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
外文名称:ごだいごてんのう
别名:尊治(たかはる)吉野院、元德院、元应帝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地:京都
出生日期:正应元年11月2日(1288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延元4年/历应2年8月16日(1339年9月19日)
职业:第96代天皇,南朝初代天皇
即位日期:文保2年2月26日(1318-3-29)
即位礼:日期文保2年3月29日(1318-4-30)
大尝祭:日期文保2年11月22日(1318-12-15)
皇居:二条富小路内里、吉野行宫
逝世地点:吉野行宫
陵所:塔尾陵
追号:后醍醐院
父亲:后宇多天皇
母亲:五辻忠子(谈天门院)
中宫:后京极院、新室町院
女御:二条荣子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第96代天皇:后醍醐天皇的生平简介
后醍醐天皇,为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南北朝时代初期第96代天皇,南朝初代天皇,讳尊治(たかはる)。后宇多天皇的次子,母谈天门院藤原忠子。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即位时,尊治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同年阴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镰仓幕府结束后实施建武新政,由于足利尊氏的反叛而南狩大和吉野,建立南朝政权(吉野朝廷)。
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即位时,尊治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同年阴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即位后的3年时间里由父亲后宇多法皇开设院政。根据后宇多法皇的愿望,后醍醐天皇将哥哥后二条天皇的遗子邦良亲王立为皇太子;并将自己的儿子降为亲王,否定了其皇位继承权。
这引起了后醍醐天皇的不满,同法皇发生了矛盾。这也引起了镰仓幕府的不满,最终元亨元年(1321年)后宇多法皇的院政被废止,后醍醐天皇亲政。失去法皇这一保护伞的邦良亲王后来也没能即位。
倒幕
虽然镰仓幕府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成功抗击元朝的入侵,但受货币经济影响,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了武士对幕府的不满日益增高。后醍醐天皇积极筹备倒幕计划。
正中元年(1324年),镰仓幕府发现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图,责令六波罗探题将天皇身边的日野资朝等人处分,史称正中之变。镰仓幕府不知该如何处置天皇,但天皇此后更加深了倒幕的意志,同醍醐寺的文观、法胜寺的圆观等僧人亲近。
元德2年(1329年)假借为中宫安产祈祷为由,暗地里为征讨关东祈愿,并拉拢兴福寺、延历寺等寺社势力的关系。但大觉寺统的贵族大多支持邦良亲王,而持明院统的贵族则支持镰仓幕府,后醍醐天皇陷入了孤立状态。而且邦良亲王病死后,镰仓幕府指定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后醍醐天皇的皇位岌岌可危。
元弘元年(1331年)后醍醐天皇再次计划倒幕,但被身边的吉田定房告发;后醍醐天皇携带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睿山为据点,举兵讨幕。但最后被包围在了笠置山(今京都府相乐郡笠置町内)。幕府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攻陷了该城并逮捕了天皇。这就是元弘之乱。
流放和复归
镰仓幕府将策划倒幕的后醍醐天皇废黜,拥立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位,是为光严天皇。而镰仓幕府则商议,以承久之乱中策划倒幕的后鸟羽上皇被流放隐岐岛之事为先例,将后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隐岐岛。次年后醍醐到达隐岐岛。
但是当时倒幕的势力,如护良亲王、河内国的楠木正成、播磨国的赤松则村(圆心)等人,活跃于日本各地,纷纷表示效忠于后醍醐。元弘三年/正庆二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在名和长年等人的帮助下逃离隐岐岛,逃至伯耆国船上山(今鸟取县东伯郡琴浦町内)举兵讨幕。
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守时派遣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讨,但足利高氏却倒向了后醍醐一方,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罗探题。此后新田义贞在东国举兵,攻陷镰仓,北条氏和镰仓幕府一起灭亡了。
建武新政
回到京都的后醍醐天皇不承认光严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为上皇,剥夺了他所有权力。同时废除了幕府和摄关制度,建立了天皇独裁政权,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建武新政。同时废去了邦良亲王遗孤康仁亲王的皇位继承权,将自己的儿子恒良亲王立为皇太子。
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复古,事实上建立了天皇专制政权。而且其激进的改革、恩赏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以及对贵族、大寺社、武士等较大势力集团权利的侵害,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公卿们也对新政持冷漠态度,著名的二条河原落书就对新政的无能进行了批判。同时,征夷大将军护良亲王在倒幕中功勋卓著,但在足利尊氏的谗言下,被天皇放逐到了镰仓。
足利尊氏的反叛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借镇压中先代之乱的契机前往东国,镇压成功之后在镰仓自行封赏有功的将领,与新政对抗。
后醍醐天皇命新田义贞前往征讨,义贞在箱根竹之下之战中败北,尊氏迫近京都。但随后楠木正成、北畠显家在京都击破尊氏,尊氏逃往九州岛。翌年足利尊氏在九州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光严上皇的院宣,再次迫近京都。
楠木正成建议同足利尊氏谈判,同时迁都以疲敌军,但被后醍醐天皇拒绝了。新田义贞、楠木正成一起讨伐尊氏,在凑川之战中战败,正成战死,义贞逃回京都。
南北朝时代
足利军入京后,后醍醐天皇逃往比睿山抵抗。足利尊氏建议达成和解,后醍醐天皇将三神器交出。尊氏让光严上皇开设院政,并由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即位,制定建武式目,开设室町幕府。
后醍醐天皇从幽禁地花山院中逃出,声称交给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赝品,自己本人逃到了大和国的吉野(今奈良县吉野郡吉野町),开设南朝朝廷,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
后醍醐天皇让新田义贞奉尊良亲王和恒良亲王前往北陆;怀良亲王为征西将军,前往九州;宗良亲王前往东国;义良亲王前往陆奥。向各地送出皇子镇守,与北朝和室町幕府对抗。
延元四年/历应二年(1339年)八月十五,后醍醐天皇让位给了回到吉野的义良亲王(后村上天皇),翌日遗言"讨灭朝敌、夺回京都",在吉野的金轮王寺驾崩,享年52岁(满50岁)。
摄津国住吉行宫的后村上天皇,命令南朝下属的住吉大社宫司津守氏在庄严净土寺为后醍醐天皇举行大法要。同时足利尊氏为了吊唁后醍醐天皇,在京都建立天龙寺。
朱熹的思想影响深远,为什么说在他去世一百年以后理学思想“坑了”日本的后醍醐天皇?
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家思想史上,朱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的“理学”思想虽然争议极大,但是影响深远,而远播亚洲其他国家。结果在朱熹死后一百多年,理学思想便“坑了”日本的后醍醐天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淳熙十二年(1185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日本从此进入幕府时代。但在元军进攻之后,镰仓幕府的统治根遭到严重损害。到了延祐五年(1318年)后醍醐天皇登基的时候,镰仓幕府的统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镰仓幕府的末代统治者——北条高时
镰仓幕府中期,“朱子学(理学)”开始传入日本。后醍醐天皇是日本幕府时代最有雄心的天皇,一直想要重夺大权,“朱子学”的“忠君”思想非常符合他的需要。于是后醍醐天皇极为推崇“朱子学”,其最亲信的大臣大多都是“朱子学”禅僧的弟子。
元弘三年(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成为幕府时代唯一拥有全国性实权的天皇,开启了“建武新政”。“建武新政”以“朱子学”为指导,主张天皇的权威至高无上,恢复皇族与公卿的土地和利益,大力压制武士阶层和底层平民。
但问题是平安时代之后,武士阶层已经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后醍醐天皇能够推翻镰仓幕府,也是靠楠木正成、足利高氏(尊氏)等武士首领的支持与奋战。如果是靠皇族与公卿,后醍醐天皇恐怕得在隐歧岛上待一辈子了。
因此以“朱子学”为指导的“建武新政”推行了不到一年,便引发了占据社会主导的武士阶层的强烈不满,各种矛盾激化。而足利尊氏则利用武士阶层的不满起兵造反,将后醍醐天皇赶出了京都,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
有意思的是,后醍醐天皇虽然是让“朱子学(理学)”给“坑了”,但是后来的日本统治者依然对其尊崇备至。于是朱子学(理学)的部分思想逐渐成为日本武士道的核心,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后醍醐天皇——日本历史上坚韧不拔的倒幕天皇
后醍醐天皇(正应元年11月2日(1288年11月26日)——延元4年/历应2年8月16日(1339年9月19日)),日本第96代天皇,南北朝时期南朝初代天皇(在位:文保2年2月26日(1318年3月29日)——延元4年/历应2年8月15日(1336年9月18日)),讳尊治。
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天皇的权力逐渐落入外戚手中。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天皇的权力被架空,实权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上,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318年后醍醐天皇继承皇位,幕府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后醍醐天皇即位前,他就亲身感受到天皇无权,似同傀儡,幕府控制朝政这种君臣颠倒的现状,所以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登上皇位,要打倒幕府,夺回实权。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后,得到父亲后宇多法皇的同意,废除院政,后醍醐天皇得以亲政,他选拔贤能,革新朝政,设立记录所作为亲政的主要机构。后醍醐天皇十分清楚,要实现皇权的统一,根本在于打倒幕府,此时幕府的权威和实力已十分衰落,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时机。
1324年(正中元年),经过一番策划后,后醍醐天皇准备与幕府开战,派日野资朝、日野俊基分赴各地,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后来事情败露,后醍醐天皇派人赶赴镰仓,向执权的北条高时力辩天皇并无倒幕之意,结果幕府以流放日野资朝等人了结此事,史称“正中之变”,后醍醐天皇第一次倒幕计划宣告失败了。
1326年(正中三年),关于册立皇太子问题,幕府与后醍醐天皇发生了分歧,幕府坚决主张以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使后醍醐天皇企图立嫡子的希望破灭,后醍醐天皇对幕府无限怨恨,更坚定了推翻幕府的决心。1331年(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再次策划了倒幕行动,但行动再次败露,幕府逮捕了日野俊基等人,但此次未危及后醍醐天皇。1331年(元弘元年)8月,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着皇位的三种神器,离开皇宫,奔向南部,并以笠置山为据点,号召各地勤王势力,与幕府对峙。 幕府获悉天皇举兵,派大军围攻笠置城,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仓惶逃亡至河内国(今天阪府)的赤坂城,但途中被幕府军俘虏。次年三月,幕府流放后醍醐天皇到隐歧岛。至此,后醍醐天皇的第二次讨幕计划宣告失败。
后醍醐天皇虽身陷囹圄,但倒幕志士仍然对其寄予希望,盼他东山再起。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得到地方大名相助,逃离了隐歧岛,再次向全国发表讨幕诏书,幕府对政局的控制力日趋下降,也几乎全部丧失了对家臣的控制,所以当后醍醐讨幕诏书一发表,各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给幕府以沉重打击。最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醍醐天皇赐名尊氏)和新田义贞相继背叛幕府,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5月7日,足利尊氏大破京都,5月22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至此,存在一百四十多年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百姓的力量,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废除当时的光严天皇,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灭王莽新王朝后,所用过的年号“建武”,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新政”,史称“建武中兴”。
后醍醐天皇实行的新政:
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设关白、摄政,由自己裁决一切大事,下设“记录所”,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杂诉决断所”,处理领主、武士、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建“武者所”、“洼所”作为武士机构,在地方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7月,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竭力保护、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武士,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无功之辈,暗通近臣宠姬,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致使“今六十六国内,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此外,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决定扩张宫殿,向各国大名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同时,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征集造宫抿工。“兵革之后,世局未稳,国费民苦”,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就这样,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武士集团的支持。
1335年7月,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光复镰仓。这时,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但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占据镰仓,自称征夷大将军。对此,后醍醐天皇极为愤怒,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将军,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义大败天皇军,并于次年正月11日攻入京都,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新政“宣告结束。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军进入京都的前一天,潜逃比叡山,陆奥(今青森县)、出羽(今秋天县)的北畠亲房、北畠显家父子率军与天皇会师。天皇军几经奋战,屡败尊氏军,尊氏西走,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围京都,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拥持明院系统光严上皇的皇弟丰仁亲王即位,是为光明天皇。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没有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缺乏作为正统天皇的必要依据。为此,10月间,尊氏请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因连年战斗,比叡山粮尽,外援又绝,军队厌战,后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请,返回京都。后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便被软禁在花山院内。11月,他被迫将神器交给光明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
后醍醐天皇虽被软禁京都,但与倒幕志士仍有秘密联系。12月21日夜,他打扮成女性贵族,乘车逃离京都,在吉野建立南朝,并宣布在京都交给光明天皇的三神器为伪品,自此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义巩固南朝统治,并励精图治,希望尽早灭北朝,回京都实现皇权的统一。
然而,梦想并未实现,他却突患重病,1339年8月16日驾崩,终年五十二岁。相传他死时,一手握着《法华经》,一手抚剑,在遗诏中说:“应生生世世勿忘者,乃尽灭朝敌,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后……,纵领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当常望北阙“,并说君臣违背此旨,则“君无继体之君,臣也无忠烈之臣”。因此后醍醐天皇的陵墓也是与一般的朝南座北的传统葬式不一样,而是朝北座南埋葬,这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
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仍然坚持倒幕斗争,为实现皇权的统一而不懈努力,这是日本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