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郭震
别 名:郭元振
国 籍:中国(武周、唐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主要成就:离间吐蕃君臣,使其内乱,巩固凉州防务,拓展疆域
代表作品:《郭元振集》二十卷、《宝剑篇》
官 职: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兵部尚书
爵 位:馆陶县男→代国公
唐朝郭元振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咸亨四年(673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至少到长寿二年(693年)为止,郭元振还在通泉县任上。
后来,武周皇帝武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他治罪,却在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进行传阅,并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离间吐蕃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中原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郭元振上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现在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国家的要地。我么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现在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无理在先。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现在如果不考察他们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远远地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动员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后来,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论钦陵被诛杀,其弟赞婆率部降周。武则天闻讯后,命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前往迎接。
治理凉州
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被封为主客郎中。
长安元年(701年),郭元振升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当时,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凉州军民深以为苦。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郭元振又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此前,凉州地区的谷子每斛高达数千钱,而屯田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郭元振擅长安抚、统治百姓,在凉州任职的五年中,深受当地各族百姓敬仰,并且法令严正,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都护安西
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后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表示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牙帐商议军事事宜。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乌质勒会谈。大雪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被冻死。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闻讯,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非常悲伤,并留下帮助料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诚意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不久,朝廷任命郭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景龙二年(708年),娑葛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多次发生冲突。阙啜忠节由于兵少将微,逐渐不敌。郭元振遂奏请将阙啜忠节召入京师宿卫,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一带。阙啜忠节率部东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与唐朝西域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劝他不要入朝,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讷,联合安西军与吐蕃军共击娑葛,并求册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抚突厥十姓人马,这样既能报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对部落的控制,胜于入朝受制于人。阙啜忠节深以为然,便率军攻陷于阗坎城,并遣使厚贿宗楚客、纪处讷。
郭元振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上疏,极力劝阻,并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如果将吐蕃引入西域,会引发安西四镇的危机,同时认为阙啜忠节所求立的阿史那献同阿史那元庆、阿史那斛瑟罗一样,都无过人之才。但是,朝廷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不久,朝廷派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理四镇事务,任命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统领甘州、凉州兵马,联合吐蕃一起进击娑葛。娑葛的使者娑腊此时正在长安,闻讯后立即赶回,通报娑葛。娑葛大怒,发动四路兵马,分别攻打安西、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焉耆、疏勒。
由于娑葛兵势甚盛,郭元振屯兵疏勒,设栅于疏勒赤河(今克孜勒河)河口,不敢出击。娑葛趁阙啜忠节迎接冯嘉宾时,派兵偷袭,生擒阙啜忠节,杀死冯嘉宾。不久,吕守素、牛师奖先后遇害。娑葛乘胜攻陷安西,断绝四镇之路。
宗楚客又奏请以周以悌为安西大都护,征召郭元振入朝,并册封阿史那献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派军进驻焉耆,讨伐娑葛。娑葛写信给郭元振道:“我与汉人本来没有矛盾,只是与阙啜忠节有仇。但是宗尚书接受阙啜忠节的贿赂,毫无道理地想发兵攻破我的部落,并且冯中丞和牛都护相继率军而来,我又岂能坐以待毙!我听说阿史那献也将来到此地,他的到来只会使安西四镇冲突增多,恐怕今后难以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请您看着怎么解决吧。”
郭元振便将娑葛的信呈给唐中宗。宗楚客大怒,奏称郭元振有不臣之心,征他入朝,准备治罪。郭元振派儿子郭鸿走小路将实际情况向唐中宗一一奏明,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不敢返回朝中。不久,周以悌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唐中宗再次任命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下诏赦免娑葛的罪行,并册立为十四姓可汗。
担任宰相
景云元年(710年),宗楚客等人在政变中被杀,唐睿宗继位,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郭元振离任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有的甚至划破脸面、痛哭相送。刚刚行到玉门关,离凉州还有八百里时,凉州百姓就已经准备好壶浆欢迎。
景云二年(711年),郭元振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书。不久,郭元振又改任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同年冬,郭元振与韦安石、张说被罢去相位。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继位,郭元振出任朔方军大总管,修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使戍守军队得以有屯驻之所。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以兵部尚书之职再次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年七月,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郭元振亲自率兵保护太上皇唐睿宗,在中书省宿卫十四夜,因功进封代国公。不久,郭元振兼任御史大夫,出为朔方大总管,防备突厥。
抑郁而终
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举行军演,并亲自擂鼓。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军演。唐玄宗见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刘幽求、张说劝谏道:“郭元振立过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应当予以宽恕。”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不久后,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劳,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受尊号时专门特赦郭元振,起复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开元十年(722年),郭元振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乐于接济
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家中给他送来四十万钱。这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人到他门前请求救济,并称:“我祖宗五代都没有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让我能够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也不问他姓名,就把家中寄来的钱全部给了他,没有丝毫吝惜之色。
牵线得妻
野史记载郭元振年轻时相貌俊美,多才多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女婿,但他有五个女儿,难分高下,不知选谁是好,于是让五女各持丝线,在帐幔前让郭元振任意牵取,牵走的就是许配给他,郭元振牵了一根红线,结果是张嘉贞第三女,郭元振就娶她为妻。后人虽指出此故事不足取信 ,但“牵红线”这一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
大唐郭元振与人夜战,砍下一手,天亮后竟发现是一猪蹄
大唐名将、宰相、代国公郭元振,籍贯魏州贵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大名县。
郭元振本名郭震,元振是他的字,这就跟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名人一样,都是以字行。像屈原、文征明,你如果说屈平、文壁,大概就没几个人知道。
郭元振十八岁中进士,从武则天时代起出仕,到唐玄宗时代时去世,曾历任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兵部尚书等职,爵封代国公,出将入相,可谓劳苦功高。
郭元振守边多年,并无赫赫战功,但是当朝与后人却对他极其推崇。他不但曾两次入朝为相,其后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等也都曾纷纷将其列为功臣上等,使其与凌烟阁功臣同列。
就连北宋之后沿袭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也将郭元振归到了七十二名将之中。
李隆基曾评价郭元振“伟材生代,宏量镇时。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
杜牧则曾这样说道:“郭代公元振,亦进士也,镇凉州仅十五年,北却突厥,西走吐蕃,制地一万里,握兵三十万,武氏剔息不敢移唐社稷。”
他将郭元振与周之齐太公、秦之王翦、汉代韩信、魏国司马懿、吴国周瑜、蜀汉诸葛亮、晋朝羊祜、隋朝杨素、唐代李靖等并列,认为“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他既然甚至认为武则天终不敢移唐社稷,是郭元振震慑之功,那么郭元振之功就不只是安定边疆,辅佐李氏,开创开元盛世那么简单了。
一个无赫赫战功的人为什么会得到当朝以及后人如此推崇呢?这其实正可见世间高明之士甚多。
郭元振守边,向以建设、安抚为长,他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还能深受各族信任、爱戴,即所谓“武纬文经”,他当然是当得起如此厚爱,如此推崇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此之谓也。
一切灾祸都能消灭于萌芽之中,甚至之前,这还何须战,何须医?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将帅,更高明的医者?此类人之所以无智名,无勇功,其实正在于此,而其无智名,无勇功,显示出的也恰恰是最高等的智,和最高等的勇。
此类人也一定是不求名,不求利的高尚之士,此所以张说又曾说郭元振“霜明烈心,玉立贞节。言行忠正,居取简约,饬体杂于皇王,致君期于尧舜。公务之暇,手不释卷,虽子弟人家,未尝见其喜怒。前后上事切谏得失数十条,俱焚其藁草,不以语人,故朝廷莫知也。”
欧阳修也说:“元振虽少雄迈,及贵,居处乃俭约,手不置书,人莫见其喜愠。建宅宣阳里,未尝一至诸院厩。自朝还,对亲欣欣,退就室,俨如也。”
然而郭元振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人,这却才是他最可亲可敬之处。像欧阳修之“虽少雄迈”,及张说之“公少负气纵横,遣意磊落,作尉巴蜀,不修名检”,这其实说的都是他早年的情状。
郭元振早年,其实是一个任侠之类的人物,甚至可说是一个暴徒,他就因为这样,武则天还曾想杀了他。
咸亨四年(673年),十八岁的郭元振中进士之后,曾先在蜀地通泉县任一县尉,但是他并未好好做官。
年轻的郭元振身上颇有侠气,他那时最喜欢交游天下,当然也沾染了任侠的许多不良习气。他当时又是私铸铜钱,又是挖坟掘墓,又是入门抢劫,又是贩卖人口,总之是无恶不作,惹得远近怨声载道。
但是这些钱,他却不是自己花了,他都用来接济四方朋友了。他就因此混的跟后来的宋江一样,一呼百应,聚集千万人不过小菜一碟。
郭元振作为一个进士,一个官员惹得百姓怨声载道已是可杀,这再加上他有如此能量就更加可杀,于是他的事很快通天,就报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随后就命令郭元振入朝觐见,打算趁郭元振入朝的时候杀了他。
一个小小的县尉本来直接下令处死即可,既然武则天对付他还要用这种办法,可见当时年纪轻轻的郭元振会有多么难弄。不这样做的话,那恐怕是要出大事情的。
郭元振当然没有反心,他于是就坦坦然地来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武则天见了郭元振之后竟不杀了。她不但没杀,反而赏识有加,立刻就给郭元振升官进爵,给予了重任。
史称郭元振“少倜傥,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身长七尺,美须髯”,这自是一个美男子,伟丈夫的形象,料想这样一个人好色的武则天见了不能不喜。这再加上二人言谈至夜,武则天对他的学识谈吐“甚奇之”,郭元振献上的一篇旧作《古剑歌》又令武则天拍案叫绝,于是此二人的缘分到此也就结成了。
郭元振从此就奔上更高仕途,建功立业去了,人也性情大变,可见武则天不只是慧眼识珠,更善于调教。郭元振当年的行径与变化跟汉武帝时著名的大侠郭解其实差不多,只可惜变好了的郭解却终究被汉武帝杀了,而郭元振却终于能够功成名就,功德圆满。
郭元振既然曾经是这样一个人,于是关于他的传说就很多,而他行侠仗义的一个诡异故事于是也就不妨出现在《唐传奇》中了。
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这是人们的一种寄托,但是这故事同时也道出了另一种可怕的现实。
故事中的事发生在开元年间,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开元年间的郭元振早已不再是学生,而是唐玄宗的宰相。他求学其实是在咸亨年纪。
郭元振十六岁时曾经在太学读书,他那时候就显示出了他特有的慷慨和侠气。
郭元振当时与薛稷、赵彦昭为同学,那天郭元振刚刚收到家中寄来的四十万钱,忽然就有一个披麻戴孝的人来扣门求助。那人说他家祖宗五代都没有下葬,求郭元振接济他一下,结果郭元振立刻就很仗义地把那四十万钱全部都给了此人。他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问一下,真正是唐朝的活雷锋。
这事来的似乎很蹊跷,而且也不至于要把所有的钱都给人,因此薛稷和赵彦昭当时都曾讥笑郭元振,但是郭元振却道,有什么可笑的,他家有大事,自然要帮他。
郭元振后来应召入朝,因无官邸,借住在朋友家里,此时忽然有人给他送来骡马二十余匹,帛三千匹,扭头即走。郭元振自此才有钱置办宅院,安顿家人。
郭元振疑心送礼的人就是先前求助的人,所以才会收下。他助人时不问姓名,人家助他时也不留姓名,他们给人时都很慷慨,接受时也都很慷慨,可见都是那种廓落之士。所不同的却是郭元振有难必救,不问亲疏,而此人却是报恩。
郭元振十六岁那年却没有中榜,于是他就收拾起东西打道回府了。且说郭元振那日从晋州行至汾州,天已经大黑,又迷了路,于是他就只好先找一个地方住宿。
郭元振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房子,却见是一所高门大院。他走进去一看,里面竟灯烛辉煌,酒席排列,像是办婚事的样子。
里面像办婚事的样子,可是却空无一人,寂静无声,郭元振很是奇怪。但是此人胆大,他只管就走了进去。
他进去后才听到一个女孩在哭,于是就找过去问了一下。原来这地方有一个很神道的什么乌将军,他是每年都要跟这里的人要一个处女成婚的,不然他就会给人降祸。这个女孩现在做的就是祭祀品,或者说是牺牲品。
女孩向郭元振求救,郭元振也早已火了,他说我若不救你,就有愧于大丈夫之称。大不了陪你一起死,总之不能让你被那色魔残害。
郭元振等到二更,乌将军带着他的人马果然就来了,他们二个人起先还好好说话,甚至还要一起吃酒,可是郭元振趁着人家乌将军不注意,一挥刀就把他的手砍下来了。
乌将军吃痛之下,又因为郭元振命相不凡,不可相斗,于是带着手下扭头就跑,郭元振这之后才把藏起来的女孩请了出来。
这当然是很美丽的一个女孩哦,而且还必须要求嫁给他。但是郭元振不要。他当然不能要,要了就有违侠德,算不得真正的侠了。这不符合侠的定义。
天色渐亮,郭元振和女孩忽然看到乌将军那只手居然竟是一个猪蹄,不禁惊而且笑。这时候女孩的父亲和乡亲们也都来了,他们抬着棺材,打算给女孩收尸。
可是女孩好好的呢,而且乌将军还被郭元振砍下一只猪蹄。这本来是好事嘛,可是谁知道女孩的父亲和乡亲们都火了,都要跟郭元振拼命。他们说,这里正因为每年供奉乌将军,才没有灾祸,现在因为你残害神灵,我们这里就要遭殃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放过你。
乡亲们要把郭元振捆起来送官,郭元振道,神难道会有猪蹄吗?苍天怎么会用淫荡邪恶的兽类作神?你们被害多年,焉知现在不是惊动了上天,特意派我来除去此害?你们应该听从我,一起去杀妖才对,你们难道愿意自己的孩子总被妖畜残害?乡亲们就这样才终于全被点醒,召集起所有的人,一起去杀了乌将军。
那还真是一头大猪呢!不知道跟猪八戒有没有什么关系。
你以为做好事就那么简单吗?人们在畏惧之下,甚至可能把除害之人当做敌人来处置的,这却不只是神怪小说才会出现的事情。
好在结果还是不错,猪妖除了,郭元振后来也终于肯把那女孩纳为侧室。这个女孩据说还为郭元振生了好几个儿子呢,他们后来都挺有出息。
有那样一个做宰相的爹能没出息吗?
贪官污吏郭元振为何被武则天选为一国宰相?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早年十八岁中了进士,任四川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一些不法勾当,甚至买卖人口,私铸钱币。当朝女皇武则天知道这事后,就把郭元振召到京城,打算处死他。然而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发现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他一些官职当。万岁通天元年,郭元振向武则天建议,并成功离间了吐蕃君臣之间的关系,导致吐蕃内乱,吐蕃大将论钦陵被杀,论钦陵的弟弟率其全部,归附大唐。
久视、长安年间,吐蕃又多次出兵扰乱大唐边境,郭元振因参战有功,被提拔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面对突厥和吐蕃的侵扰,郭元振修筑了和戎城,设立了白亭军,控制了陇右一代的交通要道,把唐朝在西北的版图扩展了一千多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吐蕃和突厥族的侵扰。同时在凉州边境推行了屯田制,极大程度上维护了该地区的安定和发展。景龙年间,阙啜忠节和娑葛发生矛盾,朝廷企图利用阙啜忠节的势力,联合大唐在西北的安西军一起攻打娑葛。郭元振得知此事后,赶紧向朝廷上表,认为如果引吐蕃进入西北地区,可能存在着对安西四镇的威胁。然而,朝廷对他的建议没有理睬,这反而得罪了当朝的宰相宗楚客。宗楚客认为他维护娑葛,是有不臣之心,打算将他置于死地。郭元振派他的儿子连夜赶往京城,向皇帝陈述事由,这才逃过了一劫。
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调他入京担任官职。第二年,他在同中书门下省出任宰相,同时出任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兵部尚书。同一年,被罢相。两年后,再次出任宰相。随着中唐时期宫廷形势的风起云涌,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异党,郭元振亲自率兵保护唐睿宗,支持玄宗登基,因功进封为代国公。同年十月,唐玄宗在骊山讲武,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让唐玄宗感到很扫兴,打算把他处死,幸亏许多大臣的劝谏,玄宗才免了他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不久之后,他重新被起用,但在赴任的途中忧郁而死。
郭元振是唐代著名的大将和宰相,名震,字元振。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十八岁的时候,郭元振中进士,任职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些违法的勾当,和强盗无异。当地人十分痛恨他。当时的女皇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把他处死,处死前,和他来了一次交谈。在交谈过程中,发现他才华横溢,变任命他为参军。之后,他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多年镇守边陲,虽然没有赫赫的战功,但他以建设、安抚见长。孙子曰:善战者,无赫赫之名。他总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安抚突厥、吐蕃等族,为维护大唐江山的繁荣未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任期间,把唐朝的版图,向北拓展了一万余里。大诗人杜牧称他手握重兵,对李唐王室忠心耿耿。对掣肘武则天篡位起到了一定作用。并把他和周朝的姜子牙,秦朝的王翦,两汉的韩信等人相提并论。他认为,这样的人,出的计策,都有长远之计,可以攘外安内。
郭元振是一个有着大智大勇的人物。在他任安西大都护的时候,一次和突厥施首领谈判两国通和的事情。不知为何,两人谈判的地方在雪地上。郭元振倒是没什么事,硬是把突厥的首领乌质勒给冻死了。时候,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害死了他的父亲,要为乌质勒报仇。唐军得到消息,有人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说:我们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能逃去哪里?何况我们真诚相待,没什么可以害怕的。第二天,他就素衣前往吊唁,娑葛根本想不到他会来,一下子就被他的气势镇住了。此事之后,突厥和大唐就这样谈和成功了。在他的当世,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都相继对他有过褒奖。唐大历十四年,郭元振的画像被列入凌烟阁之内,和唐朝的开国功臣李孝恭、尉迟敬德等人同列在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