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不识西汉大将

本 名:程不识

别 称:不败将军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成就: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生平未尝败绩

齐 名:李广

职 业:山西太守,长乐卫尉

世人只知李广却不知程不识 与李广齐名的“不败将军”程不识生平简介

程不识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别称“不败将军”。担任山西太守,长乐卫尉。与李广齐名。其主要成就为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生平未尝败绩。

史籍记载

原文: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

李广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是名声很大的人物。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程不识指挥军队的风格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达到第二级,无法下达到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非常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具体说来,居上风的时候,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平常的时候,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调和这两种风格,但如何调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从一般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局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较稳妥一些。所以说,真打仗,宁可学程不识,不可学李广。

备注:套用东汉马援的一句话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和李广齐名的程不识 为什么说“不败将军”的称号确实是实至名归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将星闪耀的朝代。卫青、霍去病舅甥俩的赫赫武功,如同永不熄灭的两簇光焰,永远闪亮在华夏民族的史册上,在之后两千多年的时光长河里,始终为人们所传颂、敬仰。

同时代的李广,虽然终生未获封侯,但“飞将军”的名望却丝毫不逊色于前两位,而和李广齐名的,还有一位被时人称作“不败将军”的大将,名叫程不识。

对程不识来说,这个“不败将军”的称号也确实是实至名归。因为在他镇守边疆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治军严格,所以虽遭匈奴多次进犯,他的军队竟从没有让骄横的匈奴人占到过半点便宜。

他和李广一样,都是边疆守将,干的活当然也是差不多的。李广是右北平太守,在河北那儿,他呢,是山西太守。两人都是操守廉洁的国家干吏,但是论起带兵风格,却是迥然相反。

李广向来崇尚宽松有恩的将兵氛围,而程不识呢,最看重条令如山的严明军纪。所以这俩人带的兵,就像是汉军里的两道风景一样,各具魅力,各有千秋。

实际上,李广的宽松模式是更受士兵欢迎的。对此,程不识有自己的看法:“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在他看来,李广的军队虽然人情味儿更浓,亲和力超强,但是比较松散,一旦遭遇强敌的突袭,后果不堪设想。而自己帐下的将士虽然被严格的军纪束缚,没那么松快,但面临危险时,却总能很迅速地全军凝聚成一体,牢不可破。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程不识靠稳重的性格、严谨的将帅作风治出来的军队,形成了一种教科书般层级分明的指挥体系。

无论是出战迎敌还是回营扎寨,从来都是协同一致,加上他的军队常态性地保持着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的习惯,且全军上下,无论晨昏,一直都是高度戒备的状态,所以再凶悍的匈奴骑兵队伍来进攻,也冲不破他的军阵。

在汉初长期饱受匈奴之苦的年月里,只要是他守卫的地方,无一不是固若金汤,做为老将,他将兵打仗的风格还对汉朝的治军模式产生过相当久远的影响。

后来他做了长安的长乐宫卫尉,成了禁卫军统领,依然保持着往日的将兵风格,深受皇帝信赖。

程不识一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以守将为主业,没有打过轰轰烈烈的辉煌远征性战役,因此,虽然拥有“不败将军”的美称,但惋惜亦如李广,终生未能获封侯爵,最终淹没于史册了。

李广和程不识:在卫青霍去病以前的军界双壁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

李广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是名声很大的人物。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程不识指挥军队的风格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达到第二级,无法下达到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非常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具体说来,居上风的时候,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平常的时候,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调和这两种风格,但如何调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从一般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局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较稳妥一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