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幅对联:两舟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这副对联中,把三国时期的吴国谋臣鲁肃描写的还不如刘邦的卫队长樊哙。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确实是一个忠厚而平庸的好人。比如“草船借箭”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色。最后,孔明借箭成功,志得意满,于是反衬出鲁肃的平庸。又如“讨还荆州”一节,鲁肃见刘备一哭,立时心就软了,最后只好空手而归。
总之,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一个几近于无能的人。
然而,事实上鲁肃却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物。没有他,三国的历史都可能改写。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三国局面的形成,取决于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的胜利。没有孙刘联盟,孙权和刘备都难以独自抵御曹操的南下。换句话说,或许曹操在世之时就已经统一中国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三国?
鲁肃
可是大家知道吗?促成孙刘联盟的,正是罗贯中笔下这个“无能”的鲁肃。赤壁之战前夕,鲁肃积极穿梭于孙、刘之间,分析形势,指陈利弊,协调关系,为孙刘联盟的形成,贡献了巨大的智慧和努力。
鲁肃和周瑜是至交,周瑜慧眼识珠,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召见鲁肃时说:“我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功勋,应该怎么办?”
鲁肃为他分析道:“现在曹操势力很大,当今之计,只有先保住江东,坐观形势的变化。如果北方有事,则乘机灭掉黄祖,然后沿江西上,占据荆州和益州。”鲁肃的观点,孙权深以为然,后来,东吴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战略决策就是按照鲁肃的这个观点进行的。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击败刘备,乘胜南下,兵锋直指东吴,江东朝野震动。怎么应对曹操呢?东吴朝会上,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差一点就说服孙权放弃了抵抗。
孙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时候显示了鲁肃的价值,他先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孙权与曹操一战,紧接着就赶赴夏口,向刘备提出结盟。当时刘表刚死,两个儿子争位,荆州一片混乱。荆州有的军队投降了曹操,有的不愿投降,但分散在各地,群龙无首。
当时,刘备在荆州有着相当广的人脉,如何吸纳荆州未投降曹操的军事力量投入抗曹,关键在于能否联合刘备。不过,刘备新败后信心全无,想跑到广西苍梧去投靠太守吴巨,鲁肃劝他说:吴巨是平庸之辈,苍梧又十分偏远,不久一样会被吞灭。而孙权能力过人,又礼贤下士,江东英豪都归附于他,足与曹操一战,与其逃去苍梧,还不如好江东结盟,共同干一番事业。
刘备也觉得鲁肃的话很有道理,不久率领本部军队加入了抗曹作战的序列,而后又派遣诸葛亮作为军事代表赴孙吴大营。联合抗曹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鲁肃作为抗曹联军总司令周瑜的副手,处处以大局为重,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的协调了孙刘两家的关系,维护了团结,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刘备
可以说,没有鲁肃的穿梭外交,没有鲁肃的宽容忍让,没有鲁肃的深明大义,没有鲁肃的大智若愚,根本不会有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也就难怪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亲自出城迎接,一见鲁肃,就下马施礼,对他十分恭敬。
此外,鲁肃的才干也深受周瑜钦佩,周瑜临终前,极力向孙去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统帅职务。对于鲁肃对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诸葛亮也看的很清楚,鲁肃病逝,诸葛亮为之哀痛。而正是鲁肃去世后,孙刘联盟宣告解体,不久便有吕蒙袭荆州之举,接下来便是刘备兵败夷陵。鲁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去世后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鲁肃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统帅,在文艺作品中却被如此贬低,真是大大的不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