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爱新觉罗·多铎
别 称:额尔克楚虎尔、辅政叔德豫亲王、十王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满洲人
出生地:赫图阿拉
主要成就: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败李自成、破扬州、南京,平定江南
旗 籍:满洲镶白旗
封 号:和硕豫亲王
谥 号:通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人物生平
初封贝勒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铎出生,其名字的满语意思是“胎儿”。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后金新年元旦的朝贺典礼上,不满10周岁的多铎名列第七,实为第六。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岁时,封贝勒,统正白旗。努尔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又被逼生殉与父汗同柩而殓。
天聪二年(1628年),多铎跟从皇太极讨伐多罗特部有功,被赐号为“额尔克楚呼尔”。聪三年(1629年),跟从皇太极伐明,从龙井关(今河北迁西县)进入明朝边境,偕同莽古尔泰、多尔衮统率偏军队使汉儿庄
城(今河北唐山迁西县北)归降。适逢大军攻克遵化,逼近北京。广渠门之战,多铎以幼留后,明溃兵来犯,击败明军。还军队到达蓟州,又击破明军援兵。天聪五年(1631年),跟从皇太极围困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州凌海),多铎为正白旗后应,克近城台堡。明军出锦州,屯于小凌河岸,皇太极率二百骑驰击,明军败退。多铎率军追击,逼近锦州时坠马,马逸入敌阵,就夺军校马乘以还。天聪六年(1632年),跟从皇太极征伐察哈尔,率领右翼兵,杀俘其众千余。
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打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铎说:“我军不是害怕打仗,可是仅仅在山海关外打,怎么可能一定成功呢?打山海关与打燕京,那是一样的。我以为,应该直接打入山海关,这是全体官兵的愿望,我们要满足他们,这也是久远的计划。相机审时,古今同然。我军如果突袭,但敌人有防备,那怎么还会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为什么要向明朝示好言和呢?我们是要考虑士卒劳苦,做暂时的缓和。但如果有机可乘,那我们还等什么?至于察哈尔,暂时不要动他。朝鲜已经与我们议和,也不要急于去动。现在,应当先做打明朝大的计划呀。”天聪八年(1634年),跟从皇太极攻略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从巴颜珠尔克进入边境。攻打龙门,没有攻下,所以逼近保安并攻克。在应州(今山西朔州应县)拜见了皇太极。又攻打朔州(今山西朔州),经过五台山,还军队过程中在大同大败明军。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遣诸贝勒攻打明朝,巡行山西,命多铎率军队入宁、锦攻打明军。多铎从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进入,遣固山额真阿山、石廷柱率兵四百为前锋。祖大寿合锦州、松山兵三千五百屯在大凌河以西,多铎率所部迅速攻击,祖大寿的军队溃散。多铎命人分道追击,一至锦州,一至松山,斩获人数无法计算。翌日,克台一,还驻广宁。回军的时候,皇太极出怀远门五里迎接慰劳,赐良马五匹、盔甲五幅。
封豫郡王
主词条:松锦大战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铎被封为封豫亲王,掌管礼部。跟从皇太极讨伐朝鲜,从沙河堡领兵千人继噶布什贤兵,至朝鲜都城汉阳(今韩国首尔)。朝鲜全罗、忠清二道的援兵到了南汉山城(今首尔以南南汉山),多铎击败朝鲜的援兵,收其战马千余匹。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极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二路掠明,并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关外明军。睿亲王多尔衮为主力,先期出发,皇太极亲自郊送。多铎以避痘为辞,未与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奉诏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中经中后所时,明大将祖大寿率部袭击多铎部后路,伤清军九人,使多铎部失马30余匹。
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只命他管摄兵部,但重大的部事无权决断,也不得过问日常政务的审理。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命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队修义州城,驻兵屯田,并袭扰明山海关外,使明朝不得耕种。五月,皇太极临视。依附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归降大清,皇太极命他偕济尔哈朗率兵迎接,经过锦州、杏山时,明军来追,多铎奋击大败明军。围锦州,夜伏兵桑阿尔斋堡,早上敌军至,败之,追至塔山,斩首八十余级,获马二十匹。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铎往代睿亲王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七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赶赴锦州战场。皇太极知杏山明军必奔往宁远,令多铎半路设伏,截杀明军。多铎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令杏山明军全军覆灭。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随后,多铎与豪格挥师直趋松山,困洪承畴一万余人于松山城六月之久。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多铎率军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畴,祖大寿举城投降,因战功卓著,多铎被复封为豫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崩,多铎与阿济格跪劝其兄睿亲王多尔衮继承大统,而皇太极子肃亲王豪格也谋求自立,并得到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拥戴,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此建议最终得到了各方认同。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继帝位,次年改元顺治。此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权。视多铎为羽翼,委以重任,或带同作战,或任为主帅。多铎从此声名显赫,成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率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今辽宁沈阳)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辽东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
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一片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九门口村)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亲王阿济格率领万骑为左翼,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18万,并占据雄关之险。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得悉李自成大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精兵赶超北京。多铎与阿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属山西省平定县)始还京。
灭顺南征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多铎晋为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将士南征。当时,清廷为了一举摧毁西安的大顺政权和南京弘光政权,派多铎和阿济格同时出师。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十月十九日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另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正当二路大军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计划,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多铎部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铎部占领潼关,旦夕至西安。十八日,进入西安。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尔衮令英亲王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豫亲王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后。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 [16] 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平定江南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多铎率领清军攻占扬州,杀南明督师史可法,并制造“扬州十日”。 随后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为抚辑明朝遗民,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遍谕各处,称清军平定东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并张榜示谕臣民,严禁胡服辫发。于扬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节;又拜谒明孝陵,对“明太子”礼遇甚恭。同时,多铎也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五月二十八日,多铎去南京报恩寺上香,引发万人空巷,甚至还有因围观他而被挤死的市民。
平定南京后,多铎遣贝勒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弘光帝于太平,生擒弘光帝。 六月初,多铎又遣贝勒博洛等趋杭州,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 淮王朱常清亦自绍兴来降。至此,浙东、浙西全部为清军控制。江浙平定,多铎即承制改南京为江南省,并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并以南京为中心,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雄视赣、闽、湘、粤、桂等省,随时准备继续南下,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并按清廷要求执行剃发令。七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 十月,多铎率大军及弘光帝、伪太子等战俘凯旋京师,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并有丰厚赏赐。
死后哀荣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铎率兵镇压叛奔喀尔喀的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 顺治四年(1647年),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清廷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因天花而薨,年三十六。 多尔衮当时正在山西征讨姜瓖,听到多铎病重的消息时,立刻班师回朝,到居庸关时,多尔衮换上素服,号哭奔往京城。
顺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因是其同母弟之故,连累追降为郡王。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尔衮,同时命复多铎亲王及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诏配享太庙。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因为时局不好,朱由崧称帝后不久,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虽然史可法坚守城池,但终因实力悬殊,城没有守住,被清军攻破了城池。
当时率领清军的是爱新觉罗·多铎,这个人不简单,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拥有如此身份的人,心肠都不会软,1645年,他率领10万清军开始进攻扬州城,而明朝守将史可法仅数千兵马,实在难以与之抗衡。
虽然知道要失败,但汉人的气节不能丢,头可断,血可流,身后的万千百姓必须要保护。
史可法千里加急要求增兵,但杳无音信,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史可法与守城将士们破釜沉舟,誓与扬州城共存亡,最后他们都牺牲了。
然而 扬州城被攻破后,爱新觉罗·多铎这个丧心病狂的人觉得自己尊严受到了挑战,一个败将还不投降,于是纵容其军队烧杀抢掠,瞬间整个城池变得乌烟瘴气,哀嚎遍野。
这一次屠城,造成了至少80万人丢失了性命,而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这是因为清军入关之后,开始了其宏大的满化和文字狱,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先例,清军也效仿,关于扬州城的屠城事件所有有记载的书籍全部被销毁,知情人也难逃厄运,所以这件事情基本已经被遗忘。
加上后面的剃发令,使得明朝近一亿人口锐减到四千万,足见清军的暴虐。即便是清军大搞文字狱,还是有书籍被保留了下来,只不过这些书籍不可能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扬州十日记》里面详细记载了1645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
孙中山先生历经千辛万苦才带回中国,目的就是为了让革命事业更加快速的完成,这些历史不能忘,他希望能够让年轻人记住以往的仇恨,一起把革命干下去。
孙中山成功了,推翻了清朝政府,辛亥革命胜利。
如今算下来,1645年这场黑暗的时光已经过去了373年,但史可法英勇抗敌的事迹已经流传了下来,作为民族英雄,必须要受到应有的尊崇。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这样的人物实在难得,也难得乾隆皇帝会如此大度。
就因为守将不肯投降,清军就制造了暴掠的“扬州十日”使得这座古城尸骨堆积如山,因为当时是夏季,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
纵观我们国家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国家在历史上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朝代,而每个朝代的建立都伴随着战争的发生,也就意味着有人会死亡,有老百姓,有士兵,那么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爱新觉罗·多铎,清初传奇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与哥哥多尔衮都是覆灭明朝的元勋。但是就这样一个对满清王朝有着巨大功劳的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死在他手上的人数不胜数。
说道我们国家战国名将白起,也许大家都他的一个绰号不陌生吧!那就是“杀神”,但是比起与爱新觉罗·多铎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这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公元1645年讲起,当时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分两路。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
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结果惨遭杀害。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在这十天中,百姓和士兵据统计被屠杀有80余万。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候将到,这句话放在多铎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在“扬州十日”之后的第四年,多铎就感染到了当时根本治不好的绝症天花,年仅36岁。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墓位于朝阳区国贸桥西北,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的位置。
朝阳区人民政府网站《第三十编文物》(发布于2009年,大约是朝阳志的一部分)记载:
位于大北窑的豫王坟有两座,墓主分别为豫通亲王多铎和第二辈豫王多尼。1985年拆除多铎墓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多尼墓遗址建有光华路第一小学。看有资料介绍,1947年,国民党十三军某部来到墓地,将照应坟地户住房拆毁,构筑工事碉堡,烧掉了部分树木。1950年,老百姓在这里重新盖房。1953年,人民机器厂十几个人来到坟地的东西朝房筹建工厂,许多老住户参加了工作。1958年年底,人民政府进行文物普查,对豫王坟的地面建筑做了测量登记,责成金属结构厂保管。1966年,该厂将享殿和地宫拆毁,砖瓦石片、条石木料被一车一车拉走。在地宫发现青花瓷骨灰罐和石靴等。1983年,金属结构厂来搞测量,当时有宫门三间,东西宽十四米,进深十米,为计量室使用,保护尚好。宫门西侧有墙一段,六七米长,上边的琉璃瓦还在。宫门东有残墙一段,呈直角形。东配殿三间,为供应科使用。宫门外西朝房三间在1982年夏天由朝阳区王四营公社农民拆除,砖瓦运走,木料由厂方留用。东朝房三间,顶子已换成洋灰瓦,为半成品库使用。1985年,经市规划局批准,在此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经与北京市文物局洽商,同意拆除,砖瓦石片赠给了平谷县。爱新觉罗·多铎(1614 -164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亲为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封为和硕豫亲王。先后掌管过礼部和兵部。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十月,南下河南、西进陕西镇压李自成农民军。二年正月,攻入潼关、取西安。二月,移师攻南明,四月陷扬州,杀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还京师。进封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等,败之。四年七月,册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因多尔衮案株连,降为多罗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为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追复多铎豫亲王及封号。
中国网北京新闻引2007年1月18日北京青年报《豫王坟与CBD中央商务区》摘录:
毕竟为皇家墓地,当年豫亲王多铎的墓地,单占地面积就一百五十亩。在两道大墙内还住着马、徐等姓十户人家照应着多铎豫亲王的坟地。这十户人家每户住房三间,并“配给”养身地二十亩。以“看坟人”的身份,能有如此的“待遇”,以及“十户”人家之多,可谓皇家墓地的“等级”。而当年豫王坟的建筑风貌,则更加显示出了皇家墓地的规模和气派。据资料记载:在坟地两道大墙内,是一道子墙,南边有一座碑楼,碑楼里面立有一方驮龙碑。碑楼旁边是东西朝房各三间。碑楼北边是宫门三间。近宫门正对着享殿五间,旁边是东西配殿各三间。享殿内有一暖阁,暖阁下一条隧道直通地宫。在清朝晚期光绪年前,王爷们祭祀还需进地宫行礼。在这些建筑的周围,还种植了几排以红黄柏为主的松树,其中最粗壮的红松,竟是三人合抱都不能围过来。虽是区区百余文字,却足以让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想象出三百多年前豫王坟的风貌。多铎墓地虽然很气派,但文字上却有“享殿后未见宝顶”之说,后人分析是多尔衮死后追加论罪时,已葬入坟墓的多铎亦受到牵连,致使其降为郡王,坟地工程也是“未完工,未再建。”多铎去世后,葬在当时北京城的东郊苗家地,即现在的朝阳区建国门外大北窑。按现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北到关东店,东边紧邻东三环马路,南边紧邻建外大街北侧,西侧就是现在的光华里。即现在被人们称为“豫王坟”的那趟街。也就是说,真正埋葬豫亲王多铎墓地的准确地点,应该在后来的光华东里,即现在的国贸中心。要是追溯起来,这个地点才是“正宗”的豫王坟。按照有关资料上的记载,豫王坟主要是豫亲王多铎,和第二辈豫亲王多尼的墓地。后来还葬入了多铎豫亲王的后代诸辈王爷,一些福晋、阿哥等。当然列为首位的也是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还是多铎豫亲王的坟墓。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与当朝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为同母胞兄。多铎从小即得其父努尔哈赤的钟爱。摄政王多尔衮,对他也是厚爱有加。由于清朝开国初期连年战事不断,大多数王爷都是亲临战场杀敌。身为努尔哈赤十五皇子的多铎,长大成人后也是身经百战。多年的戎马生活,让多铎不仅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也因为作战英勇、屡立奇功而被连连加封。顺治元年(1644),被授为定国大将军的多铎,率领军马转战南北,直取陕西,又平定江南。论战功可谓清朝开国诸王之首,遂于顺治四年(1647)又被加封辅政叔德豫亲王。豫亲王多铎虽然战绩累累,却在36岁那年染天花去世。时顺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其兄摄政王多尔衮当时正在山西作战,当他听到多铎染病出痘的消息时,就立刻停下战事,班师赶往京城。没想到还是没有赶上亲兄弟的“活口”。刚到居庸关时,即闻多铎已去世。多尔衮立刻“卸下盔甲,换上素服,号哭奔往京城。”足见多尔衮、多铎同母胞兄弟之手足情深。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当年的皇家墓地,也就日渐没有了昔日的“风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后一代豫亲王端镇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守护祖先坟墓,在他母亲的主持之下,将诸辈的王爷福晋阿哥等坟灵,移迁到老坟苗家地和第二辈豫王坟墓地。但终归还是没有保住皇家的“风水”。一九四七年,一拨儿国民党军队闯进了多铎豫亲王墓地。他们把照应坟地的几家住户的房子拆毁,构筑了碉堡工事,还烧毁了不少坟地的松柏树。鉴于此情,末代豫亲王端镇,遂将墓地中成材的约二百棵松柏树放掉运走。所以,在一九八五年前残留的豫亲王多铎墓地东侧,即东三环小马路边,过往的行人看到的就只是一些没有长大成材的小松树了。第二辈豫亲王多尼墓地,也遭到了和多铎豫亲王墓地几乎同样的命运。一九四八年,又一支国民党军队开进了墓地。他们在墙外四周筑起了碉堡工事。虽没有放火焚烧树木,却将树木砍掉盖碉堡,卖了劈柴。到这个时候,作为皇家墓地的豫王坟,已经是风光殆尽,一派破旧不堪的残败风貌了。据五十年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回忆,他们曾听当时还健在的马姓看坟老人说过,早在日伪时期,豫亲王多铎的坟墓就已经挖开被盗。而第二辈豫亲王多尼的坟墓,则是在新中国刚刚建成不久,遭到了挖掘被盗,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个盗墓贼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制裁。很多皇家墓地一样,豫王坟最终仍然是没能逃离盗墓贼之手。墓内所有殉葬品也是几乎被洗劫一空。解放后,国家建设这一带征地时,找到端镇,问他有什么要求,比较“识时务”的末代豫亲王端镇,将坟地贡献给了国家。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墓位置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建国门外大街,多铎墓位置南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