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茹的玛格丽特兰开斯特派领袖

中文名称:安茹的玛格丽特

外文名称:Margaret of Anjou

出生地:法国洛林穆松

出生日期:1430年3月23日

职业:兰开斯特派领袖

主要事件:玫瑰战争

英格兰王后,1430年可能生于法国的蓬塔穆松,她是安茹的勒内一世之女,1445年与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结婚。因为亨利六世精神错乱,她成为实际上的当权人物。英国人一般都把诺曼底失陷的1449年战争归咎于她。在玫瑰战争中,她勇敢的战斗了近20年,终于1471年在杜克斯伯里被打败,监禁在伦敦塔中近4年,直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将她赎回为止。她回法国后在贫困中死去。

身世婚姻

安茹的玛格丽特(英语:Margaret of Anjou)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王后,为那不勒斯王和安茹公爵雷内一世和洛林女公爵伊莎贝拉之女,1430年3月23日生于法国洛林的穆松。

1445年4 月23日,年仅15岁却美丽、热情、高傲的玛格丽特嫁给长她8岁的亨利六世,当时后者仍称法国国王且控制着法国北部的一些地区。而亨利的舅舅、玛格丽特的姑父兼堂伯父查理七世也自称法国国王,他同意将内侄女嫁给亨利的条件是不按习惯付出嫁妆,反而从英格兰手中得到曼恩和安茹。为防高度消极反应,此决议对英格兰公众保密。

5月30日,玛格丽特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由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斯塔福德加冕为英格兰王后。她年仅15岁,却美丽、热情、高傲,知道她的职责是捍卫王冠。她继承了母亲和祖母的不屈不挠--她的母亲为父亲争取那不勒斯王位,而祖母阿拉贡的尤兰达则"以男人的手腕"管治安茹,维持安茹的秩序且不让英格兰插手。这使玛格丽特得以成为"王冠捍卫者"。

她的丈夫婚前精神已经不稳定,当1453年10月13日他们的独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出生时,亨利已经精神崩溃。

相比于战事,亨利对宗教和学习更感兴趣,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国王。亨利早年的作为完全由摄政作主,他在婚前精神已经不稳定,当1453年10月13日他们的独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出生时,亨利已经精神完全崩溃。有传言说亨利根本不能生育,新生的威尔士亲王是通奸的产物,很多人认为玛格丽特的坚定盟友索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或威尔特郡伯爵詹姆斯·巴特勒才是爱德华的生父。

玛格丽特为人虽然有攻击性且偏护、封建、易怒,但在抚养儿子时表现得很有修养,也和丈夫分享学习的乐趣,于1448年资助创立了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后来成为她敌对国王爱德华四世的王后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据说当时是她的侍女。但对史学家来说,此事证据不足,当时在玛格丽特的宫廷有数名叫伊丽莎白·格雷或伊莎贝拉·格雷的妇女。伊丽莎白于1452年前后初婚嫁给格罗比的约翰·格雷爵士。

文学形象

玛格丽特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四部作《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的主要角色。莎士比亚将玛格丽特描绘成一个聪明、冷酷的女人,轻易主导丈夫,猛烈地与敌人争夺权力。在《亨利六世》(中)中,玛格丽特和萨福克公爵产生暧昧,并随身携带他断裂的头颅以哀其死。在《亨利六世》(下)中,她在羞辱性地嘲讽约克公爵后在战场上手刃之,而在儿子爱德华在她面前被杀时变得自我毁灭。莎士比亚不顾她在丈夫和儿子死后在英格兰之外度过余生的事实,安排她在《理查三世》中重返宫廷。玛格丽特成为卡珊德拉式的女先知;首次出场,她便戏剧性地为绝大多数贵族在兰开斯特王朝的垮台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诅咒他们。她所有的诅咒都随着那些贵族遭格洛斯特公爵理查背叛和处决而实现了,且每个人在被处决前都忆起她的诅咒。

玛格丽特是贾科莫·梅耶贝尔在1820年所作的歌剧《安茹的玛格丽特》的标题主角,也在爱德华·巴尔沃-利顿,第一代利顿男爵于1843年所著《最后一位男爵》中扮演重要角色。贝蒂·金于1974年所著传记小说《安茹的玛格丽特》、阿兰·萨维奇于1994年所著小说《狮子的王后》、安妮·鲍尔斯所著历史浪漫小说《王室的配偶们》、苏珊·希金博桑于2011年所著的《王后--最后的指望》都以玛格丽特为主角。在莎伦·凯·彭曼的小说《光辉的太阳》的开头部分,玛格丽特是一个重要角色,直至蒂克斯伯里战役。让·普莱迪的《安茹的红玫瑰》也有她的形象。

R. F. 德尔德菲尔德的关于德文郡一所公立学校的一位威尔士校长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0年代的"不列颠战役"的经历的小说《To Serve Them All My Days》的虚构主角大卫·鲍莱特-琼斯的虚构传纪《王室的母老虎》以玛格丽特为主角。德尔德菲尔德以大卫·鲍莱特-琼斯的人格很好把握了玛格丽特的一生和玫瑰战争,书中的内容和发展给读者提供了对主叙述而言的一种有趣的次要情节。

玛格丽特也是菲利帕·格雷戈里的《The Lady of the Rivers: A Novel (The Cousins' War)》的一个主要角色。她是理查·伍德维尔的妻子(卢森堡的)雅克塔生命中的主要人物。

亨利六世是英国的国王,而他的母亲是法国的公主,所以在亨利六世在外祖父那里就遗传上了精神病,但是因为他是独生子的原因,所以即使有精神病,照样可以成为国王,当时他有一个王后是安茹的玛格丽特,她是那不勒斯王和安茹公爵雷内一世和洛林女公爵伊莎贝拉的女儿,玛格丽特在小的时候长相就非常的漂亮,可以说是一位高傲的公主,而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是玛格丽特的姑父,同时也是堂伯父,当时在她结婚的时候也就刚刚十五岁,可以说她的出嫁给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做了一个好买卖。

当时查理七世将自己的侄女玛格丽特嫁给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并且还不安正常的套路出嫁妆,就可以从英国得到曼恩和安茹,玛格丽特这场包办婚姻可以说没有任何幸福的痕迹,在她哈亨利六世结婚之前,英国国王的精神就已经开始不正常了,在1453年的时候,玛格丽特为亨利六世剩下了儿子爱德华王子,之后亨利六世的精神就彻底崩溃,也就是因为这样,当时还有一个爱德华王子并不是亨利六世亲生儿子的传言,很多人都认为是玛格丽特王后的私生子,而且人们都认为爱德华王子是玛格丽特盟友萨默赛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的儿子。

也有一种传言说爱德华王子还有可能是威尔特郡伯爵詹姆斯·巴特勒的儿子,当然这样的传言肯定对玛格丽特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并且当时玛格丽特还担任着为丈夫保护王位的重任,虽然玛格丽特是一个非常剽悍的女人,并且脾气也是非常暴躁的,但是对待自己的儿子是非常疼爱的,在抚养自己儿子的时候,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非常的温柔。玛格丽特王后是一个非常喜欢文化的人,在亨利六世精神还正常的时候,她非常喜欢和丈夫一起交流文化,但是之后亨利六世的精神就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也就是人们说的间歇性精神病。

在1448年的时候,玛格丽特王后自助建立了一所学校叫剑桥大学王后学院,因为当时亨利六世国王是一个疯子,所以很多贵族就开始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个王位,后来在1453-1454年的时候,第三代约克公爵理查在国王精神不正常的时候担任了摄政,当时约克公爵理查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他对王位非常的感兴趣,其实亨利六世的祖父得位不正,他是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当时他抢了堂兄理查二世的王位,顺利的成为了国王,所以当时在很多贵族的心中都觉得,只要谁强谁就可以成为国王。

当时约克公约查理就觉得自己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他就觉得自己应该是国王,当时玛格丽特王后肯定是不同意的,虽然自己的丈夫有精神病,在人们眼中是疯子,但是她可没有精神病,所以双方就因为王位的问题争执起来,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红白玫瑰战争。最开始的时候,第一次战争中,亨利六世失败了,并且他还被俘,但是玛格丽特王后逃跑到了威尔士和北英格兰组织兵马抵抗约的家族中了,在1460年的时候,约克公爵查理失败,玛格丽特王后便将约克公爵查理的头看下来挂在约克城。

在1461年的时候,玛格丽特王后击败了沃里克伯爵救下了自己的丈夫,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玛格丽特王后的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在红白玫瑰战争中,她代替自己的丈夫和约克家族打仗,但是约克公爵查理有一个打仗能力非常强的儿子爱德华,当时在战争中爱德华胜利,并且登上了王位,成为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而玛格丽特带着自己的儿子逃跑了,并且和法王路易十一结盟,但是就在这时候爱德华四世因为喜欢上了贫穷的寡妇,并且还娶她为王后,这个寡妇在成为王后之后便极力的提拔娘家人,最终得罪了沃里克伯爵,因此出现内讧。

在法王路易十一的撮合下和玛格丽特王后结盟,并且还用联姻的方式合作,当时玛格丽特王后的儿子爱德华去了沃里克伯爵的女儿,1470年沃里克帮助亨利六世复辟,但是爱德华四世得到了被人的扶持,最终东山再起,沃里克被杀,玛格丽特王后的儿子爱德华也被杀了,就连她的疯子丈夫国王也被谋杀,一家三口只剩下了玛格丽特,在当时那个世纪,打仗的时候,同样的罪行,男人就会被杀,女儿只会被软禁,所以当时爱德华四世就将玛格丽特王后软禁起来了,一段时间之后她被法王路易十一赎回来,并且回到娘家继续生活,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十分的悲惨。

1450年,英国爆发了历时30年的玫瑰战争。“玫瑰战争”是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期间,英格兰的政治形势变化莫测,多位君主殒命,王朝不断更替,诸多贵族血溅沙场。而且战争期间女性角色十分突出,特别是亨利六世(Henry VI)的妻子玛格丽特王后。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处于劣势,法军步步紧逼,无奈之下,1444年,英国国王派出代表团与法国进行谈判,英法最终签订了《图尔协定》,其中有一条就是亨利六世将会迎娶法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的外甥女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生于1430年,母亲是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堂妹,父亲则是被称作“很多王冠但没有一个王国的人”的那不勒斯国王。

所以,面对玛格丽特的身世,英国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不仅通过迎娶法国公主以婚姻来巩固法国王位继承权的计划落空,而且,玛格丽特的父亲也不能为女儿提供地产作为嫁妆,自然也不会为英国来增加土地。可以说亨利六世的婚姻是为了避免进一步丢城失地的耻辱而不顾一切谋求和平的选择。

而对于玛格丽特本人来说,她所能做的只有接受这段婚姻,毕竟她自己没有发言权,她和她的婚姻只不过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1445年,玛格丽特来到英格兰,亨利六世与玛格丽特的婚礼仪式上,玛格丽特被人们誉为“为诺亚带来大洪水退去消息的鸽子”。但是现实与期望却出现了很大的出入。英国王室为了进一步与法国媾和,双方于1445年就归还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缅因(Maine)与法国国王达成秘密协定。这个消息一传到英格兰,就引起了激烈反对。1449年,法王查理撕毁《图尔协定》,英法战端再起。

缅因问题让玛格丽特饱受质疑和诟病,英国人认为正是玛格丽特的“耳边风”影响了性格软弱的亨利六世。从玛格丽特写给查理七世的信件来看,玛格丽特确实受到来自法国的压力。亨利六世也曾在一封信里写到,将缅因交还法国是在“我最挚爱的王后”的请求下实施的,“她已经多次请求我做这件事了”。但客观来讲,玛格丽特只是一位年仅十五六岁的王后,她的能力不足以左右英国的政策。于她而言,她只是政治斗争的一颗棋子罢了。

不过,英国人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玛格丽特王后的婚姻完全没有意义。有人抱怨她“没给英格兰带来一便士的利益和一英尺的土地,英国让诡计多端的法国人给算计了”。

15世纪的英国成为派系斗争的主战场,包括以萨福克公爵为首的主和派、以萨默塞特公爵为首的贝福特派,以及理查·约克(Richard Plantagenet,3rd Duke of York)公爵为首的约克派。玛格丽特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其中主和的萨福克公爵与玛格丽特的利益诉求基本一致。二者不断靠拢。亨利六世也十分看重萨福克公爵。不过,当其代表英国就归还缅因与法国达成一致时,萨福克公爵成了民众发泄愤怒的众矢之的。最终,萨福克公爵被议会流放,途中被愤怒的英国水手杀害。

萨福克公爵离世并没有让玛格丽特逃离政治漩涡,很快,她又卷入了约克派与贝福特派之间的斗争。约克派因为亨利六世信任贝福特派,二者积怨已深,特别是1442年,亨利六世派遣萨默塞特公爵远征法国,并授予其对安茹、缅因7年的统治权和军事指挥权,这件事让身为英国最大地主的理查·约克对王廷甚为不满,认为自己总是被排除在权力集团核心之外。

二者最激烈的矛盾来自王位继承问题。亨利六世与玛格丽特一直未有子嗣。从血统上来看,距兰开斯特王位最近的继承人应该是贝福特一支,不过1407年,亨利四世(Henry IV)为维持王位继承的稳定,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将贝福特一支排除在王位继承序列之外。但是理查·约克却认为亨利六世很有可能改变王位继承法,让贝福特家族继承王位,因而更是把对方视为死敌。1450年9月,理查·约克企图借助议会扳倒萨默塞特公爵,然而最终失败。1451年,理查·约克再次打着“清君侧”之名对亨利实施兵谏,再次失败。亨利六世却只将其囚禁几周,并未严惩。

1453年玛格丽特终于诞下继承人爱德华,但此时亨利六世精神崩溃已经不能主政。玛格丽特与理查·约克就摄政问题展开激烈争夺,最终约克胜出。这主要是因为玛格丽特来自法国,势单力薄,英国对其抱有偏见,她也根本无力与财大气粗的理查·约克相比,而且,英国历史上也没有女性摄政先例。但是玛格丽特不甘心失败,继续与约克派进行斗争。1454年,亨利六世病情好转,玛格丽特就鼓动亨利六世清算约克派。

见此,理查·约克决定先发制人,并取得胜利,亨利六世成为俘虏。在萨默塞特公爵成为战争替罪羊之后,约克公爵才表示对亨利六世效忠,维持了短暂的和平。

晚年的悲情结局

不甘心于此的玛格丽特又组建了兰开斯特小朝廷,与理查·约克明争暗斗,内战危机越来越迫近。1459年,双方正式宣战。约克派一方处处宣传,爱德华王子并非皇室血脉,而是玛格丽特与他人的私生子。玛格丽特也插手议会,直接宣判了理查·约克的弑君罪,判处约克及其诸子死罪。

1460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理查·约克这次干脆要求议会废黜亨利六世,但是遭到拒绝,议会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亨利六世终身为王;废除爱德华王子的继承权,亨利六世身后由约克及其继承人继承英国王位;约克及其子嗣要保证亨利国王的人身安全及自由。

1460年,再次集结军队的玛格丽特与约克军队决战,约克公爵及其次子死于战场上。1461年3月4日,约克公爵长子爱德华在伦敦加冕,称爱德华四世(Edward IV),约克立朝。玛格丽此后逃亡法国,尽管在那里的处境十分窘迫,但是玛格丽特积极拉拢苏格兰国王和法王,并获得了二者的支持和军事援助。 1470年,约克王朝的沃里克公爵发动叛乱,拥戴爱德华四世的弟弟克拉伦斯(George Plantagenet,1st Duke of Clarence),失败后逃亡法国。玛格丽特遂与沃里克公爵放下昔日恩怨结为儿女亲家,双方联手。

1470年10月,沃里克攻入英格兰,爱德华四世逃亡荷兰,亨利六世复位,兰开斯特王朝复辟。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爱德华四世就重新打回英格兰,爱德华王子战死,玛格丽特被俘,爱德华四世秘密处死亨利六世,兰开斯特复辟王朝终结。

玛格丽特被爱德华四世囚禁了五年之久,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离世,她自己也失去了奋斗的希冀。1475年,表兄法王路易十一(Louis XI)将其赎回,玛格丽特意志消沉,回到法国之后就一直住在一家修道院之内,1482年8月25日,玛格丽特王后去世。

与瑟曦一样,玛格丽特也被时人所诟病,认为其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有人认为,是玛格丽特“造成了贵族叛乱和兰开斯特王朝的灭亡”,还有人认为“玛格丽特以女人的方式让灾难蔓延,使一切陷入混乱,终至兰开斯特王朝灭亡”。莎士比亚甚至还将其蔑称为“法国母狼”。这倒与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红颜祸水如出一辙。

反观应负主要责任的亨利六世,却没有受到太对批评。一方面,亨利六世保有君主的尊严,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于法国的愤怒很容易让无法批评国王的他们把玛格丽特看作是替罪羊。

如果我们能够卸下偏见,理性分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战争绝不是因为一个女人而爆发,对王位的争夺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此外,在当时的英国,庄园制度解体,货币地租流行,货币关系使得封君、封臣间的权利义务纽带弱化,加剧了社会动荡。

玛格丽特王后的一生其实是被战争所毁。正是因为英法百年战争她才不得不嫁往英国,身为王后的她在丈夫软弱的情况下必须在派系之间游走生存,面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想要保全自身,玛格丽特也只能奋起反击,维护王室利益。因此,是历史裹挟了玛格丽特的命运,是玫瑰战争导致了她的悲情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