场杀敌立功。
第一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爵位从最高的彻侯到最低的公士一共二十等。这二十等,一到八是民爵,九到二十是官爵。那么,民爵这八级怎么升呢?
战场上斩一个脑袋爵升一级,所以直到今天,咱们都把脑袋叫首级。这对普通百姓人家来讲,简直是一大福音。只要上战场杀敌立功,就可以成为朝廷命官。
同时,爵位一升,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土地、房屋和耕牛。大家伙的战斗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大大增强。秦军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成为了虎狼之师。秦国士兵上战场时,已经看不见敌人的脑袋了,看见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后来,由于携带着立功凭据——一个个敌军的人头,打起仗来不方便,所以秦国军队就不一定非要凭首级报功了,凭敌人的右耳就行。每打完一场仗,敌人的耳朵都堆积如山。跟这么一帮不要命的人打仗,谁是对手?
不过,也正是这个制度的推行,为商鞅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他把这帮宗室贵族的饭碗都给砸了,别人也得找他拼命啊!
这是商鞅政治改革的第一条措施。
第二条,改革户籍,以民编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秦国百姓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百姓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有罪九家告发,隐匿者与叛国同罪,告发者与杀敌一样受赏。
这样一来,整个秦国就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同时商鞅规定,客商士子没有官府凭证,旅店不能收留住宿。也就是说,凡是没有身份证的,没带介绍信的,都不能在旅店住宿,否则店主也要遭殃。
第三条,推行县制,把具有分权味道的分封制,变成了具有集权味道的县制。商鞅在秦国设了三十一个县,县令主持县政,县丞辅佐县令,县尉掌管军事。县下再设郡、乡、邑、聚。
这个制度与废井田、开阡陌堪称绝配。以前贵族的封地是世袭的,封邑里的事儿国君管不着。现在,县长成了国君委派的,国君看他不顺眼就可以一脚把他踢走。这就把原来分封的土地,集中到了国君的手里。
在文化领域,商鞅的变革是“燔诗书而明法令”。把诗、书和各家学说一把火全烧了,一律以法为教。这项制度的推行,对于秦国的强盛虽然有作用,但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却是一场浩劫。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也是打这儿埋下的根。
血雨腥风的变法路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强。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你奉公守法,想当官混进上流社会也很容易,上战场多砍几个脑袋就是了。所以在秦国,荣华富贵的道路向每一个人敞开着,爵位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达不到,只能怪自己能力不济,不能怪社会不公。那些毫无根基和背景的人,成为了变法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纵观历史,每次变革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且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伤害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
那些无功受禄的老旧贵族当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要让他们像平头百姓一样从头爬起,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所以,他们对变法表示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并且成立了抗议委员会,推举太子驷为抗议委员会主席。
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太子驷决定以身试法,带着一帮贵族深夜高歌,挑衅宵禁的法令。
很快,这帮违法分子的劣行就被孝公和商鞅知道了。太子犯了法该怎么办?这时候,新法刚刚推行,商鞅心里很清楚,如果对这件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此次变革一定会前功尽弃,而且自己还会担上妄动祖宗成法的罪责,难逃一死。
但是,太子犯法不好玩儿,万一孝公死了,太子当上了国君,还能有商鞅好果子吃吗?思来想去,商鞅憋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太子当然不能动,但是太子的老师却有督教不严的责任,所以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脸上被刺字毁了容。这件事儿虽然让新法得以施行,却为后来商鞅被杀埋下了伏笔。
以太子为首的贵族们的反击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一幕更惨烈。秦国的监狱里已经关押了七百多名故意对抗新法的贵族,按照秦国法律,都应该枭首示众。但是商鞅迟迟没动手,他担心如此大规模地处斩高级政治犯,会引起秦国高层的动荡。
在押期间,这些贵族的家属们通过太子在朝中四处活动,对商鞅进行中伤和诬告。这下就把商鞅给惹毛了:“我还没杀人呢,你们就诬告我!要是把你们放出来,还不得弄死我!”所以,商鞅准备对这些贵族动手了。
一次要杀掉七百多名贵族,这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儿。但是,商鞅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阻我法令者杀无赦!
七百颗人头落地的消息传到国都,整个贵族界都在颤抖。从此,商鞅的变法再也没有遇到贵族的抵抗。这些人暂时躲进了阴暗的角落,等待时机。连太子驷都吓得躲在家里,八年不敢出门。
新法推行十年后,史籍记载:“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整个国家蒸蒸日上。
公元前340年,秦国以商鞅为主帅,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
战争爆发前,商鞅就跟秦孝公建议道:“秦、魏两国生死仇敌,不能相容。现在秦国国力越来越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这正是收拾魏国的大好机会。魏国如果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到时候,我大秦将据有黄河和崤山的险要,向东足以制伏各诸侯,奠定称霸天下的宏图伟业。”
孝公一直都梦想着当老大,让从前瞧不起秦国的人知道知道厉害。他非常赞同收拾魏国这个提议,并将秦国的军权交给了商鞅。
商鞅和魏国的大将公子卬当年的感情很好。两军交战前,商鞅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咱哥儿俩关系这么好,如今要兵戎相见,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要不咱俩见一面,私下把该谈的都谈完,然后各回各家,也别打仗了。”
公子卬这个人比较单纯,他相信了商鞅的话,毫无防备地来相会,在秦军营寨中喝了个半醉。这时候,突然冲进来一群士兵,把这位魏国公子给活捉了。魏军失去统帅,毫无悬念地被秦军杀了个大败。
最终,魏国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求和。没了黄河天堑,魏国只能将都城由山西迁到河南,也就是大梁。魏惠王这时才懊恼地说道:“我真后悔没听公叔痤的话!”
战后,秦孝公在商於这块地方划了十五个县,奖励给商鞅作为封地。这就是他被称为商鞅的由来。
自此,商鞅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官职已经到了位兼将相的大良造。但是,盛极就要转衰,尤其是商鞅这个人,他手上沾满了鲜血,反对他的人都排成了长队,就等着跟他算账呢。
没了靠山没了命
公元前338年冬天,太医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商鞅变法的主要支持者秦孝公病重。
这时候有两个人的心情最复杂。一个是太子,他窝在家里躲了八年,终于要重见天日了。太子心想:“商鞅啊商鞅,看我不弄死你!”另一个心情复杂的人自然就是商鞅了。他心想:“新君就要上台了,我该怎么与他相处,才能冰释前嫌呢?”
孝公病危期间,有一个老朋友来看商鞅。商鞅随口问道:“我跟当年的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
老朋友意味深长地回答道:“百里奚不过是一个奴隶。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征讨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出门不乘车,夏天不用伞盖,视察民情也不大搞仪仗队。所以他死时,秦国百姓皆为之流泪。而你靠着结交主上的心腹景监发家,掌权后恣意凌辱贵族,残害百姓,连太子都被你吓得八年不敢出门。你一出行就有大批武士护卫,浩浩荡荡,这些行为都不算以德服人。你还贪图商於地区,在秦国独断专行。现在的你就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万一主公有个三长两短,你觉得自己还可以活下来吗?”
一番话可谓是金玉良言,但商鞅却没有听进去。
孝公一死,太子登基,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报复行动马上就展开了。在贵族的安排下,有人告发商鞅谋反。
商鞅心里跟明镜似的,到了这个时候,什么道理,什么证据,那都是浮云了。秦惠文王要弄死他,他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为了避祸,商鞅带着几个随从出逃了。
一路上,他们都在山野里乱窜,后来总算看到了一户客舍,想要借宿一晚。敲开门后,商鞅对开门的老头说道:“我们是过路的,可否在贵处歇脚一晚,我们多给你钱就是了。”
没想到老头说:“留你们住宿倒不是难事儿,不过你们得证明身份。我们大良造商鞅有令,收留不明身份之人要受处罚。”
一听这话,商鞅愣了,逃跑的人哪有介绍信,有身份证也不能拿出来给人看啊。这时候,他才不得已感叹了一句:“自作孽,不可活啊!”
于是,商鞅一行人只能接着跑。他们一路上东躲西藏,几乎没有藏身之地。就这样一路跑出了秦国。
商鞅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投奔魏国,好歹他曾经也是相国府的中庶子。没想到,因为公子卬的事情,魏国上下对他恨之入骨,根本不接纳他。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再次返回秦国,来到自己的封地商於。
秦兵很快就追来了。商鞅组织家丁、家将反抗,但没过几下招就被打散了,商鞅也在混乱中被杀。
新国君和老贵族对商鞅的仇恨刻骨铭心,都觉得这么死太便宜他了,就对商鞅的尸体施以车裂之刑,并杀掉了他全家。
商鞅虽然被杀,但新法并没有废掉,因为即位的秦惠文王不是傻子,他也看出来商鞅这招确实管用。所以他继续沿用新法,让秦国在强大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地前进着。
秦国一强大,就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那么,这些国家要怎么对付秦国呢?
延伸阅读:腾飞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