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又作嗔恚(音huì,恨怒之意)、嗔怒、恚、怒。梵文音译作醍鞞沙。与贪、痴共称为三毒,是根本烦恼之一。指对有情众生(生存之物)的怨恨之精神作用。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嗔的危害也很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便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观察很多人和家庭,不时受着嗔毒的危害。一个微小的嗔心有可能就毁掉自己和别人几个小时、几天、几月、乃至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安乐了。所以《佛说遗教经》说:“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如果一个人具有爱发火的毛病,那么可以推论地说,这个人的大多时候都将在断续的痛苦中度过,难以得到安乐,即便这个人拥有一些外在的财富和受用。
爱发火的人常常被内心的嗔恚所驱动,与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等发生冲突,事过之后,内心也难免处于愤懑之中,不能释怀,似乎安乐和喜悦都已经离开了他。
生起嗔心的人,脸在恍惚之间就变得不再平静清洁,周围的人看了之后,内心对其便会难以产生喜悦;生起嗔恨心的人,很容易就会说出难听、刺耳、恶毒的话语,理智仿佛被蒙蔽了,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事后追悔莫及的中伤。
生起嗔心的人,刹那之间会改变自己身边的“气场”,使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种种恐怖的气氛,并使得处在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种种不安和惊恐。佛经里面曾经记载了一个嗔心极大的恶神,说由于其嗔心极其猛烈,连小鸟飞过其住处的上空都会吓得坠落在地。
佛经里说,爱发火之人,即便来世能做人,往往胆子会特别小,而且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因为前世用嗔心使别人感受惊吓的缘故。那些嗔心特别猛烈、且因此对他人造成极大伤害者,佛经里说,命终之后,就会堕入地狱,继续感受嗔心所招致的种种折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