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陈廷敬
别 名:陈敬,陈子端,陈说岩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
出生日期:1638年(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逝世日期: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职 业: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主编《康熙字典》
代表作品:《午亭文编》《河上集》
谥 号:文贞
配 偶:王氏(王国光之玄孙女)
小皇帝说了什么话把三十岁的陈廷敬吓了六年?陈廷敬的生平简介
康熙的登基之路可谓崎岖坎坷,他八岁登基,享受不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童年乐趣,在登基之初还要和各方势力周旋,可以说从小就体验了人生的心酸。他登基之初并没有执掌大权,而是受四位大臣的控制,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鳌拜。好在康熙皇帝韬光养晦,终于将鳌拜制服,之后又贬谪了遏必隆等人,终于在十四岁的时候大权在握。在他亲政不久,就下令召见一位汉臣觐见赴宴,这位汉臣就是陈廷敬。但是陈廷敬却认为这是一场“鸿门宴”,在家写下了遗书,还交代了后事才敢进宫。这是为什么呢?
陈廷敬在明朝末年出生,考中进士之后入朝为官。他富有学识、才华横溢,担任户部的管事,专门负责掌管国库银子的出入。康熙小时候有一次路过户部,就和陈廷敬请教,问他关于管理国库的心得和要领,陈廷敬对这个小皇帝十分尊敬,跪着回答了小皇帝的问题。康熙虽然那时候年纪小,但是皇帝毕竟是身为九五之尊,心性气焰肯定是比别人要高。
于是他问陈廷敬能不能借些国库的银子给他花,陈廷敬说国库有国库的管理制度,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便出借。康熙听了很生气,朝堂之上要受辅佐大臣的摆布,就连小小的户部官员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斥责陈廷敬说:“等我掌握大权的时候一定要杀了你!”
没想到儿时的这句玩笑话竟让陈廷敬整整害怕了六年。当他他听到皇帝真的要召见自己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六年前的那次对话,他不寒而栗,和妻儿们交代了后事之后便大义凛然的准备赴死。康熙见到陈廷敬之后不仅没有要杀他,反而升他为户部侍郎。康熙得知自己儿时的一句无心之语竟让一个好官担惊受怕了这么久,更加重用陈廷敬,并还亲自向他道歉。
陈廷敬(1638年 ―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为什么说陈廷敬是唯一值得康熙信任,也是最离不开的人?
大臣-陈廷敬。他不同于明珠的油滑机智,也不同于索额图的老谋深算。他在这部剧中戏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场总是能给人带来一股极强的正能量,让人不由得为之振奋,同时,他在所有的朝廷大臣中,也是康熙为数不多可以推心置腹的一位大臣。
在《康熙王朝》中,陈廷敬一开始出场是在灭鳌拜,那时康熙还未亲政,陈廷敬就已经作为康熙为数不多的心腹,来与鳌拜的党徒作斗争。陈廷敬每次在朝廷的发言都能令整个朝廷振聋发聩,要拥护康熙亲政的时候,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皇上亲政乃众臣所归,万民所愿”。细细品来,再和其他大臣比较,陈廷敬的言辞中是唯一不带有谄媚和其他感情色彩,言语平平,不如其他官员有着更多情绪的渲染,但完全是处于对朝政的尊重和皇帝的忠心。由此可见陈廷敬的立场是坚定的:就是拥护皇上,初心也是很纯粹:就是稳定朝纲。
灭完鳌拜就是平定三藩,这一部分应该是陈廷敬在整个电视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他当时掌管户部,事无巨细,对自己本职工作做的相当到位,更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不顾其他大臣的脸色和反对,坚决拥护撤藩。并当朝立军令状承诺筹措军饷。在朝堂上的与索额图的对话更是令人拍案称绝,索额图质问陈廷敬,去年地震垮了后宫,太皇太后要修宫殿,为什么他那时候说没钱。陈廷敬眼睛看都不看索额图,义正言辞的像康熙禀明:“如果皇上此刻要筑宫殿,臣还是说没钱,如若要整顿军备,臣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挖出银子来!” 当时康熙听完之后,笑的真是乐呵呵的,马上赏了陈廷敬黄马褂。有这样的臣子,这样的为人,真是大清之福,康熙之幸运。我相信不止的康熙心里高兴,观众们看了之后心里都会为他竖起大拇指。这样的人,正气冲天又不会扎人,心中的正义如皓月一般,人人可见,无怪康熙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他。
陈廷敬的办事能力也是相当了得,我认为他的政务能力要高于明珠和索额图的,在私下商议灭鳌拜之时,陈廷敬表示:“鳌拜虽有司马昭之心,但要数说他叛逆的实际,却也不多,骤而杀之,定会朝纲大乱,还是要设法拿下活口,审明实据,昭告天下,再予明正典刑方是上策”。对任何人,他都能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大局观,最后毫无疑问,鳌拜的下场正是当夜陈廷敬所言,有理有据,一针见血,稳妥可行。包括在后面剿灭葛尔丹,急需押运粮草,面对索额图以国库无粮的阻挠,陈廷敬直接指出东平官仓有粮,可先行押送,并且不忘提醒张廷玉需要索额图的批条才可开仓放粮,真的可谓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多余的枝结,做事滴水不漏,不给索额图任何耍滑头的机会。
正是基于陈廷敬的人品和能力,康熙才对陈廷敬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大臣的信任,在收复台湾的时候,索额图的手下为护主,扣押了兵部的三道急疏。康熙知道后大怒,唯一留下陈廷敬一人,将此事吩咐下去,交给陈廷敬去办。因为他了解陈廷敬的人品,也深知在整个朝廷中,只有陈廷敬不参与任何党派,不属于任何体系。包括后来,陈廷敬要求自己去台湾督战,康熙对陈廷敬说:“你年事以高,还是留在上书房吧,朕离不开你”,几句淡淡的话语,已经不是简单的心腹大臣可以形容的了。
陈廷敬正是凭着自己的卓越的人品和办事才能,陈廷敬才能和明珠索额图坐到同一个位置之上,也正是因为他心里只有国家,所以才能不被任何一派拉拢过去。他不同于明珠之滑,索额图之奸,陈廷敬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想起陈廷敬,不由得就想起周培公和姚启圣。周培公才华横溢,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但是遭到满朝的弹劾,最后不得已被发往盛京。姚启圣比周培公要聪明油滑,但是也一直处在和整个朝廷顶牛的状态,三起三落,连康熙都想杀而未能杀之。从康熙与周培公、姚启圣、陈廷敬的关系也能看出来这种结局的不同。陈廷敬从始至终都是心怀国家,做事有原则,每次有他的存在都会让人心生正义,安全感倍增,康熙在心里恐怕都以之为榜样和标杆,别人想要诽谤他恐怕只会自取欺辱。
最后看到这样一句话,可能评价陈廷敬最合适: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清官能臣陈廷敬,确实是特别为康熙帝所器重吗?
1
陈廷敬是一个著名的清官能臣,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没过半年,康熙帝又将他召回入值南书房。
十个月后,陈廷敬病逝,康熙帝派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大臣侍卫前往奠酒,送去一千两白银治丧,并命各院部满、汉大臣凭吊。康熙帝还给内阁和礼部做出批示:“陈廷敬夙侍讲幄,简任纶扉,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淹洽,文采优长。予告之后,朕眷注尤殷。留京修书,仍预机务。尚期长享遐龄,以承宠渥。遽尔病逝,深为轸恻!”(《清史列传·陈廷敬传》)除了“赐祭葬如典礼”,还“加祭一次,谥曰文贞”。
这些看似客套,但可见康熙帝对他很有感情,并以“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作为对他的盖棺论定,与康熙说他曾最倚重的“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史稿·索额图传》),霄壤之别。
后世对陈廷敬的评价向来很高,谈他的清正廉洁,论他的体恤百姓。尤其是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电视剧《于成龙》渲染,若非陈廷敬在那个君王如虎、同僚似狼的官场权力斗争年代,鼎力相助,天下第一廉吏就得换人了。
陈廷敬对于康熙中期的廉政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以身作则,掌户部秉公理财,主吏部荐贤举能,管都察院依法监督,且对家人严格要求,堪称是一代清官、廉吏、能臣的楷模。
陈廷敬作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的山西人,顺治十五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他的政治表现主要在康熙朝的前五十一年里。
他的政治履历上写道:顺治“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寻授秘书院检讨”(《清史稿·陈廷敬》),顺治帝正月驾崩,这次会试是在玄烨继位之初,还未改元而已。
这一年,陈廷敬二十二岁。陈廷敬一生有过二十八次升迁或调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官员任职的一大奇迹。
2
康熙元年,陈廷敬告假归里,四年补秘书院检讨原官。复出的陈廷敬做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十一年,他出任日讲起居注官,成为了青年天子的老师。康熙帝称“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清史列传·陈廷敬传》)。
康熙帝给陈师傅安排了不少新职务,如武会试副考官,如经筵讲官,如翰林院掌院学士,如进南书房为皇帝的顾问。
康熙十七年,陈母去世,康熙帝派两名学士前往慰问,赐祭茶酒,并谕告礼部说陈廷敬侍从勤劳,给其母以学士品级赏赐抚恤。两年后,陈守孝期满,复任原职。
康熙二十一年 ,陈廷敬任会试副考官,第二年出任礼部侍郎。一年后,陈廷敬授吏部右侍郎,兼管户部钱法。他疏请改官钱以杜私铸,免铜税便民采矿。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陈廷敬被擢升左都御史,从一品。他成为了部院大臣。
陈廷敬提交了《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以官员的衣冠、车马、服饰、器具以及婚丧之礼,指出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建议定朝廷服制,禁奢靡之风。
他建议慎选督抚,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严饬地方公开赈灾钱粮账目,杜绝污吏贪侵害民。
康熙帝下旨纂修《三朝圣训》《政治训典》《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以陈廷敬为总裁官,不久调任工部尚书,第二年又先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
陈廷敬出任多个部院的主官,甚至在他丁父忧两年期满后,还是大致按这个步调,在从一品中打转转,也没有像其他受康熙宠信的官员那样加个尊崇性虚衔。
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康熙帝升迁他做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事,参预军国机务,成为“大清相国”。这一年,陈廷敬已经六十五岁了。
3
与陈廷敬有不少交集的诸多官员相比,别人都是年轻化:索额图三十三岁升任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任保和殿大学士;明珠四十一岁被授武英殿大学士;张玉书四十八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就连李光地升任文渊阁大学士的年龄,也比陈廷敬小了两岁,但李光地从从一品(康熙三十八年任吏部尚书)到正一品,只用了六年时间。陈廷敬久在中枢任职,从从一品到正一品,半格之遥,他却用了十九年时间。
一步走了十九年。要么是本身治绩平平,要么是皇帝用而不重。作为康熙帝貌似最信任的重臣之一,陈廷敬忍一时不为耻,但长期不断换岗位而不见再升迁,甚至一旦出了问题,被马上抛弃而不酌情从宽处理。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湖广巡抚张汧“莅任未久,黩货多端,凡地方盐引、钱局、船埠,靡不搜括,甚至汉口市肆招牌,亦按数派钱。当日保举之人,必有贿嘱情弊,请一并敕部论罪”(《清史稿·陈紫芝传》)。康熙帝命直隶巡抚于成龙、山西巡抚马齐、副都御史开音布前往查核,发现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亏损库银三十余万两,贪污九万余两白银,还涉及徐乾学受贿。徐乾学贿赂康熙左右,进言说:张汧用银,又有送银子者,陈廷敬也!收银子者,高士奇也,与徐乾学实无涉。
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弹劾与张汧有亲戚关系的陈廷敬。康熙帝明知陈廷敬被冤,却不闻不问。
陈廷敬上疏申辩:臣没有其他才能,但日夜勤政敬业,经常反省,不徇私亲戚,不阿臾朋友,对上恐负圣主隆恩,于下保全微臣小节,以免被人怀疑而恶语中伤。张汧是我的亲戚,但我与他泾渭分明。假使我稍微对他徇私、庇护,他则会感激于我,不会举报我。
陈廷敬表露心迹,想自证清白,不拿出证据,却说“自被谤以来,神志摧沮,事多健忘,奏对失其常度,虽皇上不加谴责,而臣心实难自安。且臣父年八十有一,倚闾悬望,伏乞圣心怜悯,准与回籍”(《清史列传·陈廷敬传》)。哀怜求宽容。
这段文字,传递了两个信息:一、陈廷敬引咎辞职,说自己黯然神伤,精神上受了严重的影响,不能理事。二、他要回家赡养老父亲,正好契合康熙提倡的孝道。
康熙帝赞赏陈廷敬言辞恳切,还是作出了惩罚,即解除吏部尚书,不许他回老家,安排他继续总裁修书。
三年后,康熙帝宠臣高士奇与徐乾学内斗,相互弹劾,使康熙帝深为厌恶二人招摇多事,把他们一块赶出京城,才召回了陈廷敬,再任左都御史。
康熙帝对陈廷敬并非真正的信任,可以说是用而有疑、用而不重。而最初坚决要对陈廷敬追责的张玉书,却被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曾拉拢陈廷敬不得的索额图、明珠相继倒台后,康熙帝牢牢地把权力抓在手上,内阁出现几位白头大学士。陈廷敬六十五岁出任文渊阁大学士时,保和殿大学士吴琠已六十七岁。而像青壮派的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武英殿大学士马齐、文渊阁大学士席哈纳,都是康熙帝迅速提拔的新人。他们都没有实力与康熙争权!
陈廷敬第一次任左都御史时,张玉书刚守制期满任刑部尚书,六年后执掌文华殿兼管户部。马齐因审理张汧案而声名大显,于康熙二十七年由山西巡抚擢升左都御史,两年后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一起列位议政大臣,在清朝历史上开先例,康熙三十八年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席哈纳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任礼部右侍郎,第二年九月升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位列大学士,排名最后,晋升最慢,慢得在清朝大学士中又成了一大奇迹。
康熙帝喜欢用谨慎的陈廷敬不假,但长期不尊崇其位,好在陈廷敬恪尽职守、敬终如始,没有被康熙帝和政敌们找到治罪的把柄。至于他死后,康熙帝派皇三子前往祭奠,被康熙帝弃用多年的明珠,也被走形式享受了这个看似尊荣的待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