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佥三国时蜀汉将领

本 名:傅佥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义阳

去世时间:263年

父 亲:傅肜

职 位:关中都督

结 局:魏国攻伐蜀汉时,兵败战死

蜀国后期名将傅佥 惨遭队友蒋舒背叛最终战死沙场

傅佥(约218年——263年),义阳(治今湖北枣阳)人,傅肜之子,蜀汉后期名将。佥长于谋略,并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

傅佥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和蒋舒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

  人物生平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猇亭之战为陆逊击败,傅佥的父亲傅肜战死,蜀汉朝廷任命傅佥为左中郎,后升为关中都督。

炎兴元年八月(公元263年),司马昭兴兵攻伐季汉。 九月,魏镇西将军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胡烈进攻阳安关。时傅佥和蒋舒防守阳安关,蒋舒打算投降,于是欺骗傅佥说:“现在魏军到达,不出击反而闭城自守,不是好的办法。”傅佥答道:“我们奉命保住关城,只要守住关城就是功劳,今违反命令出战,如果丧师军败,辜负国家,徒然死而无益。”蒋舒说:“你以保住关城为功劳,我以出战破敌为功劳,请我们各行其志。”于是率领军队出城。傅佥以为蒋舒出战,蒋舒却投降了魏将胡烈,胡烈趁防守空虚攻袭阳安关,傅佥格斗而死。魏国人对他就义的行为很佩服。

  人物评价

司马炎: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陈寿《三国志》: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

罗贯中《三国演义》: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三国时期最忠心的父子俩傅彤与傅佥 同为蜀国捐躯乃当世英雄

说到三国时期的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事情其实就是指的那些比较有爷们气息的武将什么的,当然智力方面也是把人看得大呼过瘾了,但是其实这些也都太多人诉说了,我们要做的其实应该看看那些小众的让人觉得不容易的事情了,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三国时期蜀汉最为忠心的一对父子吧,他们为国捐躯,是蜀汉的真英雄啊!

乱世出英杰!

中华几千年文明史,每逢乱世,必有英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三国,从东汉末到晋一统天下,期间60余年的精彩历史,再有后人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使得三国史成为中国史上最耀眼的一段历史。

跨越时间长,也导致三国有很多英雄父子兵,比方说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曹操曹丕父子、关羽关兴父子等,这些人都名留青史。但是在蜀汉,有一对父子在三国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们却是三国最忠心的一对父子,就是傅彤傅佥父子。

傅彤是刘备的中军护卫,当年随刘备征讨吴国,刘备大军在夷陵遭到陆逊重创,刘军大败,刘备带人仓皇逃窜,而此时留下来殿后的,就是刘备的中军护卫傅彤。

傅彤率领几千人,应对上万吴军,浴血奋战,为刘备的逃脱争取时间和机会,最终不敌被擒,吴军要傅彤投降,傅彤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身亡。

傅彤大骂吴军的气魄,震撼千古,而傅彤掩护刘备撤退的行为和功劳,并不亚于典韦救曹操、周泰护孙权,而后世对傅彤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也挺叫人惋惜的。

同样叫人惋惜的,还有他的儿子傅佥。傅佥是标准的将门虎子。

傅彤战死沙场后,他儿子傅佥才四岁,袭承了他父亲的官职,被封为左中郎,后来姜维北伐,傅佥一直跟在姜维身边,屡立战功,深得姜维信任。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傅佥击杀魏将李鹏、活捉王真,围堵邓艾,是蜀汉后期不可或缺的猛将,傅佥也因此升官至关中都督。

后来司马昭伐蜀,傅佥和蒋舒镇守阳安关,蒋舒暗中投降司马昭,导致傅佥手下兵力不足,惨遭魏军围堵。傅佥率领大军至死不降,最终和他的父亲一样,战死沙场。

对于傅佥的死,他的敌人司马昭对其的评价甚高,说他们父子是:“蜀将军傅俭,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俭父彤,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后面的《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也称赞其是:“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能人有很多,但是在乱世中,不为金钱权利所动、不被生死贫贱困扰,始终如一,能和傅彤父子相比的,怕没有几个。

刘备部将傅肜和傅佥:配享武侯祠的“父子名将”

  在成都武侯祠中,有个文臣武将廊,共有文臣武将28人,被称为“蜀汉二十八臣”,是三国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在这28人中,有两对父子,除董和与董允(董允因在《出师表》上有名而被众人熟知)外,另一对父子傅肜(rónɡ)和傅佥(qiān),低调地分列在文臣廊和武将廊中。他们人生的闪光点,都是在蜀汉政权几近倾颓的时刻,作出了无限悲壮的牺牲。
父亲傅肜:宁可战死 也不投降东吴
  傅肜,三国时期义阳人,大约属于今湖北枣阳一带。史书中对他的出生时间没有详细记载,生平记载也十分简短,说他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任别督,是伐吴大军的分部指挥之一。
  这位名将甚至在《三国志》中都没有属于他的列传,关于他的记载,还要到其他名将列传中去找。《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说:“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在这段记载中,傅肜排在各个分部将领中的最后一位。不久后,他就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断后之路上。
  傅肜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三国时蜀汉名将、大将军,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开国将领,又称始将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将”称号的丞相,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将”。
  但在武侯祠兴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文臣廊中,傅肜排在了第四位。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对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排名令人不解。这14个文臣中,傅肜可能是最不熟悉的人物,而大家熟悉的法正却没有入选。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傅肜入选的背后,是蜀汉军制、政治斗争及中国古代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虽然傅肜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可以被遗忘的人。

荆州集团的夷陵之战
  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中,最主要的似乎就是傅肜的出生之地了。义阳,属荆州管辖。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详细介绍了蜀军在夷陵之战时的军事布置:大都督冯习(南郡人)、廖淳(廖化,襄阳人)、辅匡(襄阳人)、傅肜(义阳人),全是荆州人。在史书中威名远扬的“五虎上将“,一个都没有出现。
  那么,“五虎上将”们此时都在干什么呢?关羽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战前已亡,张飞出师未捷被杀。黄忠,战前一年病死,马超正在重病中。还有个赵云,但他把刘备得罪了。
  《三国志·赵云传》中记载,孙权袭荆州,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刘备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赵云的建议是非常好的,但刘备没听进去,也没让赵云出席夷陵之战。所以,这场战斗真正成了刘备和他的荆州集团的战争。

虽然历史只记录了傅肜寥寥几笔,但如果仔细去了解蜀国的军制,我们或许可以勾勒出傅肜的人生轨迹。

有了人脉就有了军队
  著名古典文献学专家王鑫夫在《补三国兵制》中说,蜀国当时的兵制很复杂。其中,蜀军设有曲长这一职位,证明蜀军中有部曲军制的存在。
  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5部,部下有曲。三国时期的部曲,基本指的是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绝对服从将领的指挥。战乱使流民数量急剧增加,人民需要寻找豪强依附,私人武装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收留流民众多的豪强就成了割据势力手下的武将。这样,就形成了君主控制武将、武将控制部曲的割据斗争形势。三国时期的名将,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就是这个原因。
  流浪了半生的刘备,靠着鲁肃与诸葛亮,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有了人生第一个靠谱的根据地荆州。在这个地方,他发挥善于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很得人心,笼络了大量地主豪强。有了豪强的支持,也就有了军队,这也是刘备能迅速进入益州的原因。
  傅肜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冯习、廖化等人的人生轨迹,与傅肜十分相似,都是这时加入刘备集团的。因为刘备的人望,他们对刘备忠心无二,荆州军成了刘备入蜀的主力。
  当刘备带着傅肜、冯习这些好兄弟,带着好不容易换来的家底去夷陵拼命时,就已注定了蜀国走向衰败。
傅肜战死荆州军衰落
  刘备进入益州后,军队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有的荆州军,还多了另一支投降的部队,就是刘焉、刘璋父子留下的东州兵。这支军队主要由南阳、三辅等地的流民组成,实质上还是部曲。部曲的士兵,基本上只听自己将领的话,君主的命令都可以不管。
  夷陵大战后期,在著名的火烧连营后,刘备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蜀军溃不成军,大部分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为护卫刘备,傅肜带领最后一波生力军死战殿后。

在这场战斗中,傅肜经历了人生中最闪光的一刻,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三国志·蜀书·邓宗张杨传第十五》记载: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荆州军消失的后遗症
  夷陵之战,让刘备的荆州军几乎伤亡殆尽。刘备一生中所汇聚的最忠诚的生力军,随着傅肜的呐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后,刘备病死,蜀汉政权再没有机会去汇聚这样一支忠心的有生力量。在军事力量中失势的荆州军团,与军心未定的东州军、益州本地豪强之间,开始了暗流汹涌的政治斗争。
  刘备托孤,委托东州军代表人物李严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意在联合荆州军和东州军再图天下。可惜诸葛亮最后以补给不利为由将李严贬斥,令李严郁郁而终。刘备的核心人事思想,没有被诸葛亮执行。此后,东州军逐渐淡出政坛。蜀国长期依仗飞军(青羌)、賨叟(賨人)、白军(南中少数民族军队),并在人口稀少的益州征兵,让军队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最终让反战情绪爆发。这一切,都是失去荆州军的恶果。
  蜀汉政权灭亡前7年,代表益州土著及少数民族利益的谯周,怒作《仇国论》,反对姜维穷兵黩武,蜀国积累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这时,仍有一个人继承着荆州军的遗志,继承着父亲的忠诚,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人叫傅佥,傅肜的儿子。

儿子傅佥:继承父志 忠诚感动对手
  成都武侯祠中,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14尊塑像纪念蜀汉武将,称为武将廊。14名武将塑像排名,依次是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
  傅佥在武将廊中,望着不远处的父亲傅肜。他的死,是父亲死亡的延续。正如历史必然的结局一样,悲壮却又忠贞。悲壮战死
  傅肜战死后,《三国志》记载,蜀汉政权拜其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左中郎,对继承父亲功勋而任职的傅佥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景耀六年(265年),是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的最后一年,傅佥临危受命,准备像父亲一样战斗。这是一个逃不开的宿命,只不过,在蜀汉政权中,已经几乎没有傅肜年代那些忠贞的勇士了。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国“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3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多万人,分别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刘禅见魏军真的来攻了,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前往沓中,增援姜维;又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围据点。
  这年9月,魏军3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3路齐进。刘禅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入汉中,随即进逼阳安关。阳安关的守将,是傅佥和将领蒋舒。
  魏将胡烈进攻阳安关。《汉晋春秋》记载,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感动对手
  傅佥战死的故事,被罗贯中搬入了《三国演义》中,只不过换了一种更为大义的死法:自刎而死。《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写的:佥欲退入关时,关上已竖起魏家旗号,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魏兵四面合来,将傅佥围在垓心。佥左冲右突,往来死战,不能得脱;所领蜀兵,十伤八九。佥乃仰天叹曰:“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乃复拍马冲杀,身被数枪,血盈袍铠;坐下马倒,佥自刎而死。
  傅佥的死,甚至感动了魏人。好作诗的罗贯中,给傅佥写了一首诗:“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傅佥死后,魏军一路所向披靡。老迈的廖化,是荆州军最后的血脉。他与姜维共同指挥,几度希望运用奇谋翻盘,但仍然挡不住蜀国灭亡的大势。
  而后,三国归晋,傅佥的子嗣被发配去养马。司马炎被傅佥所感动,将他们免为平民。《蜀记》记载了这段历史。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佥息著、募,后没入奚官,免为庶人。
  在历史中闪烁了两次星光的傅肜与傅佥,他们的光芒并不暗淡。他们秉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感动了对手,见证了蜀汉政权的兴衰与灭亡。他们的后人成为傅姓的先民之一,将这种家风继续传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