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蔡和及蔡瑁是何关系?

  姓 名:蔡和

 性别 :男

 籍贯 :【荆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

 官至 :水军副将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相关人物 :蔡瑁 蔡中 曹操 周瑜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 琮

张飞与刘备有节义之情:马超的官职为何比张飞高?

张飞与刘备有节义之情,同时又是蜀汉的肱骨重臣,那么,他是如何能忍受资历不如他的马超比他官大的呢?

在三国中,张飞和马超都是刘备的大将,关羽和张飞都是跟刘备一起,白手起家,亲如兄弟,是最早追随刘备的,而马超后来是归降刘备的,严格来说,关羽张飞是元老,是嫡系,马超是降将,但是,刘备当了汉中王,甚至当了皇帝之后,封马超的官职明显要高于张飞,为什么张飞忍了呢?如果是马超比关羽官职高,关羽肯定忍不了。

网络配图

《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东汉末年,第一是大将军,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曹操之下”。 第二是骠骑将军,第三是车骑将军,第四是卫将军,然后才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因此,从官职上来看,刘备当汉中王时,马超是左将军,张飞是右将军,古代以左为尊,因此,马超明显要高于张飞。而当时,关羽被封前将军,因此,官职要高于马超和张飞。

刘备称帝时,关羽已死,这时,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从官职上来看,马超还是要高于张飞。虽然说不是高一级,但至少高半级是有的。但是,作为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张飞为什么忍了呢?为什么没有像关羽听说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反应那么激烈呢?其实,黄忠的官职还没关羽高,但关羽就不愿意了。

网络配图

我觉得,一个原因是因为马超家世显赫,世代公侯,出身好,地位高,古人很看中出身,也很在乎出身,很明显,马超的出身要比张飞高,张飞一开始是老百姓,只是一个卖肉的屠夫。而马超的老爹当时是征西将军,马超是官宦子弟。《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

后来,马超老爹马腾和搭档韩遂闹翻了,请求回到京城任职,于是,这时皇帝封马超为偏将军,都亭侯,接管马腾的军队。马超已经封侯了。《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刘备当汉中王时,群臣上表皇帝,排名第一的是马超,第二是许靖,第三是庞羲,第四是射援,第五是诸葛亮,第六是关羽,第七是张飞,第八是黄忠。《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

网络配图

另一个原因是,张飞不像关羽那么在乎官职,张飞和刘备是兄弟,是手足,如果说刘备是老板的话,张飞也是老板,至少是合伙人,而马超只不过是一个打工仔,就算职位比张飞高,张飞也不在乎,反正你是给我们哥俩打工。

曹操最害怕刘备的这件“武器” 他为什么害怕?

你们别看刘备就是个卖草鞋的,但是就连枭雄曹操都不得不把他视为非常难对付的对手,为什么呢?相比之下,刘备是要背景没背景,要兵马没兵马,他凭什么能作为丞相的对手?既然能被丞相看中,他肯定是有超出常人的手段,而且足以弥补他没有背景和兵马的缺陷。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仁德。凭借这种特殊的手段,他先后收服了二爷、子龙以及孔明等军师良将,他没有兵马的弱势被这些甚甘愿为其抛头颅撒热血的人弥补;另外,虽然他只是个皇族偏得不能再偏的血裔,却依然带上了刘氏后裔的高帽,摇身一变,皇族背景也有了。

网络配图

早在刘备还没有起势的时候,就曾在若干名人的手下受到过特殊接待,像是袁绍、刘表等人,都将他视为上宾,而那陶谦更是在临终时,将徐州的统治权交给了他,重点是那陶谦的手下居然一点反对的心思都没有,全部对这个新来的首领心服口服,甚至催促他尽快就职。当是刘备对此事反复斟酌,仍然觉着不太妥当,他称自己远远比不上那出身名门望族的袁术,何况他就在这附近,不如把徐州让给他把,也算是名正言顺。但陶谦生前的心腹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称袁术非常傲慢,远远比不上刘备的仁德,没有能力将天下四方治理好。而且你不要担心,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多达十万人的军队,你可以用这些兵马来辅佐献帝,将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们,救出火海,更何况你本身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有能力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这样你还是想要推辞的话,那就权当我老眼昏花,看错了人。

这番话说完,我们不难看出,刘备此人的确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像是三国志中对他的描写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行事与刘邦的风格非常相近。我们都知道,汉高祖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善于用人,也懂得安抚民心,否则也不会将霸王项羽打败了,若是论行军打仗,刘邦能抵过项羽?就是一百个怕也不行吧,但是刘邦仍旧夺得了天下,因为他手下的能士很多,像是张良韩信等人,都肯拼死为他尽忠。刘备此人不畏艰难险阻,非常有毅力,胸襟也比其他领袖要宽容的多,而且还非常的谦逊,懂得以礼待人的道理,所以他才能也拥有汉高祖那样的超凡魅力,使得无数的能人异士,为其在战场上拼杀。

网络配图

事实上不仅是他,古往今来,凭借一颗仁义之心来伪装自己,篡取天下的野心家不计其数,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蒋介石,早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前,他就开始伪装自己。在我国孝敬老人是非常受人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双亲都不好好赡养的话,那么怎么可能有人愿意死心塌地的追随他。

蒋很清楚这一点,他非常孝顺自己跌老母亲,当时的官场高层,见他既有能力,品行又好,便给予了他很多加官进爵的机会。随着他越爬越高,甚至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这时才流露出了他残暴的一面,而这也是他不如刘备的地方,倘若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历史会因此改写,作为一个野心家,只能说他的修为还差些火候。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水浒中的宋江也是这样一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领袖,他明明坚持的是朝廷的利益,却跟广大无产阶级打成了一片,甚至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究其原因,无非也是两个字:名声。在山东河南两地,提起山东呼保义这个称号,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乐善好施被广为传唱,在江湖上的名声很好,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好汉愿意追随他,支持他。只可惜相比于刘备的高明,宋江的觉悟要稍微低了一些,他的梦想始终都是投奔朝廷,升官发财,而对于征服天下没有多少概念,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在招安之后,他还是被高俅等人玩的团团转,最后落得个悲剧收场。

说道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曹丞相之所以将刘备当成了一个人物,对其抱有非常警惕的戒备心理,与这个人潜在的能量是分不开的,虽然看似是三国中最为薄弱的,却也是向心力最强的,“民心所向”这四个字就是丞相最担心的,这也是他抬举刘备最主要的原因。

揭秘三国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弱小的刘备而非曹操?

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只有新野一县,几千人马。论实力,与曹操和孙权甚至刘表马腾刘璋相比,都是势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仅军事实力强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归依地盘稳固、人才济济的孙权,也不选择像刘表刘璋马腾这些诸侯,而偏偏选择了落魄无比的刘备。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演义》说是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之恩”。其实,这种解释出自诸葛亮本人。他于《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应该承认,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他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绝不是唯一原因。笔者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原因有以下几点。

网络配图

其一: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时,常自比管、乐,可见诸葛亮是渴望像管仲、乐毅一样辅佐明主建立不世之功业。这样一来曹操就不行,因为他账下智囊太多了,像贾诩,荀彧,荀攸,程昱等一大批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他们才干都不逊于诸葛亮。如此,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难有什么大作为。

而孙权那边,对外有周瑜,对内有张昭,并且江东孙氏已历三代,官职权利已被瓜分,诸葛亮去了,发展潜力确实不大。至于刘表刘璋马腾之辈,皆非明主,不足为虑。而刘备身边,缺少的正是一位军师,一位战略参谋。诸葛亮到刘备阵营,定能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以施展才能。正可谓「宁为鸡首,不为凤尾」。

网络配图

  其二:刘备是人杰

曹操给他的评价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广施仁政,深为民心。对人才,刘备更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再加上还有一个“刘皇叔”的招牌,汉室宗亲,是正统,这是一个政治优势啊。按儒家主流价值观,投奔孙曹属投机,投刘属中兴汉室继往开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绝不会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新野县。如此看来,刘备是明主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虽然辅助刘备势力壮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正因为困难,才更能彰显他诸葛力挽狂澜之大才。

其三:知遇之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在后人眼中自然是驰骋万里的良驹。然则,方其躬耕陇亩自比管乐之时,还是受到了"时人莫之许也"的冷遇。“怀才不遇”,人生之孤独和抑郁再大亦不过如此。好在这世上伯乐虽少,却总还是有的,他们是水镜先生,徐元直以及刘玄德。

网络配图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架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尽管当时的刘备已经潦倒半世,但三顾之礼却足以让诸葛亮非常感动。太史公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君主如此,臣夫复何求?足见,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一大原因。

诸葛出山后,辅助刘备联孙权,战赤壁,得荆襄,取益州,克汉中。至建安十九年,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算来也不过短短七年的时间。这是后话。

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摇摆。刘备之所以能够赢,与诸葛亮的智慧密不可分。得到诸葛亮的他,胜战连连。所以对诸葛亮也不仅仅是君臣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尊重,甚至是敬佩。不得不说,这种关系太过理想。于是我们不禁会发问: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是同一条心,从来没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吗?

可惜,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分歧,这一颗同时烙印在诸葛亮和刘备心口上的朱砂痣——是吴国。一听这话,很多人会怀疑,刘备诸葛亮感情那么好,这所谓分歧是不是言过其实?这疑问来得确实有理有据,让我们先看看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

刘备自己曾说过,有诸葛亮在辅佐他 ,他就好像回到水里的鱼儿一般,悠然自得,从此对他是言听计从。相比之下,甚至连张飞、关羽这些结拜的老兄弟都比不上他们二人来得亲密。这尤其表现在曹操的儿子代替他老子坐上皇位以后,众人都一致认为,刘备应当称帝,刘备的伪善让他拒绝了大家的提议。

网络配图

而葛亮轻描淡写的一番话就让刘备改变了想法,还夸赞:“诸葛亮不仅能帮助我克服弱点,协助我布施天子的福泽,让汉室的光辉满照天下。”往后,更是把刘禅和整个国托付给诸葛亮。从此在青史上,他们俩就是君臣的模范。

然而,这些亲密下掩盖的裂痕却是惊心怵目的。刘备在坐上皇帝的宝位后,一心想报复当年将荆州失给孙权,杀死关羽的仇。于是在黄袍加身的第一年秋季兴兵,亲率诸军伐吴,为关云长报仇。出发时虽然意气风发,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刘备被孙权打败,不得不撤退到永安驻兵,一年以后因重病而死。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是没有先兆的,在刘备出发前,蜀国的群臣谏书堆了厚厚一沓,而刘备固执地不听任何建议。那么,提意见的群臣里有没有诸葛亮呢?然而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关于诸葛亮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态度。可是,既然是天子御驾亲征,又是群臣都反对的一次战争,就算诸葛两没有随军前往,也总该有和刘备有过交流吧?

在《三国志·蜀书》中有一句话,写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西行,必不倾危。”,这是在彰武二年,刘备大败而归回退到白帝城时,诸葛亮说的。可以轻易看出,不管刘备有没有参与或者这次刘备的御驾东行,他实际是不赞同这次东征的。

历史让我们看到,尽管诸葛亮对这次决定并不赞同,可是他并没有阻止。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刘备和诸葛亮在东吴上的分歧已久,并且刘备内心固执,不会让步。不劝谏不等于同意,纵观他们在对东吴的问题上,两人始终有很大矛盾。诸葛亮一生都不愿对东吴动武,而是亲和为上,这已经是诸葛亮观念里不可改的一笔。

网络配图

曹孟德在长坂坡击退蜀国兵将时,诸葛亮就向刘备请命,主动去说服孙权,促成了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形成了坚定不移的联吴想法。在诸葛亮成了蜀国的掌权人以后,他立马就派出使臣,与吴国建立同盟关系。不论是小到军事冲突,还是大到发动战争,诸葛亮都没有再对东吴动过兵。

可就算诸葛亮的观念再深,刘备却和他截然不同,他对于东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有益于自己的则联合,不利于自己的则兵刃相见,来得直接。与诸葛亮的情感虽然深厚,但他毕竟才是掌握蜀国所有权利的天子。就算是在联合的时候,他也始终保持着警惕。如刘备得到宜州后,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却说等到得了凉州再还给他。

又到了二十四年,刘备并没有报备,就自己率先坐上了龙椅,打破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孙刘联合局面。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对待东吴的做法的明显区别。

可是为什么鲜有人发现呢如此大的分歧呢?这便要归功于诸葛亮的智慧了。一个处于前进趋势的团队是不可能不出现矛盾的,可内部的分歧绝不可以轻易让别人看到,尤其在封建社会的君臣制度下,臣子更是不能表现对天子的不满,和他们的不一致。诸葛亮作为臣子的典范,他十分懂得,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刘备的这次不妥的决定,就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诸葛亮没有再劝,而是负责前方粮草军火供应的同时,也在朝中稳住了局面,让刘备没有半点忧虑。

网络配图

这种分歧在《三国志》等等师叔的刻意趋避下,大家并不能很容易看到,但它确实存在。不过诸葛亮的委曲求全,却让这种分歧,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君臣之情,在不完美上臻于完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