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伯益
别称:伯翳、大费
所处时代:五帝末期至夏朝早期
民族族群:东夷
去世时间:夏启六年(约前1973年)
主要作品:《山海经》
主要成就: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
夏启为什么要杀伯益 揭秘姒启为什么立国号为夏
姒启(后人俗称为夏启)是禹王(就是那个治水的大禹)之子,从伯益手中抢来部落领袖之位建立夏朝。伯益为大禹治水时的重要助手,其禅让的对象。这二人的争斗,可以说是新旧思想的斗争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当然,成王败寇,总有一方是被灭的。
二人都有能力都有才华,单论个人能力,伯益要高于启。在部落里讨论继承人的时候虽然也有人推荐启,但是就当时的情况,伯益的功绩威望要远远高于启(伯益也是治水有功,又帮助当时的人们发展畜牧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启,因此,伯益成为继承人,启落败。虽然大禹禅让的对象是伯益,但出于人的私心,估计大禹心理还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私下里应该是有小动作的,应该对启后来的兵变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启在落选后自然也没闲着,他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为百姓谋福利收买人心,总之是一系列的活动,让百姓与大臣们的心逐渐的偏向了自己的一方,再加上他爹大禹治水有功恩泽百姓,作为他儿子的启自然顺带着被爱屋及乌让人心生好感,而伯益却在之后没什么大的政治功绩,两相之下,伯益人心渐失。
大禹死后,伯益即位,而启也没什么顾忌了,直接发兵讨伐伯益。其实伯益也老早看启不顺眼了,启对于他来说那是如鲠在喉炸弹一枚,怎么着都是威胁,之前是不好下手明着弄死,大禹一死正好是个契机,于是双方势力正好分出个高下。双方具体是怎么打的已经不可考据,毕竟历史太久远,最终结局是启方获胜,伯益兵败。作为争夺王权的战败方伯益自然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于是一个世代结束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来临。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
夏启真正的姓名应该是姒启,这也是个倒霉的孩子,他老爹大禹在治水途中遇到他的美女老妈涂山氏,于是便有了他,可惜他老爹既没有明媒正娶他老妈又没把他老妈带在身边,而是把他老妈留在了娘家,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就是这一家三口的故事。
启他老妈也是硬气,怀着孩子就找他老爹大禹去了,最终结果是孩子生下来了,孩子他娘死了,孩子他爹娶了孩子的小姨,从理论上讲启属于未婚生子,是私生子范畴。启的童年因该是苦闷的,他爹忙着治水忙着主持国家大事,他后娘虽说是亲小姨,但毕竟不是亲妈啊,外人再尊敬他爹,对于他这个小屁孩的爱又能有多少,启童年的现状就和咱们现在的留守儿童差不多。童年的成长情境估计是对启后来性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
成年的启也算是个青年才俊,自身条件优越又有个当领袖的老爹,眼界自然是高。在他老爹选接班人的时候自然也是动了心思的,无奈对手太强大,人家伯益又是他老爹治水时的左膀右臂,又教导当时百姓发展畜牧业的,在民间和大臣中的威信那是杠杠地,自然是压倒性的票数通过继承人选举。估计大禹当时也是很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的,谁还没个私心啊,况且自己的儿子还这么优秀,虽然当时的功绩不如人,但是可以后续创造啊,但是他还是没有打破传统祖制的决心,只能是私下暗中培养自己的儿子,扶植亲信势力。启也是争气,在之后的日子里建功立业争取民心大有取代伯益的趋势。
大禹过世后,启不用再顾忌造反会给自己老爹的政治生涯抹黑,直接兴兵讨伐伯益,生生将领袖之位抢了过来,建立了夏朝。对于自己周围不服的势力直接打到他服,建国后倒也是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可惜晚节不保,到老了骄奢淫逸了,五个儿子更是不争气,争王位争的国家乌烟瘴气的险些国破。
揭秘姒启为什么立国号为夏
夏启的姓名应该是姒姓名启,他为什么立国号为夏,下面我们来分析下:
根据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上古氏族的人有的长着蛇的身子人的面孔,有的则是长着牛的脑袋老虎的鼻子,总之就是都是一副非人相貌,但是这些人却有着大智大慧圣人之德。古人认为这些氏族是人族的始祖,这些氏族中就包括夏后氏。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昌意,而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从祖根上追禹其实是黄帝颛顼一脉的嫡系,家族历史源远流长。《史记·夏本纪》又记载:禹以姒为姓,之后分封封地,就变成了以国为姓,所以才有了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些姓氏。又有《帝王世纪》记载:大禹是夏后氏,姓姒,生的很是粗狂魁梧,是西羌夷人,他的父亲治水失败后他接替父亲接着治水,他因治水有功,尧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他姓姒。由此也证明了人族始祖一说,也说明大禹一脉属于夏后氏,大禹是夏后氏的部落首领,而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但是一个人的名字缀以国姓也是正常的,但通常都是王族(统治阶级)才有资格以国为姓。
姒启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可以说是根据老传统定的国号:以国为姓。他属于夏后氏王族,夏后氏简称为夏,夏朝就此命名。
秦非子的先祖是谁?秦非子先祖伯益个人资料简介
秦非子的先祖是谁?秦非子先祖伯益个人资料简介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黄氏、江氏、赵氏、马氏、葛氏、裴氏与秦朝王室之祖。
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及三年丧满,伯益遂让于启,”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 ”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秦非子的先祖是谁?秦非子先祖伯益个人资料简介
人物简介
伯益(前?- 约前1973年),一名伯翳,也称伯翳、大费,他是大业的长子、黄帝的5世孙。
因曾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伯益为妻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遂让位于启。
伯益是个什么样的人 伯益为什么被夏启所杀
伯益相传是大禹禅让指定的正统继承人。可是伯益在之后却被大禹之子夏启所杀,不但没能执掌王位还身首异处。历史上的伯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贤德的事迹使他被推举为禅让的继承人。伯益在登上王位后又为什么被夏启所杀?
伯益是个什么样的人
伯益相传是黄帝的第四代子孙,他的父亲是被称为上古四圣的皋陶。春秋战国的秦国人认为伯益是他们的祖先。有《史记·秦本纪》记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所以秦王室以赢为姓。
《史记》记载伯益最突出的功绩就是辅佐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有功,被舜封为东夷的首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伯益为妻。除了治水之外,伯益还有其他的才能功绩。
伯益画像(网络图)
伯益教导先民种植水稻,指导农业生产,《尚书·尧典》记载伯益是舜时期的虞官,负责林业山地管理预计鸟兽的繁衍。伯益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吕氏春秋·勿躬篇》有记载:“伯益作井。”凿井技术对华夏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不能凿井的时候,先民不得不逐水而居。凿井使得部落可以自由的控制水源,为部落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件。
《尚书·大禹谟》记载伯益提倡以德治天下,伯益认为只要遵循尧所实行的仁德之政,治理国家就会事事顺利,水到渠成,君臣就会上下一心如手足心腹,国家的方方面面就会和谐发展,国泰民安。
伯益出身贵胄,有着卓越的才能和美德,他推崇先王德治。那伯益为什么会被夏启所杀呢?
伯益为什么被夏启所杀
伯益辅助大禹治理水患的功劳,使他得到了帝舜的赏识,不仅使他得到了东夷部落首领的权位,还娶了舜的女儿为妻。这使得伯益的政治地位和名声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大禹统治期间,伯益更是受到了重用。
大禹在位末期,需要推选新的继承人。大家都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新的继承人,然而皋陶还没有继承王位就先于大禹而死了。伯益是皋陶的儿子又素有贤名,因此大家又推选伯益做继承人。对于伯益的正统继承人地位在《史记》和《墨子》之中都有文字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举益,任之政。”《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伯益图像(网络图)
《史记》记载大禹死后伯益继位称王,但是各方的诸侯部落更愿意拥戴大禹的儿子夏启,拒不服从伯益,伯益迫于压力只能让位于夏启而后隐居到箕山南麓。
但是《竹书纪年》却记载不一样,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王位,伯益因为和夏启发生了争执,所以在夏启登位6年后背夏启所杀。
从相关记载看伯益继承了大禹的首领位置,而大禹之子夏启不甘心王位旁落他人,于是举夏部族之力与伯益争夺王位,双方征战,最后伯益不敌,兵败被杀。
伯益因为自己的贤德和高贵出身,在大禹晚年的时候被确立为正统继承人。在继位后,夏启举兵叛乱与伯益争夺王位,最终伯益被杀于箕山南麓。
大禹的政治手腕:通过启架空伯益来达到继承制
夏王朝建立了,启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启这孩子大部分时候过着有娘的时候没有爹,有爹的时候没有娘的日子,所以他的适应能力强,性格也很强悍。
多年来他跟着他爹禹到处奔走,攻战四方,治水治人,禹在建立王朝的同时也锻炼了启。大禹死的时候,有一个部落长伯益的势力也很强,他想效法尧舜禹禅让的旧例,也想争夺这个位置。在民间故事里这个故事是这样解决的:伯益觉得自己的威望不够,就把宝座让给了启,然后自己躲到山里去了。
但如果从前面尧舜禹接位的顺序过程来看,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出,这又是一个“被谦让”的故事。
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的文字资料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司马迁时代的记录,那个时候距离禹的时代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还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一些文字也仅仅是距离夏启有一千多年的商周时代的甲骨残片。
所以现在得到的记录,《史记》的说法是伯益把位置让给启了,孟子的说法是伯益被启架空了,所以他“被禅让”了,另外还有比较直接的如《竹书纪年》就说,启杀了伯益。
不像尧舜那样过早地把自己儿子推出来成为众矢之的,禹是很懂得吸取前人教训的,所以他很早就推出一个大家认可的对象伯益作为自己明面上的接班人。其实那只是个障眼法,所以大家都没有再推出其他的候选人。但是禹却暗中让启培养势力,等到大家发现候选人只能够在伯益和启之间二选一,而伯益消失了,并且留下官方发言说自己退出竞选,启就顺利接了位,大家再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前面说过,禹为了集中权力,在召开涂山大会的时候,除了杀人立威勒令上贡以外,禹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并且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刑法,叫“禹”刑。由于咱们离夏朝太远,夏朝的资料已经非常稀少,所以我也只能根据现有的少量资料说一下。禹刑的具体内容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记录也不少,根据东汉郑玄的记录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大辟就是杀头,膑辟就是砍手脚,宫辟就是《葵花宝典》里干的事儿,劓就是割鼻子,墨就是在脸上刺青刻字。所以在夏朝生活真不容易,足足有三千条罪名可以让你从杀头到割掉身上某个零件或者毁容。
大禹干的另一件事,就是把各方部落长进贡的金属青铜铸了九口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归于禹。所谓的鼎就是以前煮饭煮肉的大锅,造九口大鼎,就是象征着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成为一家人。
这涂山大会,把会议开完了,煮饭锅留下了,于是这九口鼎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此后禹的子子孙孙们都把这九口大锅放在自己的宫殿门口,来表示“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从吃饭开始的。
1995年的时候,中国为庆祝联合国50年的华诞,向联合国赠送了一件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一口1.5吨的世纪大鼎。它的寓意就是:祝愿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饱饭。
禹从这九口大饭锅开始,开启了以“鼎”象征性地代表后世的权力最高端的历史,“鼎”就变成了一个皇权统治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得到了这九口饭锅就代表得到了天下,想夺取最高权力就叫“问鼎天下”,得到了主宰天下的权力就叫“天下鼎定”。王朝最好的时候就是“鼎?”,代表锅里盛着东西,那就是天下富裕,大家都能够吃饱饭。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
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在历史上始终坚持把吃饭的锅子当作至高权力的象征,不是为了什么主义,也不是必须要有什么信仰,中国人最大的主义和信仰,就是——让老百姓人人有饭吃。
而每一个统治者能不能长久,就得扪心自问一句:“你让老百姓有饭吃了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