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义赵国贵臣

本 名:肥义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去世时间:公元前295年

主要成就:两度辅佐少主执政,率先支持军事改革国 籍赵国

辅佐过赵国三代王侯,赵国贵臣肥义是个什么样的人?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

——《资治通鉴·第四卷》

读通鉴,有些朋友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些有作为的君王或将相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但我认为,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聊到的肥义,此人就值得我们关注。

肥义曾辅佐过赵肃侯、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可谓赵国的三代辅臣,但在《资治通鉴·第二卷》中,司马光却称肥义为“贵臣”(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在史料中,对臣子的称呼有贤臣、权臣、奸臣、能臣,但称贵臣却极少。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称肥义为贵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肥义是个怎样的人。

在《资治通鉴》中,关于肥义的记述主要有以下几处:

第一处:公元前326年,赵国赵肃侯去世,其子即位为赵武灵王;设置“博闻师”的官职三人,又设左、右司过的官职三人。赵武灵王即位后,先问候先王的贵臣肥义,增加了他的俸禄。

此处记载主要说明赵武灵王厚待肥义。赵武灵王为何要厚待肥义?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肥义是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的贵臣。在赵肃侯去世前,估计把肥义当作类似于顾命大臣,交给赵武灵王;其二、当时赵武灵王刚刚上台, 年纪小(15岁),尚无法亲政,必须倚靠诸位大臣。

而肥义也没有辜负赵肃侯的顾命托付和赵武灵王的厚待,在他与赵成等大臣的主持下,赵国不仅成功解决了“五国会葬”的危及,后来还让赵武灵王顺利亲政。

第二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此处记载发生在胡服骑射变革前夕,赵武灵王与肥义商量推行胡服骑射的事。我们在前文曾提过,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时,遇到了重重阻力。就胡服骑射的问题,赵武灵王首先与之商议的不是自己叔叔公子成,而是肥义,可见肥义在赵武灵王心目的地位和份量。

对于赵武灵王准备推行的胡服骑射,肥义没有像公子成或“国中之人”那样表示异议与反对。肥义为什么没有反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肥义是个有远见的务实的人,并非拘泥于古礼旧俗、顽固不化的卫道士;二、肥义内心表示反对,但由于对赵武灵王的忠心,所以没有表现出来。那么,哪种情况更符合肥义此人呢?由于史料没有进一步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联系肥义后来的表现,我认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关于肥义的第三处记载,在《资治通鉴》第四卷,这是我们要重点聊到的,因为从本处记载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肥义是个怎样的人。

公元前295年,赵主父与齐国、燕国联合灭掉中山国,把中山王迁到肤施居住。赵主父回来后,论功行赏,大赦罪人,设酒庆祝,全国欢宴五天。赵主父把长子赵章封到代,号称安阳君。

安阳君平素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赵何被立为王十分不服,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对肥义说:“公子赵章身强力壮而怀有野心,党羽众多而贪欲极大,田不礼又残忍好杀,十分狂妄,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有了野心,就要轻举妄动,他只看到想获取的利益,看不到带来的危害。一场灾难就在眼前了。你身居要职,权势很大,你将成为动乱的由头,灾祸也将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赵成去处理,免得被祸事牵连。这样不好吗!”

肥义回答说:“当年赵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记录,就是莫大的背弃。俗话说:‘死者复生,生者不愧。’我要维护我的诺言,哪能光顾保全生命!你对我的建议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放弃!”

李兑说:“好,你勉力而为吧!能见到你恐怕只有今年了。”说罢流泪而出。

在此处的记载中,李兑的建议是明哲保身,肥义坚守的是诚信重诺的道德担当。可见李兑是智谋之人,而肥义则是忠信之士。身处乱世,是明哲保身还是勇当重任,肥义与李兑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后世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计个人得失,但求问心无愧。”等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用在肥义身上也挺合适。真正对国家社会有作为的人,大都是不顾个人得失勇于担当的人。

然而,勇于担当不仅需要精神,而且还需要能力。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李兑所料,肥义果然首先死在赵章发动的政变之中。

面对赵章的蠢蠢欲动,李兑几次入见公子赵成,商议防备田不礼。肥义也做了相应的防备,他对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来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的。现在我忧虑此事,已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强盗在身边出入不能不防!从此以后,有人奉主父命来召见赵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将先前往,没有变故,赵王才能去。”信期说:“好。”

因为赵章的蠢蠢欲动,肥义已经担忧得废食难安,但他的防备工作却只是仅次而已。当赵主父封赵章为安阳君 ,提出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郡称王时,也不见肥义反对。诸位注意,这与当初肥义没有反对赵主父胡服骑射何其相似?这很能说明问题,肥义此人在道德上无可挑剔,对赵武灵王的忠诚也几乎到了愚忠的程度,但他个人能力有限。我们假设,如果在赵主父在废长立幼时,或是后来对赵章产生不该有的怜悯之心时,肥义能够明确立场坚决反对,或者在赵章图谋政变之前,肥义能够先下手制服赵章,那么,赵国是否还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公元前295年,赵主父和赵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赵章、田不礼乘机率领门徒作乱,他们假称赵主父的命令召见赵王,肥义先进去,被杀死。高信便与赵王一同抵抗。公子赵成与李兑从国都邯郸赶来,发动四邑的军队入宫镇压叛乱,杀死赵章及田不礼,处死全部党羽。赵武灵王赵主父则是在这场政变中被公子成、李兑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于是,公子赵成担任相国,称为安平君;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当时赵惠文王还年幼,政权都掌握在公子赵成、李兑手中。

肥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揭露赵章的政变图谋,救了赵何一命,在道德上仍然无可指责。但他无力阻止赵章发动政变,则再次说明其个人才能上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肥义是个德高望重却才能不足的人。换句话说,肥义是个道德君子,却称不上能臣。那么,肥义应该称什么臣?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资治通鉴》第一卷中曾把人分四类:德才兼备的圣人、无德无才的愚人、德胜于才的君子和才胜于德的小人。以此对应肥义,肥义显然是君子。但肥义在道德上的愚忠以及在能力上的不足,都够不上称之为贤臣、能臣。

《韩非子·八说》里有一句话,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

“爵尊而官大”对肥义正合适,于是司马光称肥义为“贵臣”。

肥义一生对赵国有什么贡献?战国时期赵国贵臣肥义的生平事迹

贵臣佐政

肥义,赵国大臣,深受赵肃侯赏识器重,被奉为贵臣。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4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立。是时赵国新丧国君,刚继位的赵武灵王年纪尚小,秦、楚、燕、齐、魏趁此时机,各派出精兵万人来参加葬礼,对势局未稳的赵国虎视眈眈。

由于赵武灵王年少,未能亲政,所以每每处理政事都要先过问肥义,肥义的品级和俸禄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力主改革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某日,赵武灵王闲坐,肥义相侍于侧,问:“大王是否在考虑时事变化,权衡兵力使用,思念于赵简子、赵襄子等先祖的光辉事迹,盘算着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

赵武灵王听了这话,回答道:“继承君位而不忘祖先功德,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

“现在,寡人想继承襄子的功业,开发胡、翟地区,但我担心一辈子也没人能理解我的用心。敌人薄弱,我们不必付出太多力量,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可以得到像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建立盖世功勋的人,势必会遭受世俗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怨恨。现在,寡人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射,但这样一来,必会招致国人的非议与指责。”

肥义说:“臣听闻,做起事情犹豫不决就无法成功,行动在即却顾虑重重就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就不要去顾虑天下人的非议。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会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昔日帝舜跳有苗的舞蹈,大禹裸身进入不穿衣的部落,他们并非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发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未发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应该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

赵武灵王说:“我并非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会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辈高兴之事,贤者却会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百姓都讥笑我,北胡与中山国也定会成为我赵国的领土。”

就这样,赵武灵王听从肥义的劝谏,正式开展“胡服骑射”的改革。易服这一举措起初招致了贵族们的反对,赵武灵王恩威并施,终将他们说服。

后来变革顺利进行,赵武灵王也成功收编了楼烦、林胡等部落的军队与土地,并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4年)时成功灭亡了中山国。

再辅少主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次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临朝听政,任肥义为相,让肥义与众大臣共同辅佐赵惠文王。

担忧国事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4年),赵武灵王经过多年攻伐,终于彻底灭掉了中山国。归来后大赦天下,设酒宴五天,并封长子赵章为安阳君,又同时派田不礼辅佐赵章。

赵章平素放纵,弟弟继位让他很是不服,故而存有叛乱之心。李兑曾就此事对肥义进过劝言:“公子章身强力壮,又怀有野心,现在他的党羽众多,贪欲极大,恐怕将有阴谋!田不礼残忍好杀,十分狂妄,这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产生野心,必定轻举妄动,只看到想获取的利益,却看不到将会带来的危害。这一类人互相推动,同入灾祸之门。以我看来,一定不会长久。您身为赵相,责任与权势都很重大,是变乱开始时进攻的重要目标,也是灾祸集中的地方,您必定首当其难。仁慈的人爱护万物,聪明的人在祸难未成前就先做好了准备,要是不仁慈不聪明,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您何不推说有疾,闭门不出,把国政交付给赵成呢?不要成为怨怒的渊薮,不要成为祸害发生的阶梯!”

对此,肥义回答道:“我不能那样做,当年主父把大王托付给我时,曾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心志始终如一,直到你离开世界。’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害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承诺,变节就没有比这更大的。挺身接受庄严的使命,退下来却不能尽力执行,负心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变节负心之臣,为刑不容。谚语说:‘面对死者复生,生者无需感到惭愧。’我的话已说在前头,我既然想尽力执行诺言,又哪里顾及自身生命!再说贞节之臣在祸患来临时显现出节操,忠心之臣在灾难及身时彰示出德行。你对我的建议虽然是一片好心,但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放弃!”李兑听完,只好说:“好吧,那您勉力而为吧!我能见到您的日子,恐怕只有今年了。”李兑说罢,流出了眼泪。此后,李兑多次联系赵成,以商议防备田不礼的事宜。

有一天,肥义对赵王何的近卫军将领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很让人担心。他们二人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为人不像儿子、不像人臣。我听说过,奸臣在朝廷上,是国家的大害;谗臣在宫廷中,是国君的蛀虫。这个人贪婪而野心大,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来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现在我忧虑此事,已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强盗在身边出入不能不防!从此以后,有人奉主父命来召见大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将先前往,没有变故,大王才能去。”信期说:“很好,我能够听到这番话!”

政变遇害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赵章、田不礼乘机率领党徒作乱,他们假称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肥义先行进去,遭叛军杀害。高信便与赵惠文王一同率军抵抗叛军。

赵成和李兑从国都赶到,调集四邑的军队前来抵御这场变乱,杀死了赵章和田不礼,并消灭了相关党羽,安定了王室。赵章被打败后,逃到了赵武灵王那里,赵武灵王开收留了他,赵成和李兑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

赵章死后,赵成和李兑商量说:“我们因赵章之故兵围主父,即使撤兵,也是要被灭族的啊!”于是就继续包围赵武灵王的行宫,并命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人灭族”。等宫里的人全出来了,赵武灵王想出宫却出不来,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雏雀充饥,三个多月后,赵武灵王就这么饿死在了沙丘宫。李兑与赵成在确定赵武灵王已死后,才向诸侯发出讣告。

"轻虑浅谋"出自哪里?轻虑浅谋的故事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黑臀、肥义、小白……先秦时代的人名为什么都这么奇怪?

我们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人名都特别奇怪,即使是国君们也不例外,比如晋成公姬黑臀、齐桓公小白、鲁成公姬黑肱……在我们看来,这些名字起的简直是不知所谓。那究竟为何会是这样的呢?

  公子小白

这就先要来说一说先秦姓氏的含义了。先秦姓氏与今天的不同,姓和氏代表了两种东西,姓是氏族或者部落的标记,代表了一个人的来处。而氏则代表之分支,由于先秦姓的种类比较少,所以在氏族不断扩张过程中,就出现了分支,不同的分支依然沿用相同的姓,但是氏却不同了。

所以说,当时的人对于姓氏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了他们的出身,至于名字,则是为了“名之”,便于跟别人区分。

  姓氏

史书上曾经记载了先秦时人们到底是如何取名字的。两千年前,鲁国国君桓公因为给儿子取名而发愁,为此他询问了一位博学的大夫——申繻,于是申大夫就专门针对齐名的问题发表了一番言论:“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在这其中,信指的就是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也就是说要遵循事实,比如“黑臀”就是屁股比较黑。

义指可以用美好的文字命名,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古今同理。

象指用相似的事物命名,这个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史记》上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孔子

假指的是借事物的名称来取名,比如周平王姬宜臼,就是借用“臼”来取名。

类指的是用与父亲相关的字来取名,鲁桓公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同”,因为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所以说,你看起来非常奇葩的名字,其实是有相应的规则在其中的,只不过规则有些另类罢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