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阶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中文名:桓阶

别 名:桓伯绪

国 籍:曹魏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

职 业:官吏

主要成就:曹魏开国功臣

代表作品:《桓令君奏议》《奏请追崇始祖》《奏请具受禅礼仪》

官 位:尚书令、太常

封 爵:安乐乡侯

谥 号:贞侯

桓阶人物生平简介,桓阶是什么人?

桓阶早年当过郡守的功曹史。太守孙坚推荐他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桓阶因父亲去世返乡奔丧,正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桓阶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送丧。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把孙坚的尸首、灵柩让他带走了。

劝说张羡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表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带领荆州的人马全力接应袁绍。桓阶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说太守张羡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前齐桓公就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就追杀太叔又收留周襄王,并帮助周襄王复了位。如今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紧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路啊。您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张羡问:“但是咱们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军,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这不是一条出路吗?”张羡说:“好!”于是把长沙和周围三郡的人马都动员起来对抗刘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谒见曹操,曹操十分高兴。这时袁、曹之间的战事正接连不断,曹军一直未能南下,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破,桓阶只得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又征召他做从事祭酒,还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推说自己已有了老婆,拒不接受,接着又称病辞官告退了。

效力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之后,听说桓阶曾经为张羡出谋划策,认定他是个奇才,就征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领文书,参与机要。后又调任赵郡太守。魏国建立之初,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尚未确定太子,而临菑侯侯曹植很受曹操的宠爱。桓阶就在曹操面前多次夸耀曹丕德操优良,年纪又比曹植大,适宜立为太子。不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单独召见的时候,桓阶都是这样劝说曹操,从始至终态度十分恳切。这时,大臣毛玠、徐奕因为刚直忠正,不纳私党,被西曹掾丁仪视为眼中钉,丁仪就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全仗着桓阶在一旁劝解、周全。桓阶在曹操面前夸奖顺时应世之臣,助成事情成功,匡救忠良,大都如此。桓阶以后又升任尚书,协助曹操处理军政要事,还主管着选拔人才的事务。

计破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起初徐晃兵力不足,未能顺利解围。曹操打算亲自领兵南征,以救援曹仁,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们讲了,问这样办行不行。大臣们都回答说:“你要是不赶紧去,这场战事必败无疑。”惟独桓阶说:“大王您认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断形势、处理战事?”曹操回答:“能。”桓阶又问:“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尽心尽力?”曹操回答:“不是。”桓阶再问:“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是担心敌军人马众多,恐怕晃等势力不如敌人。”桓阶说:“眼下曹仁等身处重围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无二心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地和您距离遥远。人常说,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如今他们内有死争之心,外有强将援救,大王如果统率大军按兵不动,从容向敌兵显示我军的实力,哪儿还用得着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曹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统率大军驻守在摩陂。没过多久,蜀军就被打退了。

曹魏元勋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后,桓阶升任尚书令,成为直接对曹丕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官员,事实上即成为宰相,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黄初二年(221年),桓阶得病,曹丕亲自去看望,对他说:“我刚刚把我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国家的命运寄托给你,你可要保重和努力啊!”后又晋封桓阶为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还把他的三个儿子都赐封为关内侯。因为桓祐是桓阶的嗣子,所以没有封侯,但是当桓祐病故之后,曹丕也追赠他为关内侯。

桓阶病势严重,曹丕又派使者传诏拜他为太常。桓阶死后,曹丕伤心得直流眼泪,谥封他为贞侯。桓阶的儿子桓嘉继承了他的爵位,桓阶的弟弟桓纂被任命为散骑侍郎,也被赐封为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桓阶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原文翻译,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表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葘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诔,前后恳至。魏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曾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阶疾病,帝自临省。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子嘉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 刘表率领荆州来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一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茁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魏书记载桓阶劝谏说:“如今太子仁义在你各个儿子中是最好的,名扬海内,仁慈圣明明达世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刚刚大王拿曹植来问我,我确实迷惑不解。于是曹操知道桓阶恪守正道,更加看重桓阶。另外毛玢、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调解才保护了他们。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大王你认为曹仁 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方为他们做后盾。处于必死之地,一定有以死抗争的想法。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曹丕登基,升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封侍中。桓阶生病,曹丕亲临探问。后来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加封太常,桓阶死,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谥号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

三国桓阶的亲身经历:证明站队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有句话叫做臣子择明君而事之,是说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当臣子也同样在选择君主。这要是放在一统天下的和平年代,这句话未必有用,为什么?因为不管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你根本就没得选择,你能选择的只能是不出来当官。能反映这句话意义的是在战乱年代,三国就是最典型时期之一。

网络配图

三国鼎立之前,统一的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有地盘有实力有野心的诸侯不下十人,他们为了能够代汉而立,都在拼命地搜罗人才,而真正有才学有能力有眼光的人却不会轻易以身相许。比如说曹操手下的荀彧,袁绍以很高的礼节对待他,他的弟弟和同郡人郭图等人都委身于袁绍,他却离开了这个当时天下实力最为强盛的人投奔了曹操。更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出仕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北有最为强大曹操,南有“已历三世”的孙权,身边还有一个“带甲十万”的刘表,但诸葛亮一个也不选择,偏偏选择了当时还是手无寸土的刘备。不管后来是不是由刘备所创政权统一了天下,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能被君主所接受并坚定不移地实行,官位能够达到“位极人臣”的丞相,还能成为下一代的顾命大臣,作为臣子,整个中国历史能有几人?

想想看,还有比这个选择更为明智的吗?稍逊一点,三国这样的明智之人不少,像张绣手下的贾诩,他不但自己看好曹操,还要说服主子一块儿投奔。不过,贾诩所选主公甚多,多有不成事之人,所以,贾诩谋略虽高,见识则说不上有多明,至少,他比诸葛亮等人还是有差距的。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他一生面临着三次抉择,而每一次的抉择都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尤其是最后一次,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个儿子之间的摇摆不定,也导致了大臣们选边站队。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证明,站队正确跟对人,有时候比才能更为重要。

网络配图

这个人就是桓阶。

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桓阶字伯绪初任郡功曹,太守孙坚察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桓阶的父亲桓胜死后,桓阶回到家乡奔丧。恰在这时,孙坚因为攻击刘表战死,桓阶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刘表,乞求孙坚的尸体要为他发丧。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曹操平定荆州,感念桓阶曾游说长沙太守张羡投曹,任命他当丞相主薄、赵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国,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曹丕继位,桓阶任尚书令、侍中,封高乡亭侯,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

察举孝廉是汉代官吏的基本选拔制度。在制度制定初期,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但随着一个朝代的没落和官场的腐败,这项制度也逐渐变味走调,成了豪强和官吏安插私人亲信的工具。具体到桓阶来说,他得到了孙坚的举荐,也就是把自己纳入了孙家的人事体系。

曹操和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前来联合刘表,刘表虽然并没有进攻曹操,但却答应了袁绍的联合要求。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说“举行大事而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背道而行,而刘表响应他,这是自取祸患。”当时,曹操已经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袁绍不接受汉献帝的任命,而又将进攻的目标定为许都,这在道义上是有亏的,所以桓阶才会说这是“背道而行”。桓阶又说“您如果想立下功劳,申明正义,保全幸福,远离祸害,就不要和他们联合。”张羡说“那么我倾向谁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实力较弱,但仗义起兵,解救朝廷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您率领四郡保住三江等待他的到来,并做他的内应,不是可以吗?”张羡同意他的意见,率领长沙和周边三郡抗拒刘表。同时派使者去见曹操。曹操虽然很高兴看到这件事,但由于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分不开身,只能是眼看着刘表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后,长沙城也被攻陷,桓阶自己便躲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刘表找到桓阶,任命他为从事祭酒。刘表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桓阶,他以自己已经结婚为理由予以拒绝,并乘机托病辞去官职。

网络配图

汉代强调孝道,所谓孝廉的孝,就是被举荐的最基本的条件。桓阶能够安葬孙坚,这对孙坚的后代家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报答,也是一种恩德,如果他去孙策孙权那儿,孙家是应该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的,因为桓阶本身就是一个有官职的人。但是桓阶既没有选择孙权,也没有选择刘表,而是选择了“归隐林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他在等待时机?

果然,曹操平定荆州后,听说当年张羡背叛刘表是桓阶出的主意。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个主意对他的重要性。当时虽然刘表犹豫不决,并没有打算真的出兵支援袁绍,但如果没有张羡的背叛,谁又能保证刘表就不会一时脑袋发热真的出兵攻打曹操?有了张羡这个背叛,刘表就是想北上出兵也不可能了。于是,曹操招来桓阶,任命他为丞相掾主簿,后升任赵郡太守。

桓阶才能的唯一闪光点表现在关羽进攻樊城,于禁被俘虏,曹仁被困,曹操要不要亲征解救曹仁这件事情上。

关羽围困曹仁,曹操派徐晃前去解救,但没有成功。曹操于是想亲自率兵前往,向臣下征求意见,大部分臣属都说“大王如不赶快出发,我军就一定会失败了。”只有桓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大王认为曹仁等领兵能不能随机应变独当一面?”在曹操肯定后,又说“大王担心二人不肯出力吗?”曹操否定后,桓阶又说“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不过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誓死不背叛大王,实在是远方有大王带领重兵作他们的靠山。人处在万分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相争的决心。内心怀有这样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率领六军表明自己仍有雄厚的实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曹操很赞赏他的话,率领军队驻扎在摩陂(今河南郏县),关羽不久果然撤军。

网络配图

桓阶又一次选择是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因为这次是在曹魏集团内部进行,又因为曹操的犹豫不决,客观上造成了大臣们的一次选边站队。

曹操刚当魏王那会儿,桓阶担任魏王国的虎贲中郎将,侍卫宫中。当时曹操还没有确定太子,而他更喜欢的是临淄侯曹植。桓阶则总是规劝曹操,应该立年长的曹丕。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桓阶陈述曹丕的才德,总是言辞诚恳论述周到。当时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大臣们分为两派,桓阶虽然属于拥护曹丕的大臣,但曹操知道桓阶一向公正,因而非常尊重他。毛玠、徐奕等人,因为秉性耿直不善交友,又得罪了西曹掾丁仪,丁仪就屡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丁仪是属于拥立曹植一派,毛玠、徐奕属于拥立曹丕者,丁仪说他俩坏话必定是致命的,亏得桓阶出面帮他们圆场才得以幸免。

桓阶这个人在整个三国时期名气不大,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但到了魏文帝当了皇帝,他却担任了尚书令、加侍中这样的高官。桓阶得病,魏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托孤给你,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养好身体。”在他病危时,魏文帝还派使者给了桓阶太常的任命,让他享受到了九卿的崇高待遇。桓阶初封为高乡亭侯,后来改奉为安乐乡侯,死后被追谥为贞侯。桓阶的儿子还娶了皇家公主,死后几个儿子都被封侯。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优秀事迹”的桓阶能够有这番荣耀,恐怕原因还真的就是选对了主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