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华太师
别 名:华察
出生地:无锡
职 业:古代官员
主要成就:官至侍读学士
字:子潜
号:鸿山
到了明朝华察被编入三笑之中 成了华太师
无锡华氏历史久远,为江南望族。至明代,华察被编入《三笑》之中,成了华太师。《三笑》终究是戏说,真实的华察却是一名为地方谋利、被乡间崇敬的乡贤。弘治十年( 1497年),华察出生在无锡荡口。嘉靖元年(1522年),华察中举,在次年的会式中不第,返回无锡继续学业。此时朝廷之中爆发“大礼议”之争,牵连士人无数,华察在乡埋头读书,不问外事。“大礼议”之争中,华察的同乡好友顾可久多次死谏,被廷杖,传誉朝野。至嘉靖五年,华察科举突破,举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王阳明弟子王龙溪、钱德洪也一起入选翰林院,此间华察受阳明学影响,形成了他“古澹清逸”的文风。在翰林学习三年后,华察以户部主事身份,到江淮一带征税,因为尽心经理财赋,华察得罪了某权贵,以病请假。次年病愈后出任兵部主事,此后仕途较顺,接连升迁。
嘉靖十六年,华察担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有”太史公”之称,民间讹传他为“太师”,估计这便是日后华察“华太师”形象的由来。不过唐伯虎年长华察27岁,他在嘉靖二年去世时,华察尚未登科,何来”华太师”?至于唐伯虎卖身入华府追求秋香,不过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罢了。嘉靖十八年,华察奉命出使朝鲜。出使期间,华察与朝鲜士人结下深厚友情,所唱和诗歌,被朝鲜国王收入《皇华集》中。华察的才华让朝鲜名士敬重,17年后,华察的侄儿华重庆被倭寇挟持,路过朝鲜时出逃。当朝鲜人知道他是华察侄儿后,热情款待,护送回国。此番出使朝鲜,华察虽名扬海外,却生出隐退之心。回国后辞官返回无锡,修建”嘉遁园”,准备隐居。三年之后,经父亲劝导,华察方再次出仕。
嘉靖二十二年,华察主持应天乡试时,录取者多为当时名士,如王世贞、徐学谟、王叔杲等人。嘉靖二十三年,华察为与门生茅璜同考会试,所录取李攀龙、皇甫濂、吴情、冯有年等人,均为当世大名士。华察因广收名士遭来他人嫉恨,在嘉靖帝面前中伤于他。据云此科状元,本是无锡胡埭人吴情,嘉靖帝看了道:”堂堂状元,岂能无情?”此时恰好天空响雷,就将浙江临海人秦鸣雷取为第一名,吴情则被降为第三名。嘉靖二十四年,华察因在朝堂之中屡被暗算,辞职返乡,此后再未出仕。回到故乡后,华察隐居三十多年,侍奉父母,编修族谱,主持地方上的各类公益事业。华察为官清廉,不过他祖上是江南望族,家底丰厚,给他留有一万多亩良田,自然生活无忧。华察返乡之后,看到地方上民众清贫,在征得父亲华谨同意后,将一万多亩良田,分出一半给贫困佃户,并烧毁租约。
嘉靖二十五年,华察家中遭遇盗贼。据王世贞《华公寿藏记》载,当夜有贼盗百人破门]闯入,四处搜掠钱财。华察逃出后,遥遥对盗贼道:”你们要的是钱财而已,不要惊了吾父。”返身将家中存放钱财的房间钥匙投了过去,群盗大喜,尽取钱财,欢呼而去。事后华察反而安慰父亲,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且儿在,何虞财乎”?华察隐居在家,请了名师教育三个儿子。三子都聪慧过人,并非《三笑》中的纨绔形象,三个儿子又以幼子华叔阳最为聪明。华叔阳是华察辞职返乡后,在53岁时所生,华老先生对这个儿子爱若性命。华叔阳有一年患上了水痘,怎么医治也没有效果。华察到庙中烧香求保佑后,华叔奇迹般地康复。此后华察深信佛学,不时打坐修行,同时热衷于慈善。
嘉靖三十二年冬,倭寇在江南作乱。新任无锡县令王其勤与正在地方上催收粮税的官员翁大立、监察御史孙慎一起拜会华察,向他请教如何应对。华察给出的对策是, 立刻修筑无锡县城。多年承平之后,无锡县城早已残破,无法起到防御作用。为了修城,华察率先捐出500两银子,侄儿华承业也捐出300两响应。有华家带头,地方人士纷纷解囊。次年工程启动之后,无锡民众纷纷参与,历时两个月修筑完工。利用修筑城墙, 抗击倭寇的机会,华察争取到了王其勤、翁大立、孙慎的支持,在地方上倡议丈量田亩。无锡的富户隐瞒田亩,穷人被额外加征的现象严重。经华察倡议,组织了丈量队伍,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查出漏税田16万多亩,免去额外多征的粮七千多石。华察丈田的行动,损害了地方豪族的利益,富豪们一直伺机进行报复。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蹂躏江南。四月间,倭寇抵达无锡,在四乡掠夺。知县王其勤募集乡勇数百人,号“义兵”。五月初八凌晨,城内义兵搭乘小舟,出城与倭寇交战。倭寇中有头领冲杀过来,被守军用手铳击中头部身亡。一番混战后,无锡守兵退入城内,靠着城墙进行防御。倭寇头目被击毙,又无法攻下城池,遂解围而去。是役无锡有36人战死,被封为义士祭祀。战后华察查看城墙,写诗称赞守城官民,同时指责一些吝惜钱财,不肯捐资修城墙者,"嗤彼守财奴,如何惜所捐。”
此年华察提出,要在华氏家族中创办“义田”,用义田的收入帮助本族贫困子弟读书。义田创设的方法是,族中为家族出过大力者每百亩捐3亩,出幼微小者每百亩捐5亩,华察自己捐出了800亩田。华察世代居住在荡口,此地偏僻,至晚年他决定迁居隆亭,此处水陆方便,出行便利。在隆亭,华察修建了新宅。嘉靖三十六年,华察兴高采烈地准备乔迁新居写诗云:”行看前山,卧对溪边竹。”此时突生变故,有人告发他”心谋不轨,私造龙庭”,因为隆亭与龙庭谐音,所以招惹出了这场是非。华察为了避讳,将隆亭改名为东亭,即今日无锡东亭。据载,华察给了地方上农人每人一匹布,嘱咐乡人,如果遇到有陌生人问起“隆亭”,则回答“有东亭无隆亭”。华察平日行善,惠及乡里,此番有难,地方上民众自然相助,使华察得以平安过关。迁居东亭后,华察捐资整修了华氏祖祠堂及祖墓,重修了惠山华孝子祠。曾祖华祯出粮赈济灾民,叔祖父华理常年施行善举,族兄华云捐田给义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华察修撰了《华氏先贤像记》,请王世贞作序,缅怀先贤, 寄望子孙继承施行善举,造福地方的传统。
万历三十四年,官方同意在三公祠左侧修建了华察祠堂,俗称"东祠堂”,后来华氏后裔将其改名为忠祐庙,又在东亭故宅东建祠堂祭祀华察。至清代,华察被无锡地方官列为乡贤祭祀, 后世的华氏子弟,继承了华察的慈善精神,从事于地方上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无锡华氏义庄也不断得到充实,帮助本族贫寒之家渡过难关,为本族贫赛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华氏义庄一直经营到了近代,号称”江南第一义庄”。华察因《三笑》中的华太师而闻名,当然这只是戏说。 真实的华察, 告别官场,返回乡里之后,热衷于各类地方事业。他笃信佛教,相信善恶有报,曾将大量田地无偿赠送给乡人。他主持丈量田亩,减轻农民负担。他的小儿子十八岁时就考中进士,他再捐出良田,建立义庄,以为儿子积累功德。华察的积善之举,使无锡华氏家族,在此后几百年间内成为江南望族,历代行善。
你知道华太师家族是什么样的吗 他可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
在工商业孕育发展的过程中,无锡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从弃政从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的范蠡,到善于经营、“日日金银用斗量”的明朝无锡三巨室安国、邹望、华麟祥,他们不仅致富有道,而且不断传承着“积著之理”。本期给诸位介绍的是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的华麟祥,以及他身后有着悠久历史的华氏家族。
无锡华氏
华麟祥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只要一说起来“华太师”,相信大家都会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小编我就不卖关子了,其实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为秋香而“卖身”所进的华府其原型就是华麟祥所在的华家,“三笑姻缘”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开始的。当然,这只是一段美好的故事,事实上秋香可要比唐寅大了40岁呢!而“华太师”的原型就是华氏家族里华察,因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所以尊称他为“华太师”。其实,华察比唐伯虎小27岁,华察在朝为官的时候,唐伯虎便已年逾花甲。
回归主题,华氏在无锡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无锡第一望族。华姓,最早源于子姓(商朝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所以商族是以殷和子为姓氏的),是商朝商王成汤的后裔。东汉末年,华氏族人为避祸乱迁至江南。到了北宋时期,几经曲折定居于梅里乡的隆亭(今无锡东亭)一带,后又迁至荡口。此后华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辈出。单单明清两朝,从无锡华氏走出来的进士就有三十七位。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首推华氏。”
虽然华氏家族中很多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但华麟祥屡试科举不第,于是他果断放弃了仕途选择在家经营产业,正因为这样人生道路的选择,他才成为无锡著名富室,而不是众多进士中的一位。
弃仕从商
华麟祥(1463-1562),字时祯,号海月居士,邑诸生(县里的秀才)。世居无锡南门外南下塘铁树岸(现名铁树桥)。南下塘始于宋代的古驿道,铁树岸是连通古运河的幽深小巷。1463年华麟祥出生在这里,其父华栋,字良用,号坦庵,邑贡生(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最高教育机关学习的人)。当时有一朝廷宦官,人叫秦显官。在华栋的祖屋旁建庄园,明目张胆侵占了华栋家五尺地,但他迫于官势,敢怒不敢言,一直忍声叹气。
过了很多年以后,秦显官去世,庄废弃,由秦显官管家龚釜居住。这时,华栋己60多岁,憋在肚里的那股冤气,终于控制不住了,诉诸官府,状告龚釜,要求归还五尺祖地。因华栋有理有据,终于胜诉,夺回了五尺地。
华栋立即立碑为记,在此建造住宅。挖地基时,发现了110只铁瓮,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原来是秦家庄园的镇宅之金,可惜名为管家的龚釜并不知此事。华栋逝世后,次子华麟祥虽是邑诸生,但屡试不中,便放弃仕途,用这些金银财宝,潜心经营田地与商贸,没几年便富甲全乡。与胶山安国、新安邹望三人均列入全国富豪榜行列。
华祥麟是个秀才,原先并不经商。为了糊口,他离开无锡到镇江设馆授徒,只是一个普通教书先生而已。但他头脑灵活,又不甘心以平凡教书生涯终老,总想着改变自己命运。他发现镇江不出产红菱,而无锡是水乡,河网纵横,盛产优质菱角,就命馆僮到无锡自家住地菰渎一带收购红菱,运到镇江出售,六七天一个来回,盈利达10倍之多。华祥麟由教师摇身一变成为“红菱大王”,为规模经商赢得了第一桶金。
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东西南北两大水运线路交叉点,水运是古代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犹如现在的高速公路,故镇江百货云集,商业繁荣,经济发达,至清代还享有“银马头”之誉。华祥麟有了经商资金,就在镇江商界大展身手,以“人弃我取,积久无用者,方收置”为经营准则,大获成功,成为巨富。他的儿子华云仗着父亲的财富,几乎做了所有江南才子的“金主”,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经常跑去跟他借钱,就连号称明朝一哥的王阳明也去过几次。
华麟祥念念不忘父恩,华栋卒,华麟祥将父葬于九里泾杨名阡,并为自己预置寿穴于华栋墓之前侧,请吴中才子文徵明撰写阡碑置于墓道旁,碑文519字,因华栋既无功名,也无文名,更无建树,发了横财是不能写的。而自己所具行状甚简,因而碑文无话可说,连华栋的生卒年月以及子孙情况都没有,非常空洞。这给华麟祥很大打击。决心为民做善事,弥补发横财憾事,更要求儿子华云奋发读书,求得功名。华云不负父亲期望,嘉靖二十年华云进士及第,于是领荐其父,得“浙江省布政司都事”之散衔;并为已故祖父华栋请封,获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封号。第二年,华麟祥卒,华云请74岁高龄的文徵明撰写墓道碑,碑铭全文1079字,写得全面翔实,褒贬适度。1953年平整土地时,墓道被毁,因无锡文管部门对文物还未重视,文徵明所书四面碑被苏州文管部门取去,现存苏州博物馆。
华氏义庄
义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宗族慈善机构,这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起源于北宋范仲淹所创立的范氏义庄,主要功能是赡养族内贫苦之人,而无锡地区的义庄则始于华氏。
秉承华氏家族所订立的“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训,无锡华氏家族代代相继,施行善举,借助创设和兴办义仓、义田、义庄、义栈等多种形式,赡济族人,惠普邻里。其所创办的华氏义庄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华祥麟镇江发财后,回到无锡在儿子华云、华露协助下,以千亩田地建立华氏义庄救济贫困族人。据华氏族谱记述其人“施舍不倦,尤笃孝友,内外宗戚,皆有恩义,衰落不振者,力与周旋,必使有衣食田产乃已。”华麟祥为人乐善好施,经常接济族内亲人,不论关系远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族人,直到他们能够衣食无忧。华麟祥“富有其名,商有其德”,发达之后“创田租千石,为义庄义塾,以赡族人,越数代犹守其遗训。”田租千石,却是相当可观,足见其捐置田亩数量,不在千亩之下。
华麟祥不像其他商人一样,工于心计,与家人勾心斗角。而是一直以来遵守家族的“孝义”教诲,在经商成为巨富之后,效法范仲淹,在无锡南门外创办了义庄,其子华云更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继续捐田,扩大义庄规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义庄的职能也得到了扩充。庄中设置有专门库房,存储义田收入,又有义塾,为族中子弟提供教学。为了推广教化,缅怀先祖,义庄中悬以南齐孝祖华宝绘像,自晋唐以降华氏族中先贤,均绘像于其中。华氏族人,“其不能自业者给口食”,婚丧嫁娶,各有差略,予以补贴。不能读书,不能嫁娶者,生重病者,根据各自情况,相应予以帮助。义庄的日常管理,“推族人之贤者一二人,专理其事,不称则易其人。”义庄事务,华云的直系子孙,不加以干预,不能享受其中补贴。
无锡大庄里
华麟祥之子华云在54岁时中进士,时为嘉靖二十年(1541),约在60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先是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其父号海月翁)、剑光阁(位置在今减震器厂内),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崎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庄东南方,筑修竹圃,面积较小。文徵明、沈周等诸名家经常来庄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盈箱累椟的法书名画,认为无一赝本。嘉靖三十六年,华云70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诸名士凡20余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华麟祥虽为巨富,但后裔学到了轻财好施的一面,却未遗传他的经商天赋,长年不事生产,因此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华云曾孙华时亨,将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
因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相沿至今。在今扬名新村西南、清扬公园溜冰场附近,有桥名庄桥,即为菰川庄的西侧门处。华大坟是埋葬华栋、华麟祥及华云祖孙三代的地方,占地83亩,有墓道、石翁仲、石兽、碑亭等建筑,古木参天,至解放前夕已荡然无存,1952年建成扬名新村。菰读桥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建,易名耕读桥,菰渎港也随之改为耕读河。
身后评价
华麟祥与他身后的华氏家族一直以孝悌相传,凝聚族人,并为社会效力。华麟祥创办义庄,使慈善成为经常性的行为,不是偶发行为,真可谓“财不足为后世记,德可为后世绵远”。
明代华氏族人,捐置义田,创设义庄者,当不止华麟祥。只是距今历史已久,缺乏相关文献记录,遂致善行湮没于史。此外,华氏族人创办义庄,从事公益,多不求回报,对官方的旌表加以谢绝,故而在官方记录中所录不多。明代华氏族人中有成就者颇多,在科举上取得突破,在商场叱咤风云。有意思的一点则是,不过是从政还是经商,华氏族人多刻意选择与皇权保持一定距离,较少参与政治纠纷,更不愿争权夺利。他们以更多的精力、财力从事宗族地方事务,为族人,为地方效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