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鲁国君主

本名:姬允

别称:鲁桓公、姬轨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曲阜

出生时间:约前731年

去世时间:前694年

主要成就:鲁国公子,鲁国君主

谥号:桓公

在位十八年:前711年至前694年

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的生平

鲁桓公(约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4年),姬姓,名允 (《世本》作名轨),鲁惠公嫡长子,鲁隐公之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谥桓。公元前711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来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公元前694年,发现齐襄公与文姜通奸,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嫡长子鲁庄公即位。

鲁桓公,姬姓,《史记》记载名允,《世本》记载名轨,为鲁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鲁惠公去世时鲁桓公年幼,由鲁桓公庶兄鲁隐公摄政。

鲁隐公十一年(前712),羽父(公子翚)劝鲁隐公杀死公子允(鲁桓公),鲁隐公不同意,羽父(公子翚)担心此事泄密后对自己不利,就污蔑鲁隐公欲对公子允(鲁桓公)不利,劝公子允(鲁桓公)杀鲁隐公,十一月,羽父(公子翚)派人杀死鲁隐公,立公子允为君,是为鲁桓公。

鲁桓公三年(前709年),娶齐襄公妹妹文姜为夫人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文姜生公子同(鲁庄公)。

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齐襄公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怒斥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此事。四月,齐襄公灌醉鲁桓公,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鲁桓公死于车上。事后迫于鲁国压力,齐襄公杀公子彭生。

家庭成员

父亲

鲁惠公:鲁国君主,鲁孝公之子,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 "弗生"),在位46年。

母亲

仲子:鲁国君主夫人,宋武公之女。

兄弟

鲁隐公:鲁国君主,姬姓,名息。

施父:鲁国公子,姬姓,施氏,名尾,字施父。

子女

鲁庄公:鲁国君主,姬姓,名同。

庆父:鲁国公子,姬姓,鲁国三桓孟孙氏之祖。

叔牙:鲁国公子,姬姓,鲁国三桓叔孙氏之祖。

季友:鲁国公子,姬姓,鲁国三桓季孙氏之祖。

鲁桓公看不起此人,引发了一场国难

鲁桓公姬允在位执政的第六年,戎人大举进犯齐国,以齐国之强,也感到应对吃力。所以齐国的国君齐禄甫广撒求援信,请求附近的诸侯驰援。郑国首先响应。郑国国君郑寤生派出自己能干的儿子郑忽率领郑军救援齐国。本年六月,郑忽大败戎人,俘获戎人大良、少良两位统帅,击败戎人甲士三百余人,献俘于齐。当时,各国前来支援的军队都驻扎在齐国。按照一般的习惯,齐国要向这些军队供应牛羊米粮这些东西,可是齐国当时太忙了,里里外外都是事情,所以齐国就请求鲁国出面,来负责安排发放物资给各国的顺序。

为什么请鲁国出面呢,因为鲁国是齐国的婚姻之国,两国关系亲密。结果鲁国就把郑国排在了后面。之前,薛侯滕候朝见鲁国的时候,鲁国当时把滕侯排在了前面,是因为滕国是鲁国的同姓国,都姓姬。郑国也是鲁国的同姓国,但问题在于这次是鲁国代替齐国来排这个顺序,而齐国是姓姜的。所以,同姓国这个待遇没办法给郑国。鲁国把郑国排在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鲁国按照资历来排行。郑国是所有诸侯国里面的新兴国家,到现在国君才历任三届,相对于其他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都有十几任国君的国家,算是新起的国家。

可是这一下,就惹怒了郑忽。郑忽觉得,“这群老资格的国家又怎样,你们的国君只不过是尸位素餐,不过是摆在那儿让人供奉的,打仗还不是靠我们郑国,还不是靠我郑忽。你们出过什么功劳,你们用自己的老资格抹杀我的战功,我不服。”郑忽由此对鲁国非常愤怒,这种情绪在几年之后引发了鲁国的一场灾难。

我们再说郑忽这次跑来齐国大胜戎人,齐禄甫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齐禄甫就向郑忽提出了结亲的请求。这不是齐禄甫第一次提这样的要求了。鲁允和齐禄甫的女儿结亲之前,齐禄甫就有心将女儿嫁给这位郑忽。一方面,是因为郑忽英勇善战是个人才,另外一方面郑忽是郑国的法定继承人,对于齐禄甫来说,如果能够和郑忽结亲,一方面保持了齐郑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可以对郑国的下一代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郑忽拒绝了。有人问郑忽:“你和齐国之间结亲不是挺好吗?你有齐禄甫作为你的老丈人,有齐国作为靠山,将来你继承了郑国的国君宝座,那不是稳如泰山吗?”郑忽说:“人各有耦,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适合的配偶。齐国虽然大,但他不是我的亲家。诗经有言:自求多福。我将来怎么样,取决于我自己,而不取决于是不是有齐国这个大靠山。所以齐国就算大国又如何呢,又与我何干呢。”由此可以看出,郑忽真是好男儿。《春秋》借君子之口称赞郑忽,说他是善自为谋。意思是说他这个人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

这次齐禄甫再一次提出要跟郑忽结亲,当然他之前的女儿已经嫁给鲁允了,他还有其他的女儿可以出嫁。可是郑忽依然拒绝了。郑忽说:“当年齐国没发生什么事儿的时候,齐禄甫提这样的要求,我还不敢答应,现在,国君的命令是要求我来救援齐国,可是我回国的时候带着媳妇回去了,这不就成了郑国劳师动众就为了给我娶亲吗?国人会怎么看?所以这件事我还是不能答应。”所以我们说,郑忽这个人有立场,有想法,有原则,但是太骄傲。所以虽然一个如此英勇善战的大好男儿,最后没有好下场。当然这是后话了。

鲁桓公为什么被大舅哥齐襄公谋杀?“桓”字有何魔咒?

鲁国的先祖周公在制定礼乐时,顺便制定了一套谥号,用以让后人褒贬已经去世的国君和大臣。其中他规定:“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就是说,能够开疆拓土,使远人宾服,或者亲政爱民的国君死后都可以谥号为“桓”。当然了,关于这个“桓”的谥号,还有这么一个魔咒,即谥号为“桓”的多是死得比较惨的国君。

谥号“桓”的春秋国君里,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齐桓公了。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按照功绩,他的“桓”之谥号当是褒扬。不过,因为晚年昏聩,最终竟然饿死宫中,几十天都不得发丧,死的也比较惨。从这个方面来说,“桓”似乎又是一种取笑了。

除了他之外,其他几位桓公也是一个比一个倒霉。年代最早的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位国君,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一起死在了犬戎之乱里。卫国的卫桓公呢,得罪了卫国的国人(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类似,有很大的政治权利),被国人废黜,然后被弑。蔡桓公就是神医扁鹊的背景板,讳疾忌医,最终“不得好死”。和齐国同是大国的晋国也有一个桓公,乃是晋国的末代国君,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他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其实呀,齐国的隔壁鲁国也有一个桓公,而且按照辈分,鲁桓公还是齐桓公的姐夫呢。不过,这位鲁桓公的功绩是没法跟自己的妻弟比了,恐怕他谥号为“桓”是因为他“不得好死”吧。这位鲁桓公恐怕堪称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国君了。首先,他的妻子文姜是齐桓公的姐姐,齐襄公的妹妹。他这个妻子和他的大舅哥齐襄公一起,给他戴了一顶帽子。这一下子,邻国的大舅哥齐襄公瞬间化身隔壁老齐了。这还不算完,因为当时鲁桓公和文姜都在齐国,所以后来,齐襄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齐国弄死了鲁桓公。

据说,当时,齐襄公先是请妹夫鲁桓公宴饮。把他灌醉之后,齐襄公命一个大力士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想必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喝得烂醉的鲁桓公走路都不稳了,还一口一口“我没醉”。然后,在登车的时候,连续几次都摔下来了。看时机成熟,齐襄公一个眼神,彭生立刻走上前去,向拎小鸡一样把把鲁桓公拎上了车。最后,鲁桓公,卒。

关于这个事情,《左传·桓公十八年》的记载为:“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段记载是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的夏季四月初十,齐襄公宴请鲁桓公。把鲁桓公灌醉之后,齐襄公让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并护送他回去。最后,鲁桓公却死在了车上。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记载与之略有不同。《鲁世家》的记载是:“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而《齐世家》的记载却是:“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历史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太史公还详细记载了鲁桓公是怎么被“干掉”的事实。就这样,鲁桓公也“倒”在了“桓”字的魔咒之下,成了春秋之际“不得好死”的诸多国君之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