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春秋时期吴国君主

中文名:阖闾

别 名:阖庐、公子光

国 籍:吴国

民 族:华夏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496年

职 业:吴国国君

主要成就:设计刺杀吴王僚

兴盛吴国,大破楚国,称霸一时

在 位: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

吴王阖闾的“阖闾”两个字究竟是何意义?

  吴王僚被专诸刺杀了,死的不明不白。

  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们剁成了一堆肉泥。

  公子光假称去换药,他躲在内室,暗暗的窥视着酒席上的一切,知道专诸已经得了手,便一声令下,早埋伏在家中的甲士们一跃而起,杀了出来!

  两下交兵,好一场恶斗!

  因为吴王僚已经死了,蛇无头不行,所以这边威加十倍,那边势减三分。尽管吴王僚带来的人多,却都不是对手,很快就被公子光的人杀死了一半。

  逃跑的一半,又被早埋伏在外面的伍子胥带的死士们追杀,一顿乱砍乱劈之后,又干掉了一半,杀的他们个个无心恋战,做鸟兽散,各自逃命去了。

  公子光大获全胜。打扫战场完毕,他带着人,驾着车,手持利器,直登朝堂,召集吴国的群臣,都来开会。

  群臣们一看,傻了眼,都说不出话来。既然吴王僚已经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你就继任为吴国的新国王吧。

  公子光推辞不受,他将王僚背约自立的罪名,向国人宣布道:“并非我贪图王位,而是王僚不义!他违背了先君的意愿,霸占了四叔的王位,今天,我暂且摄政几日,咱们还是应该将王位交还给四叔。”

  于是,公子光来见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依旧请他为王,并说,这是祖父和叔叔们生前的遗愿,吴国的王位,本来就是您的。

  季札听说吴王僚已经死了,他伤心的痛哭,但依然还是不肯为王,耻于争国之事。从这之后,他就搬走了,在延陵这个地方养老,终身不再来吴国了。

  就这样,公子光不声不响隐忍了多年的谋略终于告成,顺理成章的即了吴王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这一年,是公元前514年。

  古书上说:“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专诸和王僚无冤无仇的,不相干的两个人,为什么要杀他?都是因为天上的扫把星袭击了月亮。

  吴王阖闾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王的规格,安葬了吴王僚的尸体,谥号为“吴武王”。

  吴国是从寿梦开始有谥号的。吴王寿梦是“吴兴王”,兴,就是说吴国是从他开始兴旺起来的。接着,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顺王、安王、度王,大概就是顺利平安度过的意思。

  然后就是吴王僚,“武王”,吴国最善于用武的王,从他开始,敢于向楚国叫板,敢于对楚王用兵,打大型战役不落下风。

  而吴王阖闾的谥号是“道王”,吴国最有办法的王。这个道,有办法、有能耐的意思,不是道德高尚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

  “吴王阖闾”是一种习惯称谓。那么,“阖闾”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阖,是关闭的意思;也是门扇的意思。

  闾,是巷子里的门;也是窄巷子、穷巷子的意思。

  阖闾,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门的意思。关上门想办法,闭门造车,呆在家里当宅男,少在外面交流,同样还是有成功的一天。

  吴王阖闾登基之后,又厚葬了刺客专诸,封他的儿子专毅为吴国的上卿,大臣分上中下三等,卿是上等,地位相当于总理、副总理的级别。

  封伍子胥为行人之职,待以客礼而不臣。

  伍子胥的行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吴国的外交,还有人事调动、官员选拔等等方面。吴王阖闾用招待客人的礼节来待他,而不是当做员工来对待。

  因此,伍子胥与吴王阖闾的关系,不像是君臣上下级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伙人的关系。

  那个最先在街上发现了伍子胥的被离,也因为举荐了伍子胥而有功,也升为了大夫之职。

  最后,大赦天下,发钱发米,救济穷人,安定民心。

  安顿好了一切,吴王阖闾还有担心的事。

  那就是,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正在外面与楚国人作战,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也在外面卫国招兵买马,对抗楚国,他们都没回来。

  所以吴王阖闾无法安睡,担心自己的王位坐不稳。

  怎么办呢?他就派人外出打探,自己则率领大军,屯兵于江上,埋伏在那里,等他们回来。

  却说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他的力量大的惊人,曾经徒手擒获过麋鹿和犀牛,所以崇拜追随他的人很多,粉丝无数。

  当时,庆忌听说国内有变,就连忙从卫国赶回,刚一回国就中了埋伏,知道是回不去了,他就调转车头,疾驰而去。

  吴王阖闾驾着驷马战车在后面追赶,庆忌嫌他的马慢了,就跳下车来,撒开两条腿跑,比马跑的可快多了。阖闾叫快放箭,射他!当箭射来的时候,庆忌挽手一接,就把箭接住了。

  射一枝,接一枝,无一中者。就这样跑掉了。

  阖闾知道抓不住庆忌,就派兵严加防守,然后回国去了。(来自吴闲云新浪博客)

春秋末期吴国君主阖闾简介 阖闾怎么读?

  吴王阖闾[hé lǘ](?―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他的脚趾,重伤而死。

  率兵伐楚

  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开始强盛。吴王寿梦死后,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却无心王位,屡辞王位而不授。馀昧病故,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公子光心有不甘,常常认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四人,应当传位给叔父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国家,而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既然没有传位给季子,自己就应当继位。于是暗中招纳贤能之士,准备袭击吴王僚,夺回王位。

  公元前525年(吴王僚二年),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公子光战败而且丢失先王的船。公子光惧怕获罪,便偷袭楚军,夺回王船后才回军。

  公元前522年(吴王僚五年),楚国逃亡之臣伍子胥前来投奔,公子光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八年),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击败楚军,将楚国的前太子建的母亲从居巢迎接到吴国。借势北伐,击败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杀僚夺位

  公元前518年(吴王僚九年),当时,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的女子争采桑叶,两个女子的家人发怒而互相攻杀,两国边邑长官听说后,也发怒而互相攻打,楚国灭掉吴国的边邑。吴王僚大怒,于是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夺取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二城凯旋而归。

  当初伍子胥投奔吴国,劝说吴王僚:“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大喜,便以伍子胥为宾客。伍子胥退隐乡下从事耕作,以等待专诸的行动。

  公元前514年(吴王僚十三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由于国内空虚,阖闾加大了策动政变的步伐,并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强兵兴国

  当时的吴国虽已强大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政治胆识的吴王阖闾大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旧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伯嚭为大夫,共同参议国事。经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与孙武讨论晋国六卿强弱,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十三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吴王阖闾读了很感兴趣,拜孙为将军。

  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主持修筑的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于是名城苏州(姑苏)开始建立。吴王阖闾还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吴国经过吴王阖闾的一系列改革,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吴王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吴王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

  攻入郢都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舒邑,诛杀吴王僚之弟、逃亡投降楚国的烛庸、掩余二公子。吴王阖闾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将军孙武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

  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四年),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六邑和灊邑。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攻打越国,击败越军。

  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六年),楚国派子常、囊瓦率军攻打吴国。吴军迎头还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楚国的居巢然后撤回。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王阖闾询问伍子胥和孙武说:“当初你们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情况如何?”二人回答说:“楚国大将子常贪婪,唐国、蔡国都恨他。大王您如一定大举伐楚,必须联合唐、蔡二国才能成功。”于是吴王阖闾听从他们的计策,出动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一道西进伐楚,来到汉水边上。楚国也发兵抵拒,双方隔水列阵。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欲战,吴王阖闾不许。夫概说:“大王已把军队委托于我,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还等什么!”夫概于是带领其部五千人突袭楚军,楚军大败奔逃。吴王阖闾纵兵追击,追至楚国都城郢都,与楚军交战五次,五战都把楚军打败。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郧县。郧公之弟想杀死楚昭王,楚昭王又与郧公逃到随国。吴军进入郢都,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夫概反叛

  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十年),越王允常听说吴王阖闾在郢都,吴国国内空虚,于是率军攻打吴国。吴国另派军队迎击越军。楚国向秦国告急求救,秦国派军队救楚击吴,吴军被击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秦军、越军接连击败吴军,而吴王阖闾滞留楚国不撤离,夫概便逃回吴国而自立为吴王。吴王阖闾闻知此事,便率军返回吴国,攻击夫概。夫概兵败投奔楚国。同年九月,楚昭王才得以回到郢都,而将夫概封于堂溪,称为堂溪氏。

  公元前504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王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军再次讨伐楚国,攻取了楚国的番邑,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华夏。

  伤重去世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十九年)夏,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带兵在欈李(今浙江嘉兴南)抗击(史称“槜李之战“)。越军派遣敢死队挑战,三次冲向吴阵,全部失败。最后越王让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尽。吴军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放松防备,越军趁势攻击,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大败吴军。

  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还师,军队退却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死于陉,后葬今天的苏州虎丘山。

  临死前吴王阖闾命立太子夫差为吴王,对夫差说,你能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二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在太湖之中)击败越国,攻入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于为父亲吴王阖闾报复了越国。越王勾践派人向吴国求和,伍子胥认为不能答应,要求灭掉越国以除后患,但吴王夫差志得意满,答应越国的求和,并着越王为之服役。后来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地”,后来果如其所料,吴王被越国所灭。

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的墓在哪

  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墓在哪

  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名字都那么随意而有诗意,不似今天我们这样实际而平庸。比如阖闾,阖闾二字是两扇门——阖是闭着,《易经》中说,一阖一辟为之变,辟也就是开;而闾是通向里巷,也就是通向邻里、市井。前者是藏,后者不仅是开,而且是聚拢。

  阖闾用伍子胥献给他的刺客杀吴王僚,这刺客叫专诸,他将鱼肠之剑藏在蒸好的鱼肚中实施了暗杀与改朝换代。阖闾共得到越国献他的宝剑三把:鱼肠剑逆理不顺,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所以用来杀了前吴王。磐郢剑是不法之物,对主人不亲,所以被他女儿用以自杀。第三把湛庐剑集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可临阵拒敌,但主人如有逆理之谋就会自动离去。在《吴越春秋》中,它就自动出鞘而去,从水面掠过而至楚昭王的枕边。现在我们还有这等想象力么?

  阖闾当了19年吴王。掌权时间最长的吴王是第一任寿梦,25年;第二位是他儿子夫差,20年,比他多一年。

  阖闾死于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阖闾想趁乱灭越国。双方决战于越国的檇李,古地名也有诗意,檇李本是一种李子的名称,在今嘉兴西南。《春秋左传》中记载,勾践因怕吴军齐整而将死囚编为三行敢死队,以剑自刎,喊道:“二君有治,臣好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扰吴军心而致吴军大败。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伤将指”,还捡到了他的一只鞋。“将指”就是大脚指。但伤到脚趾怎么就死了呢?《春秋左传》中没有记载,只说他“卒于陉,去檇李七里”。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烽火台肯定是没有的。

  这次大战,吴军投入精兵三万是明朝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的叙述,他说两军列阵于五台山(到明朝再想不出“檇李”这样的地名了)。勾践先出敢死队,左右各500人,然后又出囚徒300人列3行。《东周列国志》中说灵姑浮用的是刀,砍中了阖闾右足。它描写阖闾是怎么死的呢?——“吴王因年老不能忍痛,回到七里之外,大叫一声而死”。

  阖闾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虎丘山下剑池水中。其子吴王夫差为营造阖闾墓,征调十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陵墓上方剑池为清泉一泓,深可二丈,峭壁如削,景色幽深。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来此凿石求剑,但无所获,惟凿处成为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阖闾墓所在的虎丘山剑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在此书写“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一笔画都有二尺多长,笔力遒劲。经风霜侵蚀,“虎丘二字段落湮没,于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苏州人称为“假虎丘,真剑池”,也有人说这句话暗指阖闾墓的秘密。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在墓中,故名“剑池”。历史上不少淘金者想挖掘阖闾墓。剑池的外侧有一块南北倾向的大盘石,面积有一二亩。传说阖闾墓筑成后,吴王夫差担心工匠们泄露墓中的秘密,便将全部工匠邀来饮酒看鹤舞。白鹤也会跳舞,多么稀罕!他们兴高采烈地伸长颈脖,等待着仙鹤降临,但是等到的却是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利刃。据说,当年千余名工匠喋血石上,至今石头还是紫褐色的,名曰“千人石”。吴王夫差以这种欺骗伎俩残杀无辜,手段十分卑劣。

吴王阖闾死于越人的什么滑稽表演?阖闾怎么死的

  阖闾 (?-前496),春秋末期吴国国君,著名军事家,春秋时期最强盛的霸主之一。他于公元前506年率领3万吴军大败几十万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致使楚国自此一蹶不振。那么,就是这样一位战争狂人,又为何会死于征战之中的呢?

  吴王阖闾九年(前504年),阖闾听从伍子胥和孙武意见,发兵攻打楚国。楚国得知情报后,急忙发兵进行抵抗,两军夹汉水列阵。吴王弟夫概带领他部下五千人从正面突袭楚军,楚军大败。楚昭王乱了头脑,一路就逃回到了都城——郢。

  于是,阖闾也带兵一路追击攻打到了郢,一连五战,楚军皆败。楚昭王又舍弃郢城,奔走到了依附楚国的郧国,进而又逃奔到了邻近的随国。吴军接着进入郢城,才发生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幕——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打楚平王之尸的故事。

  吴王阖闾十年春(前503年),越国听闻吴王的主力部队都在楚国的郢城,国内空虚。于是,便准备乘机攻打吴国。

  得知越国偷袭了自己的老巢,阖闾大为吃惊。他急忙组织国内剩余部队迅速集结,全力抵抗越军的入侵。

  而此时,楚已经向秦国求援。秦国派兵抗吴援楚,吴军败退。

  九年后(前494年),吴国恢复了元气,整饬军备,准备再次攻伐越国,一解心头之恨。见吴兵压境,越王勾践也率兵迎战于榫李(今浙江嘉兴西南)。

  奇特而又滑稽的一幕就要上演了。这一场景在古今中外的无数次战争中,或许是绝无仅有的。

  越王勾践在吴军到来之前,准备了一批敢死队员。既然是敢死队员,那么就得抱着必死之心。但越王勾践既没有让他们搞什么突袭或者暗杀,也没有让他们前去冲锋陷阵与吴国人拼命,而是让他们上阵去表演某种节目,并且还要演的比较另类,最好是把吴军搞迷糊。

  只见这七十五个敢死队员,整整齐齐地排成三行,喊着响亮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吴师面前,然后快速拔出腰刀······

  别急,猜猜他们要干什么?

  与吴军厮杀?不对,刚才已经说过了,勾践没有下达这一命令。

  吴军此时也在观察着这些越军的一举一动,他们看的也正带劲。都在猜想他们下一步的动作,如果他们想要拼命的话,应该是快速冲击我们的阵脚才是啊,迅雷不及掩耳,这才是勇士的作风。这种奇怪的阵势,自己还真没有遇见过。

  只见那些越国敢死队员们拔出腰刀后,二话没说就抹了自己的脖子。

  哎,他们这是干什么,怎么回事这是?吴军顿时看的都傻眼了,他们被越军的这一奇怪的举动给搞晕了。很多人都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都用手反复的揉眼睛。

  没错啊!吴军揉完眼睛之后都确信这是事实。他们难道都傻了吗,这些强壮的家伙,想死的话也得和我们拼命才对啊。就这样毫无意义的就抹了脖子,不是白死了么?

  放心,他们不会就这样白死的。我们越国人的智商一点也不比你们吴国人低,而且马上你们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果然不出勾践所料,吴军被自己精心策划的这一出闹剧给彻底弄糊涂了,都在交头接耳地相互讨论着这件事情。

  于是,越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快速冲向吴师。吴军由于精力不集中,阵脚一时不稳,连败数阵。最后在姑苏这个地方,连吴王阖闾的脚趾都被越兵的乱箭给射中。

  见情况不妙,阖闾连忙让大军后退七里,与越军保持一定的距离。此时,吴国的援兵及时赶到,勾践怕吴军有什么陷阱,也就没在追赶。

  由于接连战败,吴王阖闾心情一点也不好,每天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火。再加上撤退比较急,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好,反而因为雨天潮湿而感染了。

  由于当时还没有消炎药,普通的草药效果也不是太明显,再加上他心中一直咽不下这口恶气,没过多久,吴王阖闾便气病交加而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