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阚泽
字 号:字德润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会稽郡山阴县
去世时间:243年
主要作品:《乾象历注》
主要成就:建议朝政,教授二宫
官 职:中书令、太子太傅
爵 位:都乡侯
典 故:阚泽佣书
三国时期的阚泽究竟有多厉害?吴国大儒阚泽生平简介
阚(kàn)泽(?—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
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赤乌六年(243年)去世,孙权为之痛惜,数日不食。阚泽曾撰有《乾象历注》一书,今已佚。另有《九章算术》,亦不存。
据传,阚泽对圆周率也很有研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就是借鉴了他的成果。
人物生平
家贫佣书
阚泽家中世代务农,但阚泽喜爱学习。因家贫无钱,便常为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抄完书后,他也就将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他追记先生论讲,探究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算历法,由此声名显扬。
仕途升迁
最初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又升为郴县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为骠骑将军,召阚泽补任西曹掾。
黄武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任命阚泽为尚书
嘉禾(232年—238年)年间,升任中书令,加侍中。
赤乌五年(242年),阚泽被任为太子太傅,仍兼职中书令。
当世大儒
阚泽考虑到经传文章太多,很难得以全部应用。于是斟酌各家之说,节选三《礼》文字及各家注解以此教授两宫(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他们拟定了出入及与宾客会见的礼仪。每逢朝廷讨论重要之事,有经籍方面的疑难之处,总是征询咨问他的意见。阚泽因为对儒学的勤奋钻研,被封为都乡侯。
孙权曾问他:“书传的诗赋,哪样最美?”阚泽想借机譬喻以治乱的道理开导孙权,于是回答说贾谊的《过秦论》最好,孙权便览阅这篇文章。
各官署都存在一些弊端,孙权打算增添律令条例,来控制臣下,阚泽每次都说:“应该依照礼仪、法律。”他的平和正直,都是如此。
虞翻称赞阚泽道:“阚生矫杰,超过了扬雄。”又说:“阚子的儒术德行,又是当今的仲舒(董仲舒)啊!”
赤乌六年(243年)冬,阚泽去世。孙权为此痛惜感悼,几天都吃不下饭。
不十为丕
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孙权从容的对群臣说:“曹丕正值盛年继位,恐怕我不能比他活得久,诸卿有什么办法?”众人还未回答,阚泽便说道:“不到十年,曹丕就一定会死,大王不用忧虑。”孙权问:“您怎么知道的?”阚泽回答:“以他的名字来说,不到十就成丕,这就是他的命数啊!”七年后,曹丕果然去世。
三国时期最大的一顿“忽悠” 没有阚泽的这段话就没有天下三分了
周瑜正在想破曹之计,黄盖来献计用火攻。周瑜问他这是谁的主意,黄盖说是自己想到的,周瑜很惊讶(容不得别人比他聪明),但转而就说我正在想用火攻,只是如何能进入曹营,放火烧船,没想明白。派人诈降,就怕曹操不肯相信。黄盖自告奋勇,愿前往曹军诈降,然后放火烧掉曹军战船。想骗过曹操,哪有那么容易?为了让曹操充分相信,他们设计了“苦肉计”,因黄盖不服从周瑜调遣瞧不起他,将他打得皮开肉绽。真打啊,所有将士都觉得周瑜做得太过了。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阚泽来看望病床上的黄盖,直说周瑜太不应该了。转念一想,难道是“苦肉计”?黄盖拉着阚泽的手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又能言善辩,我只能跟你说实话。为了破曹只能如此,我才献此计,身受大刑之苦,心无怨恨。我把心腹之事相托,不知愿意不?”阚泽倍受感动,马上答应了:“莫非让我过江去送降书?老将军都能如此,我也没二话。”阚泽带着降书连夜去了曹营。曹操生性多疑,能轻易就相信吗?
阚泽来到曹营,曹操接见了他。曹操很傲慢,代答不理,但也想听听怎么意思:“你是东吴参军,来我这干什么?”
阚泽看出曹操的态度,并没直接说出来意,而是颇有感慨的说:“听说曹丞相求贤若渴,今天见面不是那么回事。黄盖啊!黄盖啊!你错打主意了。”
曹操:“这话怎么说的?”
阚泽:“黄老将军是东吴三世老臣,遭到周瑜当众毒打,险些丧命。今天我受黄老将军委托前来献书,愿投奔丞相,不想遭到冷遇。”
曹操:“我问问不正常吗?书信在哪?”
阚泽这才递过书信,曹操看过书信放到桌上,说:“来人,斩了。”曹操不会轻易相信,也是通过这办法看看反应。
阚泽大笑而去,毫无惧色:“我笑黄盖不识人,要杀就杀。”
曹操:“你为什么大笑?等我说破你们的奸计,你死的也不冤。”曹操是看出破绽了。“周瑜就是奸诈之人,跟黄盖使苦肉计,怎么能骗过我?如果是真降,怎么没有约定时间?”
阚泽:“亏你还熟读兵书,就这水平赶紧收兵打道回府。不然,一定被周瑜所擒。只可惜屈死在你手里。”就不顺着说,故意激曹操。说完就走。
曹操拦住他,就想听他解释,不是真想杀他:“你要说得有理,我自然相信。”
阚泽心里有了底,不紧不慢地说:“丞相没听说过背主作窃,不能定期?假如约定日期,到时又下不了手,对方来接应,不是泄密了吗?这样大事只能见机行事,哪能定好日期?你不明此理,还要屈杀好人,能说你有水平吗?”说得曹操将信将疑。
曹操心里也犯嘀咕,但嘴上还客气的说:“先生,双方交战之时,我有不礼貌的地方,别挑啊。”
阚泽一看有戏,赶紧上前再次表忠心:“我和黄老将军是真心投靠,是欣赏丞相的韬略和为人。”
曹操听到夸奖高兴:“大功告成,我给你们加官封爵。”
阚泽:“哎!我们不是为爵禄而来,是顺天意应人心。”
曹操没有全信,只是赌一把,万一是真的不能放过机会。真正让曹操彻底相信的是已经打入东吴的奸细蔡中、蔡和送来的密信。这封密信,帮阚泽最后骗过了曹操。临走时,曹操给阚泽金银作为答谢,阚泽没收。曹操更是另眼相看,十分欣赏。
怕曹操过后醒悟,阚泽回到东吴后,又找甘兴霸将军商量一块投曹操,故意让蔡中、蔡和听到,报信给曹操。这回曹操才深信不疑,彻底上了周瑜的当。曹操因此在赤壁吃了败仗,大败而回。
1、骗曹操这样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分几步走,他能信吗?爱思考的人,就得给他多摆几步,让他充分思考才能相信。
2、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做得滴水不漏,细节决定成败。
3、常规思维很容易让人起疑心,一反常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得付出辛苦,皮肉之苦也是苦啊!
盘点“三国”的最强大脑 阚泽过目不忘
《三国》里最光彩照人的莫过于诸葛亮了。书中并未直接描述诸葛亮的脑力究竟如何,但仅以草船借箭一例,其精准算计即足以令人折服。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凤雏庞统亦非泛泛之辈,初投刘备时只做了个小小县令,终日饮酒,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问责,庞统醉眼惺忪,却不消半日便将百余日内积压的公事一一处理完毕,“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关于东吴统帅周瑜,史书曾有“周郎顾曲”的记载。江东名师喜于宴饮之际有弦乐助兴,只是筵席上觥筹交错,醉意朦胧,大概无人专心听曲。然而弹奏者若稍有差池,精通音律的周瑜便能觉察,随即扭头去看是谁出错了。
网络配图
因周郎英俊潇洒,酒酣时愈加意气风发,弹奏的女子为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演义里没写这一段,不过周郎远见卓识,神机妙算,其大脑又岂是常人可比?
还有,蔡邕暗摸碑文能读,曹植七步之内成诗……而孔融、杨修、秦宓之辈,俱是胸藏万卷,辩才无碍,书中不能面面俱到,故未曾予以详述。
最强大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记忆力超群,《三国》里有四人堪称个中翘楚。
阚泽,东吴谋臣。阚泽少时家贫,无钱供读,便替人打工,曾向人家借书来看,看过一遍就不会忘。阚泽口才敏捷,赤壁一战,若非他看破苦肉计,密献诈降书,打消曹操顾虑,黄盖恐怕要白白受苦一场了。
王粲,曾为刘表幕僚,后归附曹操。王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他与人同行,路边石碑上的铭文,看一遍即能背诵。有人下围棋,不小心将棋局弄乱了,旁观的王粲却能立马照样摆好,一个棋子不会错,哪怕已下两三百手。
网络配图
张松,先为刘璋属下,后暗助刘备入川。张松其貌不扬,身材短小,常遭人藐视。张松作为刘璋使者前往许都游说时,曹操门下主簿杨修见他放荡不羁,有心刁难,便取出曹操未曾公开的兵法著作《孟德新书》以示其雄才大略。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却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当即朗诵一遍,一字不差。
杨修大惊之余甚为叹服,于是极力向曹操推荐张松,曹操却不信此人能过目不忘,还以为古人与他英雄所见略同,便命人将《孟德新书》撕碎烧毁。
祢衡,起初隐居不仕。孔融对祢衡推崇备至,上表举荐他入朝为官。表中盛赞祢衡“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孔融还拿西汉时的理财家桑弘羊、丞相张安世来作比较。
桑弘羊精于心算,善于理财,13岁即在汉武帝身边担任侍中,后在聚财富国方面大显身手。张安世也是汉武重臣,因记忆力超强屡被擢用。武帝曾丢失三箱书,而其中的内容张安世竟均能记得。
这二位治世能臣,才能超卓令人惊异,不过在孔融看来,拿他们与祢衡相比,就都不足为奇了。
网络配图
《三国》作为小说,不免掺杂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鲁迅就曾说该书“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总体而言,《三国》写人记事基本与正史相符。在三国鼎立群雄纷争的时代,英才辈出乃势所必然,他们的智能或许表明了人类的脑力曾经达到了怎样的强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