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兵败子午谷

中文名:高迎祥

别名:高如岳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安塞

闯王高迎祥为何死活逃不出孙传庭的手心?看一下子午谷的地图你就知道了

《三国演义》中曾有一个“子午谷奇谋”,说的是蜀汉想要北伐,大将魏延请求自带一支兵马出其不意杀到长安城下,占领长安。如果此计能够成功,不但魏延将立下不世之功,而且曹魏的西面半壁江山都将难保。当然,这个计策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会全军覆没。所以诸葛亮最终拒绝了这个建议。

到了明末,上演了一出真正的子午谷大战。大战的主角一方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顶头上司,高迎祥活着的时候,李自成的外号是闯将;另一方是明末名将孙传庭,在明末的官场上,孙传庭是一个奇人,忠诚而又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他来到陕西才四个月,就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秦兵。

崇祯九年(1636),闯王高迎祥也想绕道汉中穿过子午谷,一举拿下西安占领陕西。高迎祥是陕西人,估计对于这条子午谷非常熟悉,他以为别人肯定不会想到他会从这里通过。

子午谷是一条小路,非常狭窄,周围两边全是高山。当时又是七月天气,天降大雨,道路难走。几百里的山路,高迎祥的五万大军走了十多天,终于到达黑水峪,只要通过这里,前方就是一马平川。

但是,高迎祥万万没想到的是,孙传庭算准了农民军会走这条路,已经在这里埋伏了半个月,两万多秦兵养精蓄锐,只等一战。

而高迎祥的五万大军已经疲劳行军十多天,人困马乏。虽然高迎祥大军仍然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闯王带领手下拼死一博,数次冲出重围,但最终仍然被追上。因为子午谷道路狭窄又泥泞,突出重围也跑不远,立马就被追上。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闯王的五万大军彻底崩溃。高迎祥负伤后与几个亲信将领一起在一个山洞里被俘。随后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高迎祥死后,其部众归附了李自成,闯王的称号也归了李自成。从此,新一代闯王李自成开始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孙传庭是一个牛人,此次子午谷大战消灭了闯王高迎祥的势力,堪称明朝末年对农民军作战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而崇祯如果能够信任孙传庭的话,估计明朝不会突然被李自成大军灭亡。

而此战也告诉所有人,“子午谷奇谋”虽然是好计策,却很难成功。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走子午谷被活捉,最后凌迟而死

在明朝末年,天灾不断,人祸更甚,因此,北方群雄并起,狼烟遍地,而后天下闻名的李自成、张献忠就在此。而闯王李自成更是名满天下,在1644年打进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而李自成霸占陈圆圆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后来直接就消失了,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但是,你知道么,李自成那是第二代闯王,第一代闯王那可是李自成的舅舅,叫做高迎祥,这位就比较惨了,被凌迟了1560刀而死。高迎祥出生于陕北,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在1628年,当时的陕西天灾不断,灾荒连年,搞得民不聊生,易子而食。

而此时大明王朝早已经烂到了根子,不但没有及时的救灾,反而贪污横行。使得民怨沸腾,很快就发展为暴动。而高迎祥曾因生活所迫,贩卖过马匹,因此,善于骑射,而且作战十分的勇猛,总是身先士卒。因此,威望日高,逐步成为起义军的领导。在1630年11月,高迎祥与其他起义军,共计36营兵马在山西汇合。

而鉴于以前起义军都是各自为战,被官军打的够呛,因此,36营共同推举高迎祥为首领,称为“闯王”,这也是第一代闯王。从此,在高迎祥领导下,起义军接连取得重大的胜利。在1632年,高迎祥攻克山西大宁、泽州、寿阳、整个山西为之震动。在1633年进入太行,将山西巡抚左良玉彻底击溃。而且直接进入河南,攻取怀庆、彰德,整个中原大乱。

而在1635年,崇祯派洪承畴与朱大典帅军入河南剿匪,农民军损失惨重。而高迎祥被迫分兵进击,兵分四路。而高迎祥率主力东进,破霍丘,攻寿州,入颍州,乘胜径取风阳,这可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朱元璋的老家,那也是天子气所在。为了破坏大明的龙脉,高迎祥焚烧朱元璋皇陵,杀了留守朱相国,斩了指挥袁瑞征、吕承荫等。

在北京的崇祯闻报,素服避殿,哭告祖庙,到此为止,达到了高迎祥的巅峰。而崇祯为了剿灭高迎祥,立刻大军南下,而且派出了孙传庭,任陕西巡抚,开始剿灭农民军。而这位孙传庭就是高迎祥的克星。孙传庭到任之后,重新组建军队,在陕西榆林招募乡勇,组建了秦军。

这只军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开赴战场,却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成为明末与关宁铁骑等齐名的精锐部队。而且孙传庭下决心稳定陕西局势,恢复生产。而当此时,高迎祥企图通过三国时期的子午谷,偷袭西安,出其不意占据陕西。

其亲率大军走子午谷小道,走了15天,当精疲力尽走到子午谷口的时候,却被孙传庭的2万军队的埋伏。最后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高迎祥军队全军覆没,而高迎祥被俘虏。直接被押送到京城,崇祯为了报仇雪恨,直接下令,将高迎祥直接凌迟处死,而且凌迟的刀数,达到1560刀,死的极其凄惨。

而值得关注的是,此战使得李自成、张献忠等仅仅带少数起义军逃入深山,而正在孙传庭企图将其一网打尽的时候,崇祯却突然下令,让孙传庭火速增援京师,使得给了李自成、张献忠喘息之机,李自成逃出山里,收拢部众,再次死灰复燃,最后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首任闯王高迎祥的终结者、陪伴崇祯皇帝走到最后的骁将

  不久之前,我跟随单位同事一起前往山西。车行至雁门关,听说此地现在只剩五户人家,村支书全年的工资只有一百五十快。我仰望巍巍雄关,不禁感叹:在冷兵器时代,要拿下这样一座陡峭的关卡,需要多少的勇气、智慧和鲜血啊!于是明白,史书中关于名将的记载,来源于实实在在、一刀一枪的砍杀。其中的艰苦卓绝,哪是一句骁武善战所能概括的了?

晚明时的雁门,不似今天这般孤寂。因为这个边塞重地,出了一位杰出的儒将。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带兵以长于谋略著称,并亲手将跟明朝捣乱的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带到崇祯面前磔死;这个人死去之后,获得了一句至高无上的评价:此人死则明亡之日不远!我想,一个读书人、一个率军于乱世的将领,能获得这样的评价,真是不枉此生。这个人就是孙传庭,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他出生的确切位置在雁门。

晚明是一个很奇异很有个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很多杰出的军事天才都是文科进士出身,然而他们的治军才能和狠勇双绝的个性,丝毫不比任何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逊色。相反,他们平时温软如玉的态度,和对待敌人的心狠手辣形成的鲜明对比,成就了他们一生的传奇。白面书生卢象升是一个例子,孙传庭更是一个榜样!

孙传庭,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字伯雅,个人认为这个字,比较别致、比较小资。万历四十七年,二十六岁的孙传庭举进士。天启年间,由商丘知县调任吏部主事,时魏忠贤乱政,血气方刚的孙传庭辞官,回乡隐居,悄无声息。胸中理想的实现,似乎遥遥无期。

崇祯元年,孙传庭最鄙视的魏忠贤伏诛,高迎祥开始纵横陕北,赋闲在家的孙传庭没有动静。

崇祯五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攻入山西,孙传庭依然在老家里蹲着。

崇祯八年,民军势力已发展至河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趁势东进,破霍丘、攻寿州、入颍州,杀知州尹梦龙、州判赵士宽、尚书张鹤鸣。得胜后的民军,攻占风阳.焚烧皇陵,把皇帝的祖坟给刨了,杀留守朱相国,斩指挥袁瑞征、吕承荫、知府颜答暄、推官万文英等,尽放囚犯百余人。一时间,中原大乱。

几个月之后,孙传庭结束了自己的蜗居生涯,出任验封郎中,后又越级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再擢为右佥都御史。

我们不得不相信,在孙传庭蛰伏的数年中,他一直在做着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准备,因为一个没有准备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在后来有如此卓越的表现!

虽然孙大人的字很小资很矫情,但折腾起民军来,却是一点不小资,反而很彪悍。具体表现如下:崇祯九年三月,孙大人巡抚陕西,击毙横行商洛的民军首领整齐王。之后,他立刻投入到追剿高迎祥的战斗中,四个月之后,生擒首任闯王高迎祥!并把高闯王带到京城的皇帝面前,剐了。个人觉得,孙传庭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就是这次生擒高迎祥!他不仅沉重打击了民军,还活捉他们的领袖,要知道,打死和活捉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击毙高闯王固然是功劳一件,然而活捉高闯王并将其带到京师磔死,更具有侮辱瓦解民军的意义,所以孙巡抚才会冒着被人劫囚车的风险,将高迎祥槛送京师。

让人称奇的是,孙传庭主持陕西军务期间,不仅自己打仗,还自己募兵、自己筹饷。原因很简单:人,朝廷派不出来;钱,朝廷没有。所以,孙传庭在不自觉中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后勤补给、募兵训练,全部实现自给自足。古往今来,百战名将,善战如孙传庭者,不在少数;然如孙传庭之全才,打仗、后勤、筹饷事事精通,样样干得漂亮,而且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实不多见。君不见,霍去病奔袭千里、诛杀匈奴,如果没有朝廷上下憋足劲,在后勤上予以保障,他能行吗?而干人事出身的孙传庭,就任陕西巡抚时,一无精兵,二无后勤,崇祯给的军饷只够维持几个月,他却能在到达陕西之后,如猛虎下山,焕发出卓越的军事战斗能力。而在此之前,孙传庭从未带过兵,最多也就是纸上谈兵。所以,看到此文的朋友,请相信,一时工作上的失意不要紧,也许是你真的不擅长现在的职业。正如我们都有缺点一样,每个人也都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发现?发现之后,又怎样去发掘。

上次的山西之行,听当地人说,晋省自古英雄辈出,人杰地灵。其他英雄豪杰权且不论,雁门得出一孙传庭,就使我相信此言不虚。能不能成为英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崇祯皇帝就拥有不少这样的英雄。单凭这一点,他就比南宋的孝宗皇帝幸运多了,因为他不仅遇见了英雄,更得到这些英雄的效忠,比如孙传庭、卢象升;再比如孙承宗、杨嗣昌。和崇祯一样,南宋孝宗皇帝也是个很有抱负很不认命的男人,一直希望能够北伐。然而终无良将,有心无力。如果他有一位像卢象升或是孙传庭这样的猛人,就算不能如岳飞所愿,直捣黄龙,时不时恶心一下金国人总是能够实现的。所以我觉得,崇祯还是幸运的。在他统治的年代,在大厦将倾的危机时刻,依然有这么多人,谱写了这么多的传奇。君王如此,将军如此,虽死犹生!

被孙传庭剐掉的高迎祥,有文字形容其为不屈就义,我觉得实在牵强,因为无论他屈不屈,他都活不成。魏公公、袁督师都被干掉了,你高迎祥算个鸟?所以不屈就义是个不靠谱的形容。

活捉高闯王之后的孙巡抚,并没有骄傲自满,相反再接再厉,渴望随时再创佳绩。崇祯十一年,那是一个春天,孙传庭与洪承畴合力追剿李自成,消灭其主力。李自成与刘宗敏等十八人钻入商洛的深山老林啃树皮去了。至此,孙传庭完成了从一介书生和不满魏忠贤的愤青到民军终结者的蜕变。

李自成被打残了,那边女真人又来叩关。洪承畴改任蓟辽总督,孙传庭改任保定总督。本来孙传庭可以在新的职位上,续写传奇,但恰在此时,孙传庭的耳朵失聪了,继而请辞。杨嗣昌弹劾他假借生病,作要挟之实。崇祯一激动,将孙传庭下狱。由此看来投靠个脾气好点的老板绝对是必要的。

但不久孙传庭就出狱了,原因比较单纯:卢象升死了,就剩下有限几个能打的了,与其让他在监狱里浪费国家粮食,不如干仗去,也好物尽其用。

崇祯十二年春,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他想将御敌方略面陈皇帝,以换取皇帝的支持和信任。但为杨嗣昌阻挠,未能实现。或许是急火攻心,或许是气愤难平,孙总督再次变成了聋子——他自己说的,皇帝不信。毫无意外,杨嗣昌再次上书弹劾他托疾,真是没有新意。崇祯生气了,贬职为民,后来崇祯想想还是不解气,又把他抓起来。这次刑期比较长,三年!

三年之后,杨嗣昌大学士死了,耳朵不好的孙总督复出!或许连孙传庭本人都没有注意,那些为崇祯保驾护航的善战之将,只有他,几乎陪崇祯走到了最后。

从崇祯十五年开始,孙传庭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不顾耳疾,日夜督军于关中。时李自成三攻中原重镇开封,监军御史苏京催促孙传庭出战。孙总督给皇帝上书,说新募之兵,需假以时日才能出战。皇帝不听,这也正常,他似乎从没听过别人的,所以孙总督不必沮丧。无奈,孙传庭只好出战。当他率军到达潼关时,开封已经失陷。在开封以西,孙传庭与李自成遭遇,孙传庭不愧为民军终结者,这一战,他大败李自成。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与个人的才能和意志无关。这在现代,叫做不可抗力。孙总督就遇到了不可抗力——天降大雨,粮草遂被切断。士兵只能摘没成熟的柿子充饥,加上寒冬将至,又冷又饿,故而战败,史称“柿园之役”。

柿园之役失败后,退守陕西是孙传庭唯一的选择。他的计划是死守潼关,保障京师安全。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如果他这个计划付诸实施,李自成能不能攻进北京,还真是不一定的事。

然而孤独的孙传庭却面临和卢象升当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气势汹涌的言官。纵使他殚精竭虑,也难度满朝悠悠之口。十几年前,袁崇焕那句“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的感叹再次得到印证。

崇祯十六年五月,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水军也悉数归他节制。这位万历四十七年才中进士的人事专员,经过二十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和挣扎,成为明王朝事实上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与此同时,朝野上下,催促他出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的孙传庭重新恢复了平静,相信他已经预见自己的结局。他郑重地和妻子张氏告别,朝已占据襄阳的老冤家李自成进攻。这一次,他已无法活捉李自成。他能做的,只是把忠诚进行到底。

崇祯十六年八月,孙传庭率白广恩、高杰出潼关。

九月,于汝州战败。

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

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

十月中旬,李自成攻克西安。孙夫人张氏投井自杀。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如果孙传庭地下有知,理应含笑九泉。

值得一提的是,孙传庭除了正式夫人张氏,还有三个妾,生活中的孙总督,很可能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或许他也有与风尘女子把酒吟诗的风流一面,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小时候被告知的历史,充斥着高大全的形象,那是神,不是人。长大之后的我,除了喜欢探究历史的本来面目之外,还喜欢了解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点滴。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眼神,也能帮助我们还原和理解心目中的英雄。一个人,再英武绝伦、才华横溢,也只有在被赋予凡人种种优点和缺点之后,才更加真实、可爱。

最后要交代的是,孙传庭死后六个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崇祯很偏执、很敏感,也很急躁,他冤杀了很多人,但对于自己,他也同样苛刻。他选择了自尽,他和为自己效命的将军们一样,以一个男人的方式死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