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昌豨
别 称:昌霸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成就:屡次叛乱,泰山四寇
职 位:东海太守
三国第一反骨仔昌豨 数次叛曹终被亲友所杀
昌豨(chāng-xī),男,是一名汉末徐州东海太守,本名昌霸,后被人侮辱成昌樨。原为泰山群寇之一,后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复无常,屡次叛乱,最后被夏侯渊率兵击破,投降于禁,最后被杀死。
人物简介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见《后出师表》。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主要事迹
豨一名霸,初为泰山寇,臧霸仕陶谦,破黄巾,与豨、孙观、吴敦、尹礼各聚众。后从吕布,及布败死,降曹操,以为东海郡守。
建安五年,豨反,郡县多叛曹操为刘备,众数万人,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亲往破之。
及袁绍破,豨又反。张辽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张辽因数月之围,视昌豨意有犹豫,故不力战,张辽乃遣使者诱其归降,果降。张辽随后孤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拜访他的妻子和孩子。昌豨十分高兴,跟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即令昌豨还故地。
及冀州平,豨复叛。曹操先派遣于禁征讨,随后又令夏侯渊与于禁并力,昌豨与于禁乃旧识,于是复诣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与曹操处置。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命令么,围攻后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节。昌豨虽然是旧友,我又怎么能因此而失去原则呢!”于是于禁亲自与昌豨诀别,流泪斩杀了他。
历史评价
曹操:“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颜师古:“吕布之败,太山诸屯帅皆降于曹操,独豨反侧于其间,盖自恃其才略过于臧霸之徒也。”
在乱世中摇摆的昌豨:每次叛乱都在节骨眼儿上
昌豨与臧霸等人,演义中称“泰山群寇”,实际上属于青徐一带地方豪强,乱世聚众自保,《武帝记》:“泰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这种情形当时很多,许褚也是一例)。吕布占据徐州时,这几位都归附了吕布;吕布败,他们又都归降曹操,“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可以看出曹操对几位是非常大度的,厚加封赏,仍让他们镇守故地,希望通过这种安抚政策换得东方的暂时稳定,以便专心对付大敌袁绍。而臧霸确实不负曹望,成为青徐连帅。唯独昌豨与众不同,辗转反侧多次,而且每次叛乱都在节骨眼儿上:
网络配图
第一次叛乱
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备看准机会起兵反曹。侧翼不稳,难以抗北,何况“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于是留于禁屯延津以拒袁绍,自将大军闪击徐州。刘败走,关被擒,正要回师官渡,这时昌豨一枝独秀冒出来了,“昌豨叛为(刘)备,(太祖)又攻破之”。不知昌豨是不是受了袁绍的指使,不然刘备都败了,他又挺身而出。
第二次叛乱
曹操刚破袁绍于官渡,昌豨又叛(这次不知为了什么)。《张辽传》:“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昌豨把夏侯渊张辽耗了几个月后,看着曹军粮食将尽,便看准时机准备收场,在城上对张辽使眼色(二人也“有旧”-吕布时为同僚)。张辽单身入敌,说的昌豨满心欢喜,还引妻子出见(我看双方都是在顺水推舟,皆大欢喜)。“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一句“遣豨还”似乎不是什么好脸色(既没加官,也没进爵),还责备张辽“非大将法”。
网络配图
第三次叛乱
大概是上次跟着张辽去见曹操没有得到什么筹码,心中不平吧,“冀州平,昌豨复叛”。这次曹遣于禁征之,又是一场攻坚恶战。“禁急进攻豨”,在于禁尚未攻克之时,曹又派夏侯渊“与禁并力”,很明显曹操这次要迅速彻底解决东方隐患。
当时曹操本人也在东海率乐进李典讨海贼管承,军淳于。从后来曹的话“豨降不诣吾而归禁”来看,昌豨当时是可以直接到曹操那儿去投降的,而他没去,说明昌豨自知过不了曹操这一关。
记不清哪位古人这样评论过昌豨,大意是说:昌豨不象臧霸等人那样安心做官,也许是因为他自认才高于霸等,而又偏不得曹操赏识,于是以叛求进。然叛而又降,降而又叛,说明他始终没得到满足–换句话说,曹操对这种一瓶子不满而又反复不定的人不感冒。
对待不稳定的地方势力(及边远外族),自古都是恩威并用,而且常常是先恩后威,先礼后兵,曹操处理青徐豪强是典型一例。而说到威服,绝不仅仅是杀人那么简单。比如说张辽劝降昌豨后,曹操无论如何是杀不了昌豨的:
一、因为张辽是以曹操“德怀四方”的名义劝降昌豨的,此时杀了他只能是冒天下之大不违,自己名声扫地;
网络配图
二、袁绍初破,河北未定,对东方还要继续怀柔;
三、最为关键的一点:此次曹军并没有击败昌豨,而是被消耗得“粮尽欲还”,昌豨站了上风,有了跟曹操讨价还价的筹码。此时若杀昌豨,不仅会遭到青徐豪强的耻笑,更会使他们众志成城,铁了心地反抗曹操。所以,昌豨面对曹操是有恃无恐,而对面的曹操则是满怀无奈:威服没有资格,恩服嘛,实在是恨得牙根儿发痒。一句“遣豨还”,并没有看到张辽所说的“大赏”。
冀州平定之后,东方就摆到了日程表首位,因为无论是继续北上,深入幽州辽东,还是南下荆扬,必须巩固侧翼安全。纵观三国史,基本上曹操在哪里,那里就是“时事焦点”;而当时曹操所在地:东海。无论恩服威服,先决条件是战必胜;战不胜,一切都免谈。而仅仅战胜又是不够的:以前也胜过,人家后来还是反了。所以必须杀一儆百,敲山震虎。以一个反复无常之人的性命,换一方稳定与和平,这就是“诛恶除暴”与“滥杀无辜”的本质区别。
三国时期著名的“泰山四寇” 第一堪称“七姓家奴” 三次背叛曹操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泰山也是流民们落草为寇的地方,比如三国时期的泰山四寇。泰山四寇指的是东汉末年盘踞泰山四周的四名将领,分别是孙观、吴敦、尹礼、昌豨。
昌豨——三次背叛曹操
昌豨(chāng-xī),男,是一名汉末徐州东海太守,本名昌霸,后被人侮辱成昌樨。原为泰山群寇之一,后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复无常,屡次叛乱,最后被夏侯渊率兵击破,投降于禁,最后被杀死。
豨一名霸,初为泰山寇,臧霸仕陶谦,破黄巾,与豨、孙观、吴敦、尹礼各聚众。后从吕布,及布败死,降曹操,以为东海郡守。建安五年,豨反,郡县多叛曹操为刘备,众数万人,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亲往破之。及袁绍破,豨又反。张辽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张辽因数月之围,视昌豨意有犹豫,故不力战,张辽乃遣使者诱其归降,果降。张辽随后孤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拜访他的妻子和孩子。昌豨十分高兴,跟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即令昌豨还故地。及冀州平,豨复叛。曹操先派遣于禁征讨,随后又令夏侯渊与于禁并力,昌豨与于禁乃旧识,于是复诣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与曹操处置。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命令么,围攻后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节。昌豨虽然是旧友,我又怎么能因此而失去原则呢!”于是于禁亲自与昌豨诀别,流泪斩杀了他。
尹礼——归顺曹操战死
尹礼,又叫尹卢,一名卢儿,汉末三国人物,原本是臧霸、吕布手下的部将,在吕布败死后归顺曹操,被曹操任命为东莞郡太守。曹操的东莞太守。姓尹名礼,又名卢儿,故又被称为尹卢。黄巾起义时,臧霸在陶谦手下做事,招兵于徐州,和尹礼、孙观、吴敦等一起聚众起义,以臧霸为帅,屯兵在开阳,后来曹操讨伐吕布,尹礼等带兵相助吕布,太祖后来得到臧霸,令臧霸招降尹礼、吴敦、孙观、孙观兄孙康等,皆归顺于曹操,曹操令尹礼为东莞太守。黄武元年(222年)十一月,魏国曹休派遣臧霸带领轻船五百艘,敢死队万人袭击徐陵,烧掉攻城车,杀死俘虏数千人。吴将全琮、徐盛率兵追击,斩杀了尹卢也就是尹礼。
吴敦——归降曹操
吴敦,生卒年不详,泰山(今山东泰安)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武将。原为山贼,相助吕布,吕布败后投降曹操。曹操之利城太守。敦一名黯奴,黄巾起,臧霸仕陶谦,收兵於徐州,敦、与尹礼、孙观等并聚众,以霸为帅,屯於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敦等将兵助布。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以敦为利城太守。
孙观——归降曹操战死
孙观(?~公元217年),字仲台,兖州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北)人。东汉末年泰山寇之一,后来投降曹操。随曹操征孙权,为流矢所中,仍坚持奋战,为曹操赞赏。不久伤重逝世。官至振威将军、青州刺史,爵吕都亭侯。据《魏书》记载,孙观早年已与臧霸结伴,跟从陶谦讨伐黄巾,因功官拜骑都尉。后来孙观与臧霸、吴敦、尹礼、昌豨及兄长孙康等结连屯军。在当地声势十分浩大。当吕布与曹操交战时,孙观随着臧霸支援吕布;后来吕布被曹操所灭,臧霸归降曹操,再招降孙观等众,孙观亦告投降,成为曹操部下。
追随曹操以来,孙观被任命与臧霸一起四出征伐,每次与臧霸一起出战时,孙观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平定青州、徐州一带的贼寇后,计其功仅次于臧霸,获封为吕都亭侯,其兄孙康亦讨贼有功,获封列侯。后来孙观随众引军与曹操会师南皮,其家人得以入住邺都,孙观获拜为偏将军,迁任青州刺史。不久,孙观随军于东边战线攻讨孙权,在濡须口一带被流矢射中,左脚受伤,但仍坚持奋战。曹操事后慰劳他说:“将军受到如此重创,却表现得更为勇猛,你不是应该为了国家而更加珍惜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于是转封孙观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孙观因该战中所受伤而死去。其子孙毓袭其爵,官位亦至青州刺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