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耶·克洛岱尔法国天才女雕塑家

中文名称:卡米耶·克洛岱尔

外文名称:Camille Claudel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费尔河畔新城

出生日期:1864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1943年10月19日

职业:雕塑家

代表作品:《冥思》

被诅咒的法国天才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

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年12月8日-1943年10月19日),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艺术的竞争者。她倔强、任性而又才华横溢。她拜罗丹为师,又以她的美丽和爱情激发了罗丹的灵感。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切磋技艺,很快堕入爱河。卡米耶创作出自己出色的作品,令罗丹也暗生几分妒意。落拓不羁、激情如火的卡米耶容忍不了罗丹在热恋自己的同时仍然要回到妻子身旁,两人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分手。卡米耶发奋雕塑,但贫穷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对其作品的冷漠使她濒临绝望。她打碎了自己心爱的作品,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在那儿度过了30余年的光阴。

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1943)。被诅咒的法国天才女雕塑家,多少年来一直作为罗丹的情人和灵感的源泉出名。

她是诗人、外交家保罗·克洛岱尔的姐姐,关于她的生平资料很少,大多是他弟弟的日记和回忆录提供的。卡米耶5-12岁在基督教义修女会接受教育,全家迁居塞纳河畔的诺让后,孩子们由家庭教师辅导,继续学业,此外,克洛岱尔再没有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是,她曾在父亲琳琅满目的书库中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她已经是一位天资聪颖的雕刻家,其才能受到其他艺术家的承认,1881年,父亲再次转调,带领全家来到巴黎,克洛岱尔进入巴黎克罗拉西美术专科学校(现称大茅屋美专),遇到终身的朋友科普斯科姆(后称埃尔博恩),现存她的初期作品即属于这一时期。

克洛岱尔大概是1883年初次遇到罗丹,不久成为罗丹的学生、合作者、模特和情人。据认为,她在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还为罗丹的作品提供了整个雕像和雕像的各部分,特别是《地狱之门》。她一直住在家里,直到1888年才搬到一个独立的新家,距新堡游乐园的罗丹工作室很近,1892年与罗丹的关系开始破裂,1893年独立生活和创作,不过一直到1898年仍然同罗丹有交往。

此后,她不停的工作,但生活贫困,日益离群索居。她继续在公认的沙龙(秋季沙龙、独立沙龙)以及宾和布洛的艺术品商店展出,但正如往常一样,不久她就会在工作室里彻底摧毁每一件作品。由于罗丹对她不公正,她感到心绪不宁,并开始感到罗丹和他那个"帮"在迫害她,她几乎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唯一的亲人保罗又远在天涯,最后病魔压倒了她,1913年10月她被强制关入维勒-埃夫拉尔的一所精神病院,1914年9月转送到蒙的威尔盖精神病院,直到去世 。

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不只是罗丹的情人

卡米耶克洛岱尔绝是“罗丹的情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女性艺术家。然而卡米耶克洛岱尔的命运似乎注定是毁灭,她曾深陷同罗丹的情感纠葛之中,经历重重梦魇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她悲剧并不是简单的爱情的悲剧,而是处于那一变革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悲剧。

“我掉进了深渊。我生活在一个如此可笑、如此奇异的世界里。我生活里的梦想,仅仅是梦魇罢了。”

——卡米耶·克洛岱尔 1935年5月24日于蒙德维尔格精神病院

卡米耶•克洛岱尔, Camille Claudel,(1864-1943)

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1864年12月8日出生于法国维勒讷沃,是一名普通税务官的长女,著名作家保罗克洛岱尔之姊。

卡米耶克洛岱尔在极为年幼时就已展露出自己的艺术天赋,12岁完成第一件雕塑,15岁正式师从布歇。1881年,克洛岱尔家举家迁到巴黎,以供他们的大女儿在私立的柯拉罗西学院学习(那时著名的法国美术学院还不接受女学生),只留下父亲在家乡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

1883年,18岁的她在布歇举荐下来到当时已颇富盛名的雕塑大师罗丹的工作室,成为比她年长24岁的罗丹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他的模特、缪斯、合作者和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曾参与创作罗丹最著名的几件作品,如《加莱义民》,以及《地狱之门》群像的手脚部分。而罗丹的《吻》和《永恒的偶像》等雕塑也正是创作于二人热恋的时期。但是两人的激情不久便显露出其令人窒息和压抑的一面,倔强的卡米耶希望成为罗丹的妻子,优柔寡断的罗丹却不愿离开为其育有一子的老情妇罗斯伯雷。据信卡米耶曾数次怀上罗丹的孩子,在1892年的一次流产(或堕胎)之后,两人的关系逐渐转淡,但他们仍定期见对方,直到1898年卡米耶彻底与罗丹决裂,结束了延续15年的恋情。

奥古斯特圠丹(Auguste Rodin)《吻》(The Kiss),大理石雕像,1884-1886年,巴黎罗丹美术馆藏

而立之年的卡米耶•克洛岱尔希望摆脱她曾挚爱的“罗丹先生”盛名的笼罩,成为一名独立的雕塑家。她在这一时期创作并展出了了最具代表性的《沙恭达罗》(1886-1905)、《华尔兹》(1889-1905)、《克洛索》(1893-1897)、《成年》(1894-1900)等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永恒的偶像》(Eternal Idol),石膏,1889年,巴黎罗丹美术馆藏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成年》有两个版本,早期的石膏版本和后来的青铜版本,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明显的差别。

稍微了解卡米耶•克洛岱尔的人很容易把这组雕塑与她和罗丹、罗斯伯雷的三角恋情联系起来,卡米耶的弟弟保罗•克洛岱尔所写的一段话似乎为此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这位赤身裸体的年轻姑娘,她是我的姐姐,我的姐姐卡米耶。这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位傲气十足的姑娘,她跪在地上,她就这样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丝不挂地跪在地上,忍受侮辱,苦苦哀求!一切都结束了,她给我们留下来可以看见的就是这座永远的雕像……一种如此巨大的力量,同时拥有爱情、失望和仇恨的可怕的真诚,以至于这座雕塑超越了这门艺术的所有界限……《成熟之年》……这个在最后一团烈火中将它构思出来的灵魂,终于迫不得已地消失了……余下的仅有缄默而已。”

但是卡米耶•克洛岱尔最权威的传记作者雷纳-玛丽•巴黎却在1988年的同名传记片《卡米耶·克洛岱尔》中借饰演卡米耶的阿佳妮之口述说:“那不是你,你想错了。你是雕塑家,罗丹,不是一尊雕塑,你应该知道才对。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妇是我;那个跪着的找不回青春的少女是我;而那男人,也是我,不是你。我把所有的坚韧给了他,他将他的空虚给我作为交换,就这样,一共有三个我,圣三位一体,空虚的三位一体。”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女人的三个阶段》(The Three Ages ofWoman),布面油画,1905年,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藏

1913年,在最宠爱她的父亲去世之后,家人将卡米耶•克洛岱尔送到了巴黎的维耶艾弗精神病院,她此前已在波旁桥的工作室过了十年将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无疑被某些精神问题所困扰:从1905年开始她就有砸毁自己雕塑的行为,以保护它们“不被剽窃”;在她极度孤寂和抑郁的幻想下,曾经的爱人罗丹成为她终极的对手和敌人,密谋要杀害她并把她的雕塑据为己有。她为被迫害幻想所深深折磨。

1914年,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被转至法国南部的蒙德维尔格精神病院,在那里一直住到1943年去世。那个才华横溢的卡米耶被迫沉默了,她不再雕塑,甚至被禁止给朋友写信和收信。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她是雕塑家,她只是一群疯女人中的一个,某个男人曾经的情人,某个男人的姐姐。

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Claudel)《华尔兹》(The Waltz),1899-1905年,青铜,巴黎罗丹美术馆藏

她一次次地请求家人让她离开蒙德维尔格,哪怕是将她接去巴黎的精神病院,好离家人近一些,但是没有回应。她像她所雕刻的那个跪着的女人一样,一再恳求,却还是无法拖住命运残酷前进的脚步。甚至主治医生提出让她转院到巴黎,以有利她恢复的要求也被她母亲拒绝了:“她有各种恶习,我不想见她,她对我们伤害太多。”

卡米耶•克洛岱尔的命运似乎注定是毁灭,20年后当人们想找回她的遗骸的时候得知精神病院的墓地已被翻动过,导致她的尸骨无存。尽管卡米耶•克洛岱尔毁掉了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仍有大约90件雕塑、速写和绘画作品得以保留下来。

卡米耶•克洛岱尔的悲剧并不是简单的爱情的悲剧,而是处于那一变革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悲剧。她是一个真正的反叛者,并不因为她有意追求痛苦,而是她不得不如此。有人可能会指责她有自毁倾向,但我们很难想像在社会的偏见和陈腐的道德观念之下,她的悲剧如何才能得以避免。甚至赞美她的评论家也把她视为一种不正常:“一场有违天性的革命,天才女子。”人们称赞她的雕塑是“男性的和强大的。”

卡米耶•克洛岱尔绝不只是“罗丹的情人”,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吗?

保罗·克洛岱尔: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

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保罗·克洛岱尔作为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创作了许多诗剧、诗歌和宗教与文学的评论。

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全名保罗-路易-夏尔-马里·克洛岱尔,也翻译为克洛代尔。法国诗人、剧作家、外交家。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一战之前的)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克洛岱尔撰写诗剧、诗歌、宗教和文学评论。1946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 1886年,他在读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诗作时,重新激起对天主教的信仰。1892年,他成为一名外交官,在巴西、丹麦、日本和比利时等地任职。1900年经历一场宗教危机,他决心放弃外交生涯而进本迪修道会,但他对神职的失望是他再一次离开法国而出任驻中国领事,途中结识一位波兰有夫之妇,以后4年一直同他来往,后来他断绝了这段感情,1906年同另一个法国女人结婚,这一非法的爱情成了以后几部作品的主题,他始终徘徊在人间之爱和上帝之爱之间,1927年到1933年,他担任法国驻美大使。他却始终不懈地用诗歌,主要是诗剧,来抒发自己的宗教热情。他的作品主角都是勇敢的实干家,如将军、征服者、天生的大地主人、他们傲慢、贪婪、充满野心、疯狂的情欲,但在这种种火一般的欲望之后,必然走向赎罪之路。他的历史三部曲,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教皇所代表的信仰受到侮辱,1955年 2月23日于巴黎去世 。

保罗·克洛岱尔于1868年8月6日生于法国皮卡第大区埃纳省Villeneuve-sur-Fère。父亲Louis-Prosper是政府公务员,处理抵押和银行交易事务;母亲Louise Cerveaux来自香槟行省,家庭成员都是农夫或牧师。被诅咒的天才雕刻家,罗丹的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就是他的姐姐。1881年,他一家移居巴黎,他在当地的路易大帝高中读高中,后于巴黎政治学院读大学。他本来没有信仰,但于1886年(18岁)圣诞节在巴黎圣母院听大弥撒,大风琴奏乐,圣歌合唱,深受震动,决心以歌颂天主教信仰为自己终生的神圣事业。

作品

克洛代尔的文学活动是从写诗开始,后来虽然发表了许多剧本,也都是诗剧,诗意的抒情的剧本,而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诗歌代表作有《五大颂歌》(1910)和《三重唱歌词》(1914)。戏剧代表作有:《城市》(1890)、《给圣母报信》(1891)、《少女维奥兰》(1892)、《金头》(1893)、《交换》(1901)、《正午的分界》(1905), 《给玛丽报信》(1912)、三部曲《人质》、《硬面包》、《受辱的神父》(1909,1914,1916)和《缎子鞋》(1923)。

保罗·克洛岱尔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的影响很深远。 克洛代尔和瓦莱里都是一度盛行于19世纪末叶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后继者。瓦莱里在艺术上师宗马拉梅,而克洛代尔则师宗兰波。他和瓦莱里在文学史上都被认为是后期象征主义的最重要的诗人。克洛代尔的诗和戏剧往往取材于《圣经》,充满基督教的玄想与炽烈的宗教信仰热情。他的诗歌激情奔放,表达方式大刀阔斧,接近兰波的风格。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世俗的情欲和罪恶与上帝的"神恩"之间的矛盾,官能享受的魔障与"神灵的召唤"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唯心的遐想和资本主义世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戏剧的主题几乎全是基督教精神的胜利。《城市》反映的是社会秩序与反抗力量的矛盾,答案是人类社会最终应靠向天主。《少女维奥兰》以及根据该剧重新写成的《给圣母报信》体现了罪恶与神恩的对立、肉欲与灵魂的冲突,最后傲慢与贪婪遭到失败,而容忍则产生了奇迹。《缎子鞋》以全世界为舞台,呈现了16世纪末以西班牙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帝国的巨型画卷。剧的中心线索是朝廷重臣堂·罗德里克与贵族太太堂娜·多尼娅·普鲁艾丝的爱情纠葛,他们经过一番曲折经历,都为了"神圣"的宗教事业而压制了肉欲的奔放。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地点、时间跨度极大,舞台色彩斑斓,人物众多,是克洛代尔最长也是最著名的剧本。

克洛代尔的主要剧作,几乎都经数次改写,因此发表时都有几种不同的文本。有的剧本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定稿,甚至经过几十年时间。 同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他的剧本采用自由诗体,没有韵律的约束,近似于分行的散文,但节奏感十分强烈明快,这就使得戏剧在表达他的宗教热情时具有一种感人的效果。

克洛代尔诗歌的艺术形式富于独创性。他自始至终写自由诗,不写格律诗。他的诗句近似分行的散文,类乎宗教典籍中的经文。据他自己说,强有力的节奏,是配合人的呼吸的。这种有节奏的散文诗,在朗读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在20世纪的法国抒情诗人中,受克洛代尔影响最明显的主要有贝玑、茹弗、埃马努埃尔等。

克洛代尔在中国任职期间(1894~1899),曾写成散文诗集《东方的认识》(1896)。他学过汉文,曾翻译和改写一些中国的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