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中文名称: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外文名称:Rudyard Kipling

国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民族:英吉利人

出生地:孟买

出生日期:1865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36年1月18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联合服务学院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营房谣》、《七海》、《丛林之书》

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吉卜林凭借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生于印度大城市孟买, 父亲曾是孟买英国艺术学校雕塑学教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亲戚中有不少是画家,家庭环境对他绘画爱好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1877年,吉卜林进入"联合服务学院",这是一所专门为英国培训海外军事人员的学校。条件比较艰苦,那里的情况后来被写进《斯托基公司》(1899)。他在这里除学军事知识外,还喜欢读丁尼生和斯温明的诗,开始进行诗歌创作。1881年,他的父母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出版了他这时期的习作,题名为《学生抒情诗》。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他为之工作的报纸上。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1888年,他出版了《山中的平凡故事》、《三个士兵》、《加兹比一家的故事》等七部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清新自然,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1907年,他终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常的盛典在这一年却笼罩上了一片沉闷、郁虑的气氛。仪式举办得极其简单,到会者寥寥数人,整个授奖过程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原因是授奖的前几天,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去世了。吉卜林走进皇宫谒见新王。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满脸倦容,双目垂视,对他只问候了一两句话。皇宫内外充满着死一般的沉寂。后来吉卜林在他的自传体札记《谈谈我自己》中称这次典礼为令人窒息的"庆典"。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写作背景及人物评价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吉卜林凭借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一战影响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特定的时代,吉卜林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国向全世界的凶猛扩张,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儿约翰(John)牺牲在1915年的卢斯之战中,为此吉卜林自责地写下了"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说了谎。"(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Tell them,because our fathers lied),这句话的来由可能是因为吉卜林送儿子参军时,为儿子很差的视力做了很多努力才获得批准。为了弥补心中的创伤,吉卜林加入了费边帝国战争治丧委员会(现为共和国战争治丧委员会),这个组织负责英国战争中牺牲人员的墓地建设,吉卜林对这个项目最大的贡献是为这个项目挑选了一句圣经中的"Their Name Live Forevermore",刻在了几个较大的战争墓地的纪念碑上,同时他也记录了他的儿子所在的爱尔兰卫队的历史。以后,随着汽车的普及,吉卜林成为了大不列颠新闻报的驾车记者,并狂热地写下了他在英国和国外的旅程。1922年,由于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工程师的工作,应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教授的请求,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毕业典礼,这个典礼被吉卜林命名为"召唤工程师仪式"(The Ritual of the Calling of an Engineer)。21世纪整个加拿大甚至美国部分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要被赠与一个工程戒指,以示对吉卜林的纪念。同年吉卜林成为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名誉院长,直到1925年。1935年5月6日,吉卜林为圣乔治皇家学会作了一个演讲,曾警告德国纳粹对英国的威胁。

获奖

1907年,他终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常的盛典在这一年却笼罩上了一片沉闷、郁虑的气氛。仪式举办得极其简单,到会者寥寥数人,整个授奖过程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原因是授奖的前几天,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去世了。吉卜林走进皇宫谒见新王。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满脸倦容,双目垂视,对他只问候了一两句话。皇宫内外充满着死一般的沉寂。后来吉卜林在他的自传体札记《谈谈我自己》中称这次典礼为令人窒息的"庆典"。

但和这冷落的授奖仪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小学校代表队的儿童们,他们临时组织了一个儿童代表队、来到吉卜林投宿的饭店,向这位曾为儿童贡献出许多迷人童话的获奖者,表示他(她)们的敬意。其中一位小女孩用英文发表了一篇非常流利的"颂辞"。并为他表演了合唱歌曲。这一切使吉卜林感到十分愉快和欣慰。

成果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评价

"(当我们)评价吉卜林先生,心情还不足以好奇,也不足以那么理直气壮,"T.S.艾略特在1919年如此写道。安德鲁·莱西特在其有关吉卜林生平的传记近著中指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影响对艾略特当时正在写作的《荒原》中表露出的"不同的声音"可说是显而易见。不过,虽然艾略特颇为钦佩吉卜林的诗文,但也明显十分反感吉卜林的个性--当时吉卜林声望仍隆--他是那种危害最大的侵略性的帝国主义的象征。艾略特甚至把吉卜林作品的影响看成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十年过去了,读完莱西特的这部作品人们对吉卜林的看法感受依然大致与艾略特相同--许多,也许绝大多数吉卜林的作品仍颇有魅力,奇怪地居然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过作为一个人,或者他已至少不折不扣地成为人们原本还持怀疑态度的那种最为保守顽固的帝国主义分子。正如莱西特不那么自信地所言"他的确就是这种类型的人,更有趣的是,他又不是。"

紧跟哈里·里基特于去年一月出版的传记之后,莱西特是第六位吉卜林传记作家。莱西特的这部传记远比里基特的出色,但充塞着过多的事实及细节,而过于紧密的排字又令人倦乏难以阅读下去。尽管如此,吉卜林其人其事比之以前的任何一本吉卜林传记(包括安格斯·威尔逊和马丁·西摩--史密斯的)更清晰鲜明,还应该认为,更令人不快。

吉卜林迎合了他那个时代的种族歧视。作为在拉合尔(他的英国父母住在此地)初出茅庐的一个不到二十岁记者,吉卜林曾写道,他发现自己看见"一个褐腿东方人的儿子"穿着大学硕士服时觉得非常"滑稽可笑"。不过,他的早期短篇小说《来自山上的简单故事》(P1ain Tales from the Hills)以肯定的态度描写印度人和欧洲人之间的两性关系。年轻时他本人在印度似乎还有定期的性冒险--"不时在花园做风流事"一则典型的日记如此写道……,他也吸印度产麻醉品。小说《基姆》(Kim)第一版写的是一个在拉合尔开鸦片馆的爱尔兰老妇人的故事。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经典作品及文学特点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吉卜林凭借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代表作品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等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狼孩儿莫戈里》等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作品简介

《丛林之书》(1894)和《丛林之书续编》(1895)

这是吉卜林的两本关于森林动物的故事集,内容上互相衔接,以后的版本多把两书合一出版,冠以《丛林之书》的名称。这两本书共包括15个既可互相独立,在内容上又互相有联系的故事。从地理上说,这些故事发生在从印度的狼窝到白令海的海豹栖息地,从喜马拉雅山上的神殿到英国的花园这样广大的地域。在书中充满了许多会说话的、形态夸张、性格各异的动物,并且统统被人格化了,比如有睡眼惺忪的棕熊巴罗,脾气暴躁的老虎希尔可汗,黑豹巴格希拉等等,它们个个部有人的名字。这15个故事中有8个是关于一个作为狼孩被养大的印度孩子--英格利的奇遇的。英格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青蛙",在第一个故事中他初次出现时,只是一个刚刚会走的赤身露体的棕色小娃娃。他来到了狼窝里,在狼群中度过神奇的生活。大胆的黑豹巴格希拉是他的朋友,棕熊巴罗教给他丛林法则,……在《卡亚的出猎》中他与猴子们发生了冲突,在《老虎,老虎!》中他与老虎希尔可汗发生了冲突,……但他都幸存下来了,在最后一个故事《奔跑着的春天》中,英格利已经快17岁了;由于他的智慧和力量,受到了大家的敬畏,成了丛林的主人。这两本书中的其余7个故事也都是关于动物的故事,唯一的例外是《布伦·巴加特的奇迹》,讲了一个上流社会的人牺牲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追求一种苦行僧的生活的故事。而《科蒂克》讲了一头白海豹从海豹猎手们手里挽救了成千头海豹同伴的故事。这15个故事每一个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诗,吉卜林在诗中点明或发挥他所讲故事的要点。在这部书中,吉卜林驰骋其想像的神力,塑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动物形象,从而成为一位通过动物天性来展示人类天性的大师。而这部作品也成了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部不朽之作。

写作风格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20世纪来,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